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带体香、抗旨被杀?别被骗了!真实香妃大龄入宫,却过得不错

清代王陵示意图
如果你想探访清朝的皇家陵园,从北京出发,沿着高速公路向东行驶大约两百多公里,就能到达河北省遵化市的清东陵。在这片广阔的陵区里,乾隆皇帝的裕陵静静地坐落其中。而在裕陵的西北方向,还有一片属于他后宫妃嫔的墓地,叫做裕妃园寝。
这个园寝里,安葬着乾隆皇帝的三十六位妃子。在陵区的第二排东侧,有一座特殊的坟茔,它的主人是乾隆后宫里唯一一位来自异族的女子,她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这位女子,就是我们今天故事的主角——容妃,也就是民间传说中鼎鼎大名的“香妃”。

一、香妃入宫
现在大家基本上都认可,民间所说的“香妃”,其历史原型就是乾隆的容妃。为了方便叙述,我们在下文中,就姑且称她为香妃吧。
时间回到雍正十二年(1734年),在今天新疆叶尔羌地区的一个贵族家庭里,一个小女孩降生了,她就是后来的香妃。和许多草原上的贵族女孩一样,她在大草原上放羊、打猎,无忧无虑地度过了自己的童年和少女时代。

但那个时候的南疆,局势并不安宁。当地的回部势力反复叛乱,从康熙年间开始,战火就断断续续烧了几十年。在香妃二十岁那年,清朝军队进军伊犁,平息了准噶尔部的叛乱。没想到两年后,回部的大小和卓木又发动了叛乱。不过,大小和卓木的统治并不受当地人欢迎,在清军平叛的过程中,很多当地部落都选择与清军合作,香妃的家族就是其中之一。到了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在各部落的协助下,清军终于彻底平定了南疆的叛乱。
协助朝廷平叛,这可是大功一件。乾隆皇帝为了笼络南疆各部落,稳固在那里的统治,自然要对这些有功之臣大加封赏。于是,二十七岁的香妃,就跟着她的哥哥图尔都以及其他部落首领,一起来到了北京城,接受皇帝的奖赏。那么,该如何才能让这些回部贵族真正归心呢?除了封官赏钱,乾隆皇帝很自然地想到了清朝处理民族关系时常用的办法——联姻。

就这样,在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二月初四,香妃奉皇帝的旨意入宫,被册封为“和贵人”。据说,就在香妃入宫那年,故宫里从南方移植来的荔枝树竟然结了两百多颗果子,这在当时被看作是天大的吉兆,乾隆和皇太后都非常高兴。要知道,在清朝后宫里,妃嫔的等级从上到下分为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贵人、常在、答应这八个级别。香妃一入宫就直接跳过了最低的两级,被封为贵人,这足以看出乾隆皇帝对这次联姻的重视程度。
此时此刻,香妃的心情想必是相当复杂的。金碧辉煌的紫禁城,在高墙之内,是她完全不熟悉的人、语言和食物,这一切难免让她思念起家乡那广阔的草原和洁白的帐篷。不过,这时候的香妃已经二十七岁了,在贵族家庭长大的她,或许早已对自己的婚姻有过这样的心理准备:一切都是为了家族的荣耀。
二、香妃的宫内生活
一提到政治联姻,人们总会联想到强迫和不幸。关于香妃的种种传说,比如被强抢入宫、企图刺杀皇帝、心中另有恋人等等,很可能就源于大家对这种婚姻的刻板印象,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那部家喻户晓的《还珠格格》了。
但真实的历史,却并非如此。通过梳理清朝的文献和档案,我们发现,香妃在宫里的生活,似乎过得还挺不错,至少在物质层面是这样。
香妃入宫后,享受的待遇非常优厚,可以说,乾隆皇帝对她很是宠爱。香妃远离家乡,生活习惯和语言都与京城格格不入,思乡之苦在所难免。乾隆为了照顾她,特地为她配备了一名回族厨师,让她能随时吃到家乡的味道。同时,从档案里我们也能看到,每当有回部进贡瓜果,香妃总能多分到一份。在宫廷宴席上赏赐给她的菜肴,也都是经过专门挑选的,比如羊肉、手抓饭等。

为了缓解香妃的思乡之苦,乾隆皇帝还特地将新建好的宝月楼拨给她居住。说起这宝月楼,也就是现在的中南海新华门,还有一段故事。它最早是乾隆为了观景而修建的,后来在它的斜对面,又建起了专门供回族人居住的“回回营”。香妃和家人刚到北京时,就被安置在这里。虽然民间传说宝月楼是乾隆专门为香妃建造的,这在时间上对不上,但乾隆确实把这座楼给了她住。坐在宝月楼的窗前,香妃可以看到对面的回回营和后建的清真寺。因此,宝月楼在民间也有个别称,叫“望乡楼”。
除了在饮食和生活上无微不至的照顾,乾隆皇帝还经常带着香妃一起出巡和打猎。这些活动虽然有其政治目的,但也不能否认其中有乾隆爱玩的成分。香妃入宫后,常常陪伴在皇帝左右,这也足以证明乾隆对她的宠爱。比如乾隆三十年的第四次南巡,香妃就与皇后、令贵妃等人一同随行,这两位也就是我们熟悉的如懿和魏璎珞了。不过,这次南巡对后宫来说可不是一次愉快的旅行,因为正是在这次途中,发生了皇后那拉氏断发抗议、最后被打入冷宫的惊天变故。亲眼目睹了这一切的香妃,想必内心也是感慨万千吧。

香妃以贵人身份入宫,之后在乾隆二十七年和三十三年两次晋升,最终成为了容妃。在册封她为容妃的诏书里,有这样的评价:“尔容嫔霍卓氏。端谨持躬。柔嘉表则”,大意就是说她温顺、恭谨、守规矩。从她入宫开始,正值后宫里皇后和令妃斗争最激烈的时候。香妃亲眼看到低调恭顺的令妃一步步获得圣宠,而善妒的皇后最终落得凄惨下场。想必她对“守规矩”这三个字在后宫的生存价值,有了深刻的理解。
三、香妃离世
自从如懿和令妃相继去世后,乾隆就不再册立皇后和皇贵妃了,而贵妃也成了空缺,因此,“妃”就成了此后乾隆后宫里最高的品级。在这之后的日子里,香妃在后宫的地位相当高,比如在乾隆四十八年的一次宫廷大宴上,四十八岁的香妃就坐在东边桌子的第二个位置。
1788年5月24日,也就是乾隆五十三年的四月十九日,香妃在自己的寝宫内与世长辞,随后被安葬在裕妃园寝。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她想到了什么呢?是故乡一望无际的草原和牛羊,还有那漫山遍野盛开的沙枣花?还是那些已经被封侯拜爵的同族兄弟?又或是自己一生未能留下一儿半女的些许遗憾?这些,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香妃去世三年后,八十岁的乾隆皇帝还曾在宝月楼凭吊她,并写下了“卅载画图朝夕似,新正吟咏昔今同”的诗句。此时,当年和香妃一同进京的那些回部贵族,早已是高官厚禄,满朝勋贵了。可见,皇帝的行为中,既有对旧人的情义,也有对时局的政治考量。皇家的婚姻,大抵就是如此吧。
文史君说
香妃从二十七岁入宫到五十五岁去世,远离故土的思乡之苦肯定是有的,但她也享受了皇帝的宠爱和富足的生活。相比于民间传说中那个性格刚烈、结局悲惨的奇女子形象,真实的人生或许不那么符合大众对“传奇”的期待。但对于一个女人来说,也许这样平顺安稳的一生,才是更好的结局吧。
参考文献:
1、刘桂林:《乾隆与宝月楼》,《中国萦禁城学会论文集》第三辑。
2、孙景儒:《香妃其人与香妃墓再考》,《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1987年第2期。
3、赵鑫虎:《关于“香妃”研究》,《西域研究》1996年第2期。
(作者:浩然文史·文史君)


 
						
 浩然文史官方账号
浩然文史官方账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