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大战、二次大战并乌克兰大战的共性原因探析(二)
【这次乌克兰战争,似乎从很小的原因开始,但很快拓展成超过一个国家,殃及整个欧洲甚至西方,最后拓展到整个世界——外溢到其他文明的战争。这激起了我们探讨一次大战、二次大战并乌克兰大战共性原因的好奇心】
二、一次大战的演化及后果
一次世界大战起于欧洲中部一个国家——奥匈帝国——内部的一次非常偶然的被刺事件。1914年6月28日,奥匈皇储费迪南大公被刺。7月28日,奥匈对塞尔维亚宣战(此前奥匈对塞尔维亚的包围之势激起塞族抵抗力量)。三天后,8月1日,支持斯拉夫兄弟的俄罗斯加入战争。8月3日,德国加入战争支持奥匈帝国。同一天,法国人加入对德国的战争(与俄罗斯签有同盟条约)。紧跟着,8月4日,英国对德国宣战(理由是德国入侵了比利时)。加入战事的各国,原因两两不同,但费迪南事件由刺杀点外爆为“世界性”规模,不到两个月。
这就是某些大历史学家说的,欧洲的火药桶是巴尔干半岛(《巴尔干500年》英国马佐尔;《巴尔干两千年》,美国卡普兰)。当然,基辛格和布热津斯基这类半历史学家不断在传播这种思想。但今天对比着俄乌战争倒向回看,怎么看怎么都不像呢?从宣战国指向的国家,从当时的利益导向脉流上看,这更似乎是一场英国、法国和俄罗斯合起来为一方,以及众多的小国家加进来,对德国和奥匈的战争。各国为什么要挤压这个文明的千年拉锯线地区,这些学者们为什么不向这个方向去深论?他们写的东亚历史,剑桥中国史,以及鸦片史,都是断代文献这种春秋笔法?是大类知识的不足吗?
战争打了三年之后,德国的军力并不弱,铁血宰相俾斯麦刚刚以普鲁士为核心,把周边71个小公国整合为德意志帝国,他的军队很能打仗。旁边的奥匈帝国倒摇摇欲坠(内部有11个不同民族形成的国家,宫廷里有更多类似茜茜公主和费迪南大公的民族和解派)。奥匈帝国是11个国家的国家——帝国。德意志帝国是71个国家的国家——又一帝国。如果德国能够将摇摇欲坠的奥匈帝国纳入自己的帝国盟邦,那将是欧洲大陆统一的最好文化凝结核地区。
以这种心理看下来,德国人向东,不愿意打仗,但英国人和法国人面对东方,却愿意打仗。这边,俄罗斯向西愿意打仗。加上早年意大利向北的瑞士(罗马一支的哈布斯堡王朝)向北,愿意打仗。而德意志帝国和奥熊帝国之问倒不愿意打仗。这不就是数脉旋涡一样的力量——文明的均衡和收敛路径的半道上的情景吗?谁说长江里没有几个旋涡呢?想想看文明的轴心线这个概念,哪有不拓展向文明的涡旋线这个意向升级的呢?
换句话说,一次世界大战,如果单看欧洲大陆的文明亚单元以民族国家模式形成的内收敛路径的话,自罗马帝国分碎(1800年前被东罗马穆斯林、法国高卢和德国哥特力量从南北东三面夹击,加上内部整合不力分裂)为2200多个小公国后,经过1000多年的文化文明及形而上学宗教思考的合势,已经出现整合为德法意(奥匈帝国事实上是罗马帝国意大利北部地区的家族——哈布斯堡家族——北迁向下多瑙河沿线移动的观察事实)三股脉流的收敛趋势。
但问题在于,文明的整合就像细胞以干线联结成群(干细胞),再在内部分为体细胞和干细胞群落,形成聚落内发展一样,同时,但更大细胞群落——有机体——的包膜边界总是受外部力量的冲击,分裂、分蘖、成枝或者被吞噬。在西欧文明有机体的生成系上,从西边海上壮大的英联合王国和从东边远距离来的罗曼诺夫国家——俄国——正是西欧大陆内部整合的外部冲击力量体。20世纪上半叶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恰好让人类观察学家(从多个学科资料)看到了这一点:法兰西共和国(由波旁王朝的法兰西帝国演化而来)、英联和王国都嗅到了这种内外机会。
麻烦在于,欧洲大陆一体化整合(统一)的最好凝结核地区,德意志帝国——霍亨索伦家族的后代们——没有看到这一点。随后3年,战争的规模远远超过了初期各方的想象,1600万人在战场上死亡。这时候,德皇威廉手上还有击败英法联军的力量(50万训练有素也能打仗的军队,俄罗斯也因为十月革命停止了对德国的行动(苏德《布列斯特和约》)。但他还是在 1918 年 11 月签了投降书。原因竟是他的父母均受英国和法国思想影响极深,认为工业革命技术和法国人的浪漫代表的是人类的先进形式。虽然威廉一世和俾斯麦把王权交给了这个孙子,并在军部安排了辅佐他的权重力量。但就是这一次世界大战的不期内爆,以及外部吞击性力量在宫廷中的策反,德皇威廉在50万大军的中军帐中宣布投降了。这个孙子!
后果是,奥匈帝国直接死亡,德意志帝国被截肢,法国和英国得益大。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