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胖”的科创债ETF
导语:规模突破百亿的科创债ETF达到15只,但成交量明显偏低,反映出投资者认购意愿不强。

科创债ETF,这一曾经被机构视为“香饽饽”的产品,如今却遭遇尴尬的境遇。
截至10月31日,市场上24只科创债ETF中,有15只规模突破百亿;但这些产品的成交量却明显偏低,这一现象直接反映出投资者认购意愿不强,与其刚上市时的市场表现形成了鲜明对比。
01 被垄断的做市业务
作为固收方向的一类创新产品,首批10只科创债ETF从7月2日正式获批,到7月7日首发当天触及30亿元募集上限宣告售罄,到7月10日全部成立,再到7月17日上市交易,全程用时不足一个月。
上市伊始,从多家基金公司反馈的情况看,都很有信心,部分基金公司更是计划在1到3天之内把规模直接做到200亿的体量。
但根据最新数据显示,仅科创债ETF嘉实一只产品达到了这一规模。
此前,各家公募竞相参与科创债ETF的发行,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便是看好债券ETF的发展前景。
Wind数据显示,截至9月30日,债券ETF总规模已达6950.54亿元,逼近7000亿元大关,较年初增长超5000亿元,增幅高达近300%,成为年内规模增长最快的ETF品类。
即便如此,债券ETF在国内全部债基市场的占比也仅接近5%。对比美国市场超过30%的占比来看,国内债券ETF仍有极大的增长潜力。
同时,相较于股票ETF领域相对稳定的竞争格局,各家基金公司在债券ETF领域的竞争激烈程度要低得多。
目前,海富通基金是业内首家债券ETF规模突破千亿元的公司;今年8月,博时基金也成功跻身这一“千亿俱乐部”。

数据来源:Wind
此外,华泰柏瑞基金、永赢基金、万家基金、泰康基金、摩根基金等机构正加速布局,成为债券ETF市场的新晋参与者。
此前,各家机构之所以争相布局科创债ETF,除了看好债券ETF的发展前景外,更重要的是当时普遍认为,科创债ETF的做市成本较低,不会特别“烧钱”。
但从实际运作情况来看,科创债ETF的运营成本远超预期,做市反而十分“烧钱”,这与最初的设想存在较大差距。
据业内人士透露,债券ETF的做市业务基本被中信证券和银河证券两家所垄断。这使得其做市成本并不比股票ETF低多少,而且对基金公司是明码标价——想要多少成交量,就需要支付相应的费用。
02 从爆炒到破发
运营成本高只是其中一个问题,首批科创债ETF还因发行时点不佳,导致部分产品净值至今仍在“水下”,这给投资者带来了较差的投资体验。
回溯来看,首批科创债ETF发行时,机构为抢占配置先机,纷纷集中抢配成分券,导致短期内需求激增、利差快速压缩。例如,首批产品发行前后,科创债利差因抢配进一步收窄,部分个券收益率甚至出现“超跌”。
但这种由资金推动的估值抬升缺乏基本面支撑,一旦配置需求释放完毕,利差必然向合理水平回归,进而引发债券价格回调,最终导致ETF净值下跌。
第二批科创债ETF发行时,市场情绪已明显转弱。
一方面,机构提前“囤券”的行为,削弱了增量资金对市场的实际拉动效果;另一方面,投资者对成分券后市的分歧不断加大。例如8月后,成分券换手率持续下降,高估值成交现象集中出现,这进一步加剧了价格调整压力。
此外,科创债ETF的快速扩容也加剧了底层资产的供需矛盾。
首批10只产品在两个月内,规模就实现了四倍增长;第二批14只产品上市后,市场总规模突破2500亿元。短时间内,大批增量资金集中建仓,直接推高了成分券的买入成本。
但当债市走弱时,债券ETF因面临申赎压力,需通过卖出债券应对赎回;此时,成分券流动性不足,科创债ETF可能面临较大幅度折价,这会进一步加剧基金破发。
截至10月31日,首批科创债ETF中,仍有多只产品的净值处于“水下”。



阿尔法工场研究院官方账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