金新:溪口三景
溪口三景
金新
奉化溪口,东对武山,南面笔架山,西扼龟山,北倚白岩山。三面背山,一面濒水。三里长街宛如一条绵延卧龙。早在汉朝,溪口就以其跌宕地势、幽谷奇峰、飞瀑清泉被历代文人墨客盛誉作“海上蓬莱”。自从这里成了蒋介石父子的故乡后,山水草木便抹就了一层神秘的色彩。溪口景点良多,窃以为数丰镐房、蒋母墓道、妙高台三景为最,它们相互勾连,从不同方面反映了蒋介石的生活、情感与政治生涯。

丰镐房位于溪口镇三里长街中央,是蒋氏的祖屋,原仅六间而已,后扩建成四十九间,面积达一千八百多平方米。整个建筑呈前厅后堂两厢四廊式,楼榭相缀,回径雕栏,分外显赫。屋舍四围银杏巍巍,桂树依依,环境幽雅恬静。蒋介石父辈三兄弟,祖房分别名为夏房、商房和周房,蒋父蒋肇聪在家族兄弟中排行第三,是谓周房。蒋父病故后,蒋介石兄弟分家,因蒋介石在宗谱中属 “周字辈”,推及西周都城丰邑和镐京,各取第一字定为房名,分给蒋介石的祖房故而名为 “丰镐房”。

步出丰镐房,尽三里长街,就隐隐望见一座传统样式的四叠三重檐式石牌坊。蜿蜒北行约一公里,即可看清青条石构连而成的牌坊,中书“蒋母墓道”四个遒劲的黑色大字。墓道的主体建筑是慈庵(即墓庐),龙游屋脊,灰黄相间,使人观之顿生肃穆之感。墓庐的正堂树四方立碑,中有孙文的祭蒋母文;向背为于右任所书蒋母事迹,右乃吊母文;左是国民党中执委的慰问文字。出墓庐,右行三十米许就是墓椁了。引人注目的是三重二联式坐碑西边镌刻的一副对子:“愧为逆子当日顽梗悔已晚,祸及贤慈终身沉痛恨靡涯”,字里行间流露了一种自责的心境。

去蒋母墓道十公里处,有一座海拔四百米的山峰,即为“妙高台”。此景传说动人,明朝学者宋濂《妙高台》诗云:“吾闻妙高台,海涌金芙蓉;上有万古台,虎豹留其踪。日月挂天柱,烟霞韬石峰;所嗟异僧去,寂寞青山钟。”相传,宋代名僧知和禅师曾在此诵经做课,点化了两只吊睛白额猛虎,圆寂后大虫不忍离去,至今山上还存有听经的藤龛。蒋介石也迷恋此风水宝地,一九二七年在山巅构筑三盈状“品”字形二层小别墅一座,并亲题“妙高台”匾额一块悬于中堂。“妙高台”三面靠山,一面临不测深渊,别墅犹如一只环飞苍穹的猎鹰栖息在悬崖峭壁之上,蔚为壮观。妙高台实在是蒋介石运筹帷幄的地方,一九四九年一月蒋介石第三次下野,曾一度取代南京,成为当时国民政府临时的政治和军事指挥中心。
溪口三景中之“丰镐房”与“蒋母墓道”一直受到当地有关部门的妥善保护,定时修葺,“妙高台”别墅文革中虽遭损坏,但早已修复一新,并对国内外游客开放。
当然,三景中“最”之“最”者,“蒋母墓道”也。来溪口旅游“打卡”人,大多以之为目的,一如眼下社交分享场景。

据说当年蒋介石为了挑选慈母的墓地,不惜重金普招上海、江西、广东等地精通姓名学、风水学、四柱、梅花易、奇门、金锁玉关、八宅风水、三合风水、天星等知识的风水名流来溪口帮助蒋家择地,屡斟屡酌最后选定了白岩山上的鱼鳞岙。盖因从武岭鸟瞰,鱼鳞岙整座山峰之相如弥勒佛之打坐;从“弥勒佛肚”处仰视,东边山岙之相如头名状元之牵马观榜;俯视山下,“民以食为天”而炊烟袅袅溪口镇之相如绵延不绝之三炷青香而一日三烧而永不间断。
孰料,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如今农村连成了整体,而在燃气灶业已替代柴火灶之时代,鱼鳞岙下从此烟绝香断。其实,这蒋公永久的“烟绝香断”之遗憾就天下大事而言,可谓“人算不如天算”。
“人算不如天算” 的核心哲学意义,在于深刻揭示了人类所谓理性与认知的有限性,以及客观世界存在超越人类掌控的规律性或偶然性。老蒋的“人算”习惯用经验甚或形式逻辑去推导未来、掌控事物发展,可“天算” 恰恰以辩证逻辑指出这种理性存在边界。

二 〇二五 年 十一 月一日,中国国民党在台北举行全代会,郑丽文正式就任党主席。在开幕典礼上,郑丽文接受主席当选证书,并与全体党代表宣誓就职之际,誓词提及将为维系台海和平稳定,促进中华民族两岸双赢而努力不懈。郑主席作为国民党之后来人比其前驱者蒋公明智多了,她懂得“人算不如天算”的道理——从“燃气灶”替代“柴火灶”之必然,似属“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