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为什么都在刷屏广州

作者 | 毒Sir

本文由公众号「Sir电影」(ID:dushetv)原创。

  看热闹看到自家门口了。

  你肯定有刷到过。

  “活力大湾区,魅力新广州。我身后的是……”

500

500

  长白山成了白云山,大本钟也可以是广州塔,布达拉也叫大佛寺,还有南沙区的沙都被搬了出来……

  和Sir一样常年待在广州的,肯定是秒懂。

  又是什么新式的抽象?

  口号一出,走遍全球,哪哪都是广州,世界各地的地标就这么被“广州化”。

  其实,这远不止本地老广们身份认同的展示。

  也早已超过了网友们玩梗的狂欢。

  广州究竟是什么样?

  喏,那些看过的电影电视,都已经告诉过我们了。

  01

  首先还是要从这里的人说起。

  谈到广州人留给大多数人最初的“刻板印象”。

  那《黄飞鸿》称第一,也没谁敢排第二。

  光看着电影里,《男儿当自强》的BGM响起,扎个马步打套拳,荷尔蒙铺满银幕。

500

  好似这是出厂设置一般,人人都是食夜粥,涂跌打酒长大的。

  尚武,就是广州人最在地,最传统的一面。

  但,这种传统的延续,靠的绝不是争强斗狠。

  还是在电影里。

  严振东与黄飞鸿,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宗师”形象。

500

500

  前者出身底层,对名望、权力的欲望大过天。

  有任何不服,拳头说话,谁下手够快,够狠,谁就是老大。

  所以黄飞鸿的徒弟梁宽才会转投其门下。

  但再快,又怎么快得过洋枪呢?

500

500

  而反观黄飞鸿,他绝不轻易出手。

  对徒弟的教导,从来只有一句话。

  “拳脚小功夫,容人大丈夫。”

  尚武,是由自身出发,再回到自身。

  一个人带动一群人,自强而国强。

  可别忘了,他与其他宗师有个不同的地方。

  每每在自报家门时,他的title都是“广州宝芝林”。

500

  说白了,他自认为的本职工作,就是个开药房的。

  所以,虽出身武术世家,但他没有走世外高人的路子,也没有拿自己的一身本领来换功名利禄。

  恰恰相反,他的积极入世,走的是医者仁心的路数。

  这是中国人传统观念里对身体力量与精神掌控力的追求。

  后来到了现代。

  广州人外在的精神活力在《雄狮少年》里又有了新的诠释。

  没有了宏大的家仇国恨,欺凌压迫。

  就连舞狮这一传承下来的脉络,也是被规范化、为了观赏性出发的现代比赛。

  但是。

  在主角阿娟的身上,还是看得到前人的影子。

  出身小地方的小人物,为了一个信念而学习舞狮,这还不是对前人的功夫片致敬这么简单。

500

500

  Sir还记得,在故事转折处,阿娟的处境有一个明显变化。

  在广州务工的父亲发生意外,摔成了植物人。

  一夜之间,小娟成了家里的顶梁柱。

  此时大量镜头给到这个瘦小的身躯,一边在广州干着底层苦力工作,一边艰苦生活。

  匍匐在城市的人行天桥,侧卧在工地地板,画面都是灰调。

500

500

  不过,也会有一束阳光照下来,还有无数个像阿娟这样的普通人在这里,被光照亮。

500

  和以前的功夫片不同,没有一个明确的对手了。

  他们做的事情都一样——拼尽全力不被这座现代化的城市碾压。

  电影在此时规避了太明艳的色彩。

  但转头一看,天台上的阿娟仍举着狮头,继续练习。

500

500

  月光照亮了墙壁,他的训练痕迹赫然醒目。

  这座城市尚武的底蕴,传承到阿娟这样的小人物身上,便成了“外化于行”的生猛生命力。

  02

  广州人的另一面,在于内里。

  也就是,这个城市、这里的人,为什么会是今天的面貌?

  要是在老城街头闲逛,你可能会看到这里守旧的一面。

  茶楼里的一盅两件是必须,吃饭前的烫碗是约定俗成的规矩,或许还会有老伯哼着小曲听着戏。

  可能在有些人看来,这些保留下来的老派,是广州的固执。

  《南海十三郎》里,也有这样一个固执之人。

  江誉镠,一代名编剧,却一点点被甩在了时代后面。

  自学成才,年少成名,他有的是骄傲的资本。

  但电影里,大多展现的是他碰壁后的狼狈。

  片中有这样一场戏。

  抗战时期的十三郎投身参军,在军中撰写劳军戏码。

  本想用激昂的戏曲为士兵打气。

  可战场上需要的,只有最简单直接的视觉冲击。

  一气之下,他痛打了让演员露胳膊大腿的编剧,却被对方留下一句,不识时务的神经病。

500

  而他是怎么说的?

  男儿为国打仗,需要的是一身正气,我的戏都是教人有始有终,导人向善的戏。

500

  十三郎当然理解不了。

  是自己疯了,还是这个世界疯了。

  毕竟,他不允许自己的作品被玷污。

  即便后来传统戏曲已经过了气,自己在穷困潦倒时难得被大老板重用。

  可只要别人稍微改了一点点剧本,他也当即跳脚。

500

500

  如螳臂挡车,旁人看不出,也不明白他在坚持什么。

  他坚持的,无非是自己诚心对待戏曲多年而得出的那套方法论,价值观。

  说得好听,是韧劲、不轻易低头,说得不好听,就是老顽固。

  而这股韧劲被解释成疯子或天才,都不能精确涵盖他的一生。

  痴,才对。

  当然,到了现代,也有人续写这个“痴”。

  从戏台转到赛场,我们都见证过的另一位“痴人”,苏炳添。

  都知道他打破了黄种人的百米记录,甚至创下60米冲刺的全人类记录。

500

  但这些,是在一个32岁,差点就退役的运动员身上发生的。

  在有关他的诸多纪录片中,最常被提及,也与过去“赞歌”式的吹捧最不一样的地方在于。

  它们都记录了这位百米飞人务实的一面——

  经过教练分析建议,他改掉了自己的起跑方式,发力姿势。

500

  即便这无异于自废武功,重新开始练习,但也是一步一个脚印从头开始。

  如果要灌鸡汤,我们只需关注他的成绩数字便足够了。

  但他在镜头前,从来只是说着他的“广普”一点点解释,如何顶着高龄、伤病,系统地、科学地提升成绩。

500

  可以说,十三郎和苏炳添的“痴”,都是广州人的内在。

  认定了一件事,就会长久坚持做下去。

  戏剧里讲求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同样的道理到了赛场上,也是要为0.01秒的成绩死磕。

  03

  说回到那句洗脑的口号。

  “活力大湾区,魅力新广州。”

  这句话的爆火,与其说是网络上人们的推波助澜。

  倒不如说,是广州在人们的心中,已经变成了这样。

  要不然,这场“认地标”的活动,怎么会把别的省份,别的城市的人们也吸引进来?

500

  这句口号,其实来自即将在这里举办第十五届全运会。

  这是广州的第三次全运会,而口号,只是它打响的第一枪。

  在这之后,还有更多的东西等着我们。

  小娟坚持的舞狮,或是黄飞鸿的武术在这个更现代化的舞台上还在这里继续。

  本土的、其他省份的选手,都带着同样的目标来到这里。

  你可能也会看到,他们的脸上,都写着“十三郎”一样的痴劲。

  这,才是属于今天的广州的格局——包容。

  就像每一个老广都不陌生,新广州人一定也过有耳闻的下饭神剧《外来媳妇本地郎》。

500

  这几乎就是所有广东人的故事。

  无论你出身哪里,有没有本地户口,或来广多少年。

  只要你在广东生活过,就一定不陌生。

  还记得当初,这部剧在刚播出时。

  海报上就印着一句话:

  广东话、上海话、河南话,南腔北调闹“笑”话。

500

  这是当时整个广州的写照。

  外地人南下,广东人涌向省会,本地人开枝散叶,广州早早地容纳了所有人。

  虽然,《外》的故事背景十分简单。

  河南的、潮汕的、上海的、四川的、美国的外来媳妇,配上本地郎,三代同堂挤在一间西关大屋。

  吵吵闹闹,嘻嘻哈哈。

  虽然,它也很无聊。

  不过是些家长里短,柴米油盐,吵架拌嘴……

  甚至,还有些冗长。

  拍了19年,3500多集,也离不开这西关老屋的趟栊门,彩色的玻璃花窗,一口老天井,一把太师椅。

500

500

500

  同时,这镜头里所有老广州的生活场景,也在悄悄变化。

  悄悄记录着广州20年的变迁。

  片头里,从2000年,还望不到双子塔的城市CBD;

  到2004年刚投入使用的白云国际新机场;

  再到后来,2019年的广州新夜景。

500

500

500

  20年,这里已经来过了一批又一批人。

  所以,如果要说广州的面貌,不管是旧广州,还是新广州。

  都只是天南海北,不同语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生活在一起。

  到了眼下,我们又一次看到了这融合的场面。

  在11月2日这一天。

  第十五届全运会的火炬火种,从南海海底的可燃冰,经过深圳、澳门、香港,最终汇聚在广州。

500

  越秀公园镇海楼。

  第一位由广州市培养的跳水奥运会冠军杨景辉手持火炬,在这座见证的广州古城历史的活化石前迈出了第一步。

  我们都熟悉的香港导演,也是本次十五运会、参特奥会开幕式的总监制刘伟强随后接力。

500

  而在这次传递的火炬手中,我们除了看得到奥运冠军、院士专家、头部科技公司领导、非遗传承人,这些“有头有脸”的名人之外。

  还有离我们更近的人,外卖骑手、环卫工人、育婴员等等基层劳动者。

  这便是我们熟悉的广州模样。

  来自城市各处、各行各业的68位火炬手,他们在最后的终点,承载着亚运记忆的海心沙集结。

500

500

  就像是在说:

  我们熟悉的广州,正是由这所有人共同构成。

  大家都是广州的“城市合伙人”。

  当然,除了目光聚焦之处的火炬手们,还有那些投射目光的人们——

  火炬所到之处,街道两旁的广州市民也是这场盛会的参与者。

  “看到和我们一样的人,也能高高举起这象征着荣耀的火炬,那一刻,我也很兴奋。我觉得,这份光荣不仅仅属于他们个人,更属于每一个广州人。”

  全运会的“全” 字,在这里被具象地诠释了出来。

500

  所以。

  无论是舞台上的,还是站在舞台下为之庆祝、喝彩的;无论是旧时人们的传统市井,还是现代人在这里生活的动力。

  任何样貌,都是广州。

  全运会,正是这样一个让我们看见广州的窗口。

  所以,无论你来自哪里,是来体验城市也好,感受赛场也罢。

  广州,都在这里。

500

本文由公众号「Sir电影」(ID:dushetv)原创,点击阅读往期精品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