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为什么要加入游戏行业?

想要做出独特内容的游戏策划

最初是兴趣使然,小时候喜欢玩游戏,所以就希望把兴趣当成工作。后面随着玩到不同类型的游戏,经常被惊艳到“游戏还能这么做”,同时看完Jonathan Blow、Chris Crawford、小岛秀夫等人的演讲访谈,也被他们想通过游戏传达的理念深深感染。

电子游戏的历史也就几十年,到目前为止,人们对于游戏是什么、游戏区别于其他艺术的点是什么,还没有讨论出一个统一的结果。也就是说,游戏的潜力是很大的,未来会有更多的游戏形式被人们开发出来。从此,兴趣驱动就变成了一种使命感,如果总有人去突破游戏的边界,那个人为什么不能是我呢?

铁棍,野生战斗策划

决定性的因素是一本杂志——《大众软件》2012年2月中刊。

彼时正是欧美电子游戏、影视剧等一系列互有联系的文化符号在国内成为盛极一时的亚文化的时期,作为一个家里有台电脑能冲浪、但是带不动大型游戏的穷小子,“刺客信条”这种欧美3A游戏IP,在当时正是最酷的东西。

与此同时,微博类社交软件也步入大幅扩张的阶段,我从中开拓了不少眼界,其中就有这期封面上大剌剌印刷着《“剑桥刺客信条史”》的杂志,于是当场驱自行车到隔壁街区的报刊书店买了一本。

这本杂志不仅完整为我介绍了“刺客信条”系列时至当前的故事脉络,还让我看到了面貌各异的新老游戏品评。比如《异域镇魂曲》,它让时年14岁的我意识到“原来游戏是一个内容元素如此繁复华丽,可承载的传达内容有着无限可能的载体”。

从那一刻,我便决定成为一名游戏内容的制作者。时至如今,这个职位在国内被称作“游戏策划”。

Spring,兼职游戏设计师

我从记事起就已经在玩电子游戏了,最早接触的是《盟军敢死队》和《狸猫过街》。那时候,游戏对我来说只是一种娱乐方式,一种消遣,不过现在想想,可能小时候的习惯一直给我带来了潜意识上的深刻影响。后来,我一直保持着玩大量不同种游戏,看游戏媒体的习惯,但在上大学之前,其实并没有想过‘兴趣’和‘工作’的关系。

转折发生在大一,学校提供了一次转专业的机会,我才第一次认真地去想我到底喜欢什么,想做什么。我一直是一个很喜欢艺术的人,喜欢电影、音乐音效,喜欢那种看起来比较荒谬的后现代表达。而我对游戏中独有的交互性,或者输入设备对文艺作品的影响一直非常感兴趣,所以我选择了游戏设计和开发这个方向,也一路坚持下来了。

从2022年开始,我就一直在做小型的游戏自媒体,在各种平台发布自己的文章,反响还不错,所以就一直保持着写文章写评测的习惯。2023年,我开始在B站发布桌游相关的视频,并且可以说是正式变成了一个游戏自媒体。

我真正踏进这个行业是在2024年底,那时我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款桌游,也非常感谢有一个非常棒的团队帮助我。从一个玩家转向了设计师,这种微妙的转型让我更加理解游戏设计和游戏艺术中的玩家心理或者设计师的引导,就像一些画作或者电影中的视觉重心一样,加深了我对游戏引导玩家心理的认识。所以对我来说,探索游戏就是在探索一种新的媒介,让我感觉有无限的探索空间。并且目前游戏学术上的研究也极度欠缺,这大概也是我想留在这个行业的原因。

G子,上海某大厂策划

哈哈……为什么呢?可能因为太喜欢了吧——现在我只想回家补觉。

怪怪,中厂原画

因为喜欢打游戏!嘿嘿,以前放假回家打游戏会挨骂,工作以后,过年的时候就可以光明正大打游戏了。

只有一点略为苦恼,我经常因为太沉迷,耽误了技能学习,碰到喜欢的新游戏总忍不住课点月卡。不过感觉想打的时候也不用太克制,好的游戏体验是不可多得的经验,我很珍惜现在还有想打游戏的冲动。

小敏,某中厂后台程序

在进入游戏行业之前,我给一家小公司的安保产品写代码。工作难度不高,工资也还可以,但就是太无聊了,每天上班敲代码都是麻木的,就决定转行。

转行之初是在一个MMO项目,工作难度提高了很多,经常要去请教同事。说实话压力挺大的,但总是面临不同的问题、解决不同的问题,让我觉得工作起来有意思一些,而且真的有自己学会新东西、做成了事情的成就感。

小树,某中厂中台

我觉得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游戏行业也是互联网行业,它离科技的更迭更近,我能优先体验到技术的进步,然后在实际应用中推广,这个过程我可以参与其中,本身就让人很兴奋。

二是它离“人”比较近,我能接收到用户对游戏的反馈和想法,然后去进行一些共建活动和氛围。

三就是离钱更近,公司和个人的收入都会比较高。

关卡策划 小柳

想当年,18岁在高中的我立下壮志:“我或者要选天文,去探究宇宙;或者要做游戏,去创造宇宙。”

可惜心中的杂质太多,看不清天空。眼镜的玻璃迷糊,对科学的信念不够坚定。只有游戏,能寄托我的热爱与憧憬了。

老胡,广州某游戏公司策划

像我们这种中文系毕业的人,当年的选择确实不多。能从早期网文编辑跳槽到游戏行业,已经是属于我的福报了。

君君,独游制作人

首先,我本身喜欢玩一些游戏,我觉得游戏是一种很灵活的东西,有各种各样的形式,所以能够让大多数人喜欢,我也不例外。

其次,在我接触到独立游戏的时候,我能从其中感受到强烈的个人色彩,感受到作者的内心世界。我觉得游戏归根到底也只是一种媒介,重要的是用游戏创作传达出自己的声音,表达自己的思想,这就是我接触游戏创作的初衷。

某中厂创意总监

因为热爱吧——感觉我就是为游戏而生的!

“《剑网3》大冤种”与“GWW的前世仇家”,运营、程序

因为大学的时候玩了《剑侠情缘网络版叁》——没有瞎说,是认真的,都怪当初看了大轻功那个视频被吸引了,直接垂直入坑。

当时真的觉得,从0到1构建一个虚拟世界是一件很酷的事情。现在工作了发现就是永无止尽的配表,算收入、算留存、算激活转化。

还有就是——“大佬你看看这个,大佬你看看那个,什么?道具崩了!”

潇潇,上海某中厂应届实习生

因为除了游戏行业,实在没有其他我想做的工作。我找到工作之前,爸妈一直很反对我来上海,他们觉得现在经济形势一般,想让我回去考公务员或者进国企。但我觉得老家那些地方氛围太压抑了,要是去了,感觉就会踏进小红书帖子里一些每天抱怨职场勾心斗角的生活……虽然游戏行业也经常听到八卦之类的,但我觉得环境和风气总比其他行业要开放吧。

杰尼龟,前大厂外包HRBP

我相信大部分游戏从业者不是抱着赚大钱的想法来的,我之前差点去了其他行业,结果那个公司第一天给我的体验非常烂,我就直接又回到了游戏行业。

其实我也算机缘巧合,当时从互联网行业离职,找工作的时候只看了互联网行业,游戏也算在内。我当时也是看好游戏行业的,因为本身我自己当时就打《王者荣耀》,我进的那个外包公司当时也做《王者荣耀》海外版的项目,我是出于对公司项目的滤镜才进入的。

进来以后,我发现游戏行业的小伙伴都比较单纯,没有什么心机,跟他们相处起来非常简单,不用担心人际关系的问题,只要是真心去帮大家做一些事情,诚意大家都感受得到,也会报以诚意。所以就这样一直待下来了,属于是因为工作氛围留在一个行业。

yy,剧情策划

实话是,毕业找不到工作,又遇到了游戏行业扩招,就进来了。

根本原因是为了赚钱生活,更多也是感觉到这工作确实挺有趣的。

老吴,广州某游戏公司公关

我进这个行业很简单:想要做自己的游戏。但显然,靠我一个人资质差得太多了,于是想要进行业看看是什么情况,也为自己做一些积累。

Yoki yoki,在职游戏技术美术

咋说呢,热爱吧,而且比影视资源多机会多。当然人不能为了工作而一直工作的,需要有追求,某种程度也是在工作中找寻自己的意义吧。当真正能Cover掉很多事情后,我就可以转自由职业啦。

脱离游戏Mod开发、潜心钻研的独游开发者

因为我想实现的很多东西无法凭借开发简单的游戏Mod实现。

以一款游戏为基础做Mod开发必然有它的各种上限,我想在里面实现各种功能,然后打造一个有趣的世界,却发现做不出来。受制于游戏Mod本身的限制,我不得不选择开发独立游戏。

早些时候我会觉得,这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至少没有那么容易实现,但实际上一步一步来一点点学的话,也没有那么遥不可及——只要你足够喜欢,然后发自内心地热爱,从简单开始,把大的目标拆成小的目标一个个实现,那应该还是可以的。

只能说我中间绕了太多弯路,自学确实是很艰难的道路,但我已经做好了充足的准备,决心投身游戏开发——只是因为我热爱它。

“下辈子不做运营了”的运营

当时感觉学校里的招聘会好傻,我坐地铁去了隔壁,隔壁第一家就是游戏公司。我进去交完简历,面试完就过了,稀里糊涂进了火坑。

上海某中厂联合创始人

机缘巧合吧。我那时候学的是计算机图像处理,当时国内外包公司多,我入职一家公司给外包项目做CG动画。时间长了之后,国内的业务也多起来了,就找了几个朋友出来单干,继续做外包又做了几年,一直到现在尝试自己做研发。

DD,游戏运营

最开始一定是热爱和好奇驱动的吧,做游戏听起来就是个很有趣的工作,至少在我正式工作前抱着这样的滤镜。学校学来的知识大多没什么用,能上手工作主要都是在实习过程中逐渐学习来的。

小的时候,家里会反对我玩游戏,那段时间玩的还是“穿越火线”这类的网游。我记得小学的时候,爸妈(也许是老师)骂我:“你就玩吧,以后别人都是医生、作家、科学家,你就做个大玩家。”我当时难过了好久。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依然对这句话记忆犹新。现在我能靠着游戏吃上饭,何尝不是对这句话的一种回答?再说了,我也没见谁真成了科学家的。

雨歌,剧情策划

为了以后打游戏时不被家里人批评“不务正业,玩物丧志”。

啊噗,上海某游戏公司策划

我进游戏公司还是因为最早在北京实习的时候,有个师兄给我介绍的工作跟游戏有关系,就是写一些文案什么的,结果就做到现在咯。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