夸克强攻豆包死守,AI神仙打架,谁将称霸超级入口?

如今的AI圈早就不是一家独大的时代了。
在大数据浪潮里,一波企业都铆足了劲往AI赛道里冲。就连老对手夸克和豆包,也在这条路狭路相逢了。
一个背靠通义千问把“搜索+工具”玩到极致;一个靠着火山引擎,把“聊天+陪伴”做到贴心。而这两种AI逻辑的碰撞,恰似一场硬核较量:究竟是“能干活”的实干型更胜一筹,还是“聊得来”的共情型更具锋芒,谁才是AI赛道的勇者赢家?
一、AI重构,夸克再进化
说到夸克,大家最早对它的印象还是“清爽不广告的的搜索APP”,但现在的它早不是单纯的搜索了,而是裹着AI外衣的“全能工具人”,妥妥的阿里在C端AI的“王牌”选手。
它最核心的变化,是把“搜索”和AI绑得死死的,形成了“搜索即服务”的独特模式,直接改变了传统搜索的玩法。
用户无需在多个页面间跳转,只需在一个入口输入指令,即可完成信息检索、内容生成、问题解答等一系列操作。这种“一站式”体验极大提升了效率,数据显示,夸克AI能在4秒内整合多源信息并生成结构化结论,相比传统搜索“筛选-整合-梳理”的复杂流程,这效率直接拉满。

这一切的关键动作,离不开夸克“C计划”的落地。
“C计划”并非单一产品或APP,而是夸克内部的长期战略,一方面想通过“搜索+对话”的融合测试AI多元场景,另一方面也被业内解读为“吃豆人”式布局,剑指豆包的C端市场。
借助这个计划,夸克正补足过去“AI交互弱”的短板——以往它更像“工具集合箱”,现在能通过对话主动理解需求,比如用户问“赶8点飞机最晚几点从地铁站出发”,它会结合地铁运营时间、行程时长做多步推理,直接给出“5:40从嘉禾望岗站上车”的明确答案,而不是只抛数据让用户自己算。
但夸克的问题也很明显。为了“全能”,它的安卓版安装包几百兆,用久了还会堆积垃圾文件,早年“轻便”的口碑早已不在;兼容性也存短板,用办公软件时偶尔出问题,还不能装第三方插件。而且它虽有阿里云和通义千问兜底,却曾因涉低俗内容被罚款,客服也多是AI机械回应,人工服务难寻,这些都让它的“安全感”打折扣。
二、夸克崛起,豆包守城
夸克的优缺点都很明显,但凭着“工具+AI”的路子强势崛起,无疑给豆包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一个显著的特点,它能满足用户“即输即得”的实际需求。比如学生赶论文,输入主题就能出初稿框架;职场人做报表,提需求就给公式和排版建议;就连整理5年高考真题,它都能打包好真题+解析,直接存到夸克网盘里。这种“上手就能用”的实干属性,确实分流了不少追求效率的用户。

面对冲击,豆包并非无险可守,它有自己的“护身法宝”。
第一个法宝是“懂情绪的交互”,用户吐槽“上班累”,它不会灌鸡汤,而是顺着话共情;想写短视频脚本,说个大概方向就能反复修改,这种“温度感”是夸克这类工具型AI给不了的。
第二个法宝是字节的“流量Buff”,刷抖音时不懂评论区的梗、看今日头条有疑问、用剪映缺文案,都能直接调用豆包,这种“随处可用”的便利,让它轻松触达上亿用户。
第三个法宝是“快迭代”,用户想要图片交互、作业辅导、会议纪要功能,豆包很快就能跟进,而夸克受阿里体系限制,迭代速度稍慢半拍。
不过豆包也不是无懈可击,比如回答专业问题时,参考资料的深度精准度,暂时还和背靠通义千问的夸克有一段距离。
三、通义千问与火山引擎的博弈
夸克和豆包打的热闹,其实背后是两家技术“大佬”在较劲。一边是阿里实打实的“亲儿子通义千问”,另一边是字节手里攥着的“战略王牌”火山引擎。
它们能拿到多少资源、走什么发展路子,直接决定了夸克和豆包的竞争力上限;而这场较量,也暗藏着阿里和字节在AI赛道的真实布局。
通义千问从2023年4月上线开始,就被阿里“宠上天”——达摩院的算法家底直接供它使用,阿里云到2024年底更是攒出超10万台GPU的算力集群,简单来说,通义千问想迭代升级,“硬件弹药”管够。
一开始它主演聚焦企业服务,2023年三季度就拿下了12万家企业客户,金融、制造、政务这些领域都有覆盖;到了2024年,它开始往C端靠,专门给夸克、淘宝这些阿里自家APP开接口,形成“帮企业练技术,再到C端落地用起来”的循环。
有公开数据说,截至2024年10月,通义千问的模型参数超2万亿,在中文理解、法律医疗这类专业问答上,第三方机构IDC测出来得分89.7,比行业平均高了12.3分,这也是夸克答专业题准的核心原因。

资源上阿里更是舍得砸钱,2023到2024年光给通义千问的研发和算力投入就超500亿,还内部定了规矩“优先给夸克供技术”——2024年上半年就给了夸克37项专属AI能力,比如多源信息整合、逻辑推理优化这些......
它依托大规模服务器集群,处理医疗、金融等复杂需求又快又稳,这是夸克专业问答精准的底气。但存在“2B与2C摇摆”的问题,早期侧重企业服务(如淘宝推荐、支付宝风控),对C端用户情感交互、日常聊天需求打磨不足,且服务领域过广、资源分散,难像火山引擎那样精准匹配C端需求。
火山引擎则胜在“懂C端、够灵活”,起步更晚的它起点更高。可以说,火山引擎从一开始便立足AI潮头。
它和传统云厂商不一样。
字节在2020年底收购“幺零贰四科技”搭起的架子,核心团队里有前百度搜索的技术大拿谭待、吴海锋,当时字节就明说:不只想做个“卖算力的”,要搞个更懂AI的技术平台。到2021年11月,火山引擎直接升成了字节六大核心板块之一,谭待当负责人,还喊出了“未来10年营收破千亿”的目标。
现在看这条路走通了——2024年营收超100亿,2025年还想翻番;截至2025年5月,豆包大模型每天处理的tokens(AI处理的语言单位)超16.4万亿,比2024年刚发布时涨了137倍;IDC报告里,豆包大模型在国内公有云大模型市场占比46.4%,排第一。
火山引擎优势在场景与算力——早期借抖音、今日头条练出“亿级用户并发”技术,如今豆包大模型服务全球多数头部手机厂商、车企、银行及985高校;2024年字节为其投入超200亿AI算力,配3000人研发团队,迭代落地速度快。
它天生为支撑抖音、今日头条而生,具备“抗亿级用户并发”能力,千万人同时用豆包也不卡顿。
正如谭待所说,豆包算力资源不逊阿里云,且长期深耕C端,能精准满足“写脚本、玩梗、情绪陪伴”等需求;打法更专注,先服务好豆包、抖音等内部产品,再对外输出能力,不像通义千问“双线作战”。
其实夸克和豆包的竞争,根本不是“你死我活”的斗争,反而更像“互相推着进步”。夸克逼着豆包提升“干活能力”,豆包也推着夸克变得“更懂人”,到最后受益的还是我们用户。
往后,AI赛道的比拼不会停在“谁功能多”,而是“谁更懂用户”——夸克可能会在“精简功能、优化交互”上发力,豆包或许会加强“专业领域解答能力”。毕竟对大家来说,不管是“能干活”的夸克,还是“聊得来”的豆包,只要能解决需求、用得顺手,就是好AI。
这场“竞合博弈”远未至终局,一切只是刚刚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