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如观镜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猫哥的视界”
读史如观镜,对于个人奋斗是有很强的指导意义的。
1 分利
第一个出场的是刘邦。
这个人如果仅仅从历史书上看起来一般般,但是至少毛对其评价是很高的。
刘邦出身社会底层,看起来没啥特别突出的优点。
打仗不大行,治政一般般,身上还有很强的痞子气,动不动就对人破口大骂,贪财又好色各种毛病一大堆。
但是偏偏就是刘邦在秦末群雄争霸中成为最后的胜利者。
为啥?
原因无它,刘邦是真舍得给手下分利益。
刘邦自己还是汉王的时候,敢大手一挥给韩信封为齐王,一个王封另一个为王,历史上仅此一次。
刘邦自己在前线,就敢让萧何在后方大权独揽一手遮天。
说实话,当时刘邦给萧何的权柄,萧何自己都可以当汉王了。
对于其他手下,只要有战功,金钱美女爵位地盘如同不要钱一样就分出去,这样的老板谁不愿意为他卖命?
教员曾经说过,何为政治?就是把朋友搞得多多的,把敌人搞得少少的。
但是凭什么能将朋友搞得多多啊?别人凭什么跟你做朋友而不是敌人?
只有一个办法,就是要舍得分利益,甚至分的利益要超出别人预期而不是低于预期。
刘邦做到了,所以楚汉相争,刘邦的军队虽然屡战屡败,但是却能越打越多。
反观项羽,史书描述是英雄盖世,屡战屡胜,但是军队与地盘却越打越少。
为何?
与刘邦相比,项羽就是一个反面典型,太吝惜,舍不得给手下分配利益。
韩信就描述项羽,本来已经打算封一个手下当官,官印都做好了,但是一直带在身边,官印都磨平了最后还是舍不得拿出去。
陈平、韩信之前都是项羽手下,后来都跑到刘邦阵营——是我也跑。
这就是项羽军队越来越少的根本原因。
要舍得分配利益,这个道理谁都懂,但是事到临头很多人都过不了那一关。

所以,第二个出场的就是刘备。
刘备漂泊一生,什么道理不懂?
要成大事就必须舍得分配利益这个道理刘备肯定能明白,但是刘备怎么做的呢?
刘备率领军队去打汉中,后方让诸葛亮总揽后方,但是却不给诸葛亮名分,给了一个“军师”不伦不类的名义。
关羽在荆州当一把手,同样不给名分,只给了一个“遥领”襄阳太守的名分。
襄阳太守能管荆州事务吗?
当然不能,所以关羽能管荆州事务全靠的是与刘备的私人关系与信任。
一旦刘备与关羽的个人关系出了问题,关羽分分钟是可以被刘备撸掉的。
这就是刘备的小心思,给出去的权位利益自己是随时可以收回的。
纵观刘备用人有一个很鲜明的特点,给官位名分的就一定没有实权,比如对自己的小舅子就是如此,诸葛亮关羽这些有实权的却不给名分与官位。
有人说,这是刘备的帝王心术,要搞制衡。
狗屁!
刘备哪怕是拿下四川也是创业阶段,创业阶段就是要最大程度发挥手下的主观能动性,让手下舍死忘生去打天下,至于制衡则是打下天下治天下的时候。
刘备这么扣扣索索的就是舍不得。
所以刘备注定只能是一个偏安皇帝,成不了大事,包括后来丢掉荆州,小舅子反水统统都与刘备舍不得分配利益有莫大关系。
刘备如果算是一个反面典型,再来一个正面典型案例。
这个案例就是满清。
满清以区区几十万丁口,能披甲上阵的男人还不到十万,为什么能席卷天下成为神州大地主人?
原因无他,就是清初的统治者是真舍得分配利益。
当时清初执政者对于汉军给的政策基本是谁打下的地盘就给谁。
吴三桂打下云南就封平西王,尚可喜打下广东就封西南王,耿精忠打下福建就封靖南王。
这样的赏格是历朝历代都没有过的,所以清初的汉军冲锋陷阵比满清自己的嫡系军队还猛,打仗个个嗷嗷叫。
中华民族历来不缺人才,只要上层开出的利益足够大,任何统治者即使一副烂牌都能打出王炸效果,满清就是这样。
当然,后期康熙削藩实在也是不得已,这些分封地方的藩王捞钱实在太厉害。
根据史料记载,顺治17年,清廷中央财政收入还不到2000万两白银,三藩光是吴三桂就要拿走900万两,加上其余两藩,中央财政收入被拿走大半。
一直到三藩之乱爆发前,中央财政每年给地方还要补贴几百万两,谁当统治者也受不了。
纵观清朝一代一直执行的一个政策就是非军功不赏爵,文臣官职再高也是打工仔,只有爵位才是政权股份。
所以遇到战争,军队从将领到士兵都能出死力。
咸丰年间清廷可谓内忧外患,内有太平天国盘踞江南财富之地,外有英法联军进逼北京,换一个其他政权早就倒台了,但是满清居然在这样艰难的局面下迎来来中兴!
怎么做到的?
还是拿出祖宗的法宝——谁打下地盘就给谁!
所以湘军系在干掉太平天国之后,全国总揽地方大权的督抚竟然有一半出自湘军系。
靠着舍得分配利益,摇摇欲坠的满清政权就这样续命了50年。
后来满清怎么倒台的?
还是满清权贵不争气,丢掉祖宗的法宝,要将军权、政权、财权收归自己所有,一下子算是抛掉了统治的根基。
武昌一声枪响,全国纷纷易帜,墙倒众人推。
写了这么多对于我们普通人有什么启示呢?
道理启示很简单,普通人能不能做成事,能不能做大事,能力才干是次要的,第一重要的是格局够不够,舍不舍得分配利益。
很多人在做事前信誓旦旦愿意分配多少利益出去,但是真金白银到账之后,心态立刻发生巨大变化——
自己凭本事赚的钱凭啥要分配给别人?
所谓财聚人散就是这个道理。
我自己几十年身边这样的案例太多了,但是看看结果,这样的人或者做不成事,或者之前有点基础也是破产的结局。
所以,这篇文章就是送给正在做事或者即将做点事的朋友们,人成功与否大道理其实谁都懂,更多的时候就是与自己的心态做斗争。
这个心态关一定要过得去,过不去就把这篇文章打印下来贴在自己床头。
2 读书
读史经常有这样的感觉,一个人发展的上限与自己的见识有关。
见识不够的时候就需要读书来弥补,见识不够还不肯读书,那麻烦就大了。
第一个出场的正面典型是赵匡胤。
北宋初年,有人向赵匡胤报告禁军将领张琼企图谋反。
于是赵匡胤下令将张琼抓起来严刑拷打,结果证实这是诬告。
那么接下来赵匡胤该怎么处理呢?
是为张琼平反昭雪官复原职?
不是。
赵匡胤深思熟虑之后居然将错就错故意将张琼处死,事后再纠正错误,优恤其家属,擢其兄张进为龙捷副指挥使。
大家现在可以暂停一下继续阅读,直观感觉赵匡胤的处理方式怎么样?
是不是有点不寒而栗的感觉?
事实上这是一个古代君主最好的处理方式——
逻辑很简单,一个掌握军权的将领被诬告被刑讯,即使平反昭雪,也无法保证这个人不心怀怨恨。
掌握禁军军权的将领心怀怨恨,赵匡胤怎么可能还能睡得着觉?
当然,我也觉得赵匡胤手法有点狠辣了。
其实也可以将张琼调离禁军岗位,但是处理的大方向是没有问题的。
我们再来看第二个出场的反面案例。
这一次出场的是杨秀清。
杨秀清属于不学有术的典型,烧炭工出身没读过什么书,但是军事天赋极高,太平天国前期在他指挥下节节胜利。
事后即使后人站在上帝的角度复盘也不得不佩服杨秀清几乎所有的军事决策都是当时情况下的最优解。
可惜杨秀清不读书,没有看过赵匡胤处理张琼的案例,犯下大错。
我们都知道天京之变是太平天国运动的转折点,实际上如果不是出了意外,十个洪秀全加韦昌辉也不可能杀掉杨秀清。
原因很简单,当时天京城几万精锐都是杨秀清的部属,东王府平时也有几千精锐防守。
如果不出意外,韦昌辉调兵连天京城也进不去,更何况去杀掉杨秀清了。
这个意外就是杨秀清的心腹陈承瑢。
没有陈承瑢就不可能有天京之变。

当时陈承瑢担任的类似天京卫戍司令的角色。
陈承瑢首先向洪秀全诬告杨秀清有弑君篡位之心,这就直接导致洪秀全动了杀心。
然后将洪秀全的密诏传递给韦昌辉,再然后利用自己卫戍司令的身份接应韦昌辉军队进入天京,并且顺利攻入东王府杀掉了杨秀清。
现在问题来了,陈承瑢为什么要这么做?
原因无他,就是有一次陈承瑢犯了一点小错,被杨秀清当众打板子,不但屁股受罪而且还丢了面子,从而心生怨恨。
对比一下杨秀清与赵匡胤,我们就会发现,赵匡胤对于身边掌握军权的将领处理明显比杨秀清更为高明。
虽然不大人道,但是干净利落地将潜在隐患消灭在萌芽之中。
杨秀清虽然天赋极高,但是不读书的短板在他身居高位的时候暴露无遗。
就这样一个小疏忽,直接导致自己丢掉了性命,还同时连累了太平军几万将士的生命。
这两个案例对于我们普通人有何启示?
对于普通人而言,也会有一些很要害的东西,包括不限于公章、财务卡、财务账本等等。
对于这些要害的东西,首先不要让不相关的人员有接触的机会,其次就是对于有机会(条件)接触这些的人,处理的时候一定要慎重。
我有一个长辈,开了一个财务公司,因为对手下一个会计处理不大妥当,被这个会计跑到税务部门举报,最后赔了一大笔钱,损失惨重。
昨天晚上吃饭,一个老大哥突然给我提出一个灵魂问题。
知识星球是什么?别人加入你的知识星球能带来什么价值?
我的回答很简单。
我的知识星球的内容只要是时政分析与历史感悟,其实本质就是把我过去几十年读书的思考以及做事积累的见识与经验分享给大家。
大多数时候可能大家就是看个乐呵呵,但是可能关键的时刻大家想起知识星球谋篇文章提到某个点,能让大家做出正确的选择,这就值得这个票价了。
3 决策
读史如观镜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读史的目的不仅仅是让我们消遣的,更为重要的是,读史是让我们在面临重大决策的时候做出最正确的选择。
人生的重大决策可能就一次,这样的重大决策是没有容错率的。
现在我们来剖析一个历史案例。
260年6月2日,魏国皇帝曹髦拔剑登辇,率领殿中宿卫和奴仆们呼喊着出了宫,这是要亲自去诛杀权臣司马昭。
曹髦率领的宿卫和奴仆们不足一提,最大的依仗就是皇帝的身份。
果然,在宫外遇到司马家控制的禁军后,曹髦高声厉呼禁军纷纷溃散。
曹髦的这个举措给司马昭出了一个巨大的难题,最后司马昭派出与自己利益捆绑很深的贾充率军去平乱,在南面宫阙之下与曹髦相遇。
曹髦亲自用剑拼杀。众军想要退却,骑督成倅之弟太子舍人成济问贾充说:“事情紧急了,你说怎么办?”
贾充说:“司马公养你们这些人,正是为了今日。今日之事,没什么可问的!”
于是成济立即抽出长戈上前刺杀曹髦,把他弑杀于车下。
这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也是唯一一次臣子当街弑君的案例,也是导致司马家后期即便篡位也得国不正的重要原因。
在这个案例中,撇开曹髦不论,司马家三个当事者都犯下巨大的错误。
首先是司马昭。
面对曹髦摊牌,很明显惊慌失措,虽然安排贾充率军去平乱,但是却没有给贾充明确的指示,实际上就是让贾充全权处理,这是一个致命的失误。
正确的决策应该是指示贾充率领司马家的死士驱散曹髦部从,俘获曹髦,然后将曹髦监禁在宫中,未来还不是任由司马家处理。
实在不行过段日子弄一个暴病而死的结果出来,谁也难以挑出毛病。
其次是贾充。
领军之后司马昭虽然没有给出明确的指示,然后贾充就把这个理解为干掉曹髦。
但是贾充还是多了一个心眼,这种下杀手的事情没有自己亲自去干,忽悠手下成济去做,成济一上头就真的将曹髦给当街杀了。
说说这个案例的后续。
当街弑君天下震动,特别是世家大族群情汹涌。
不管怎么样,曹髦都是皇帝,是天下所有臣子名义上效忠的对象,这个效忠的对象被当着京城所有百姓给杀了,这就是将所有世家大族的颜面踩在在地上摩擦。
中国古代都是以忠孝为基本意识形态基础,如果世家大族不做出反应,一个忠就交代不过去。
所以世家大族明确给司马昭提出,必须严惩凶手,必须要杀掉贾充与成济。
这就给司马昭出了一个巨大的难题。
贾充是不能杀的,原因有2个。
一个是贾充与司马家利益捆绑极深,双方是联姻关系;
一个是司马昭如果杀掉贾充,不免让手下人寒心,未来要篡位,大概率没有手下愿意为司马家做脏活了。
所以司马昭为此与世家大族多次谈判,做出一系列重大妥协与让步,最后总算是保下了贾充。
但是成济这个小角色就成了牺牲品,被司马昭下令诛灭三族。
所以这个历史案例中最大的牺牲品就是成济。
领导安排做个私活,居然傻乎乎就去干了,最后连累亲戚几百口人性命为这个重大错误的决策买单。
其实,我们普通人在人生总同样可能面临这样的选择——
一个平时对自己很不错的领导,在关键时刻突然要自己干一些违背原则(或者规则)的事情,并且做出种种许诺。
那么在这个时候该做还是该拒绝?
参考上述案例其实就一个原则——这个事情一旦曝光,这口锅领导抗不扛得住?
扛得住,就可以去做。
扛不住,就一定不能做!
成济在动手之前如果多一个心眼想一想,弑君这口锅贾充能抗住吗?
肯定不能,别说是贾充就算是司马昭也扛不住。
这样连领导都扛不住的锅肯定不能去干的。
去干就是去当炮灰。
现代社会其实也不乏这样的案例。
前几年轰动一时的孙小果案件,这个本来被判了死缓,理论上应该把牢底做穿的犯人居然在几年后就出狱了。
然后居然不收敛继续为非作歹,案件闹到了中央,被严肃查处。
所有在监狱期间为孙小果开绿灯办理减刑的官员都被查处,与孙小果关联的司法系统的官员几乎被一网打尽,只有一个官员是例外。
这个官员就是某监狱的纪委书记。
当时因为孙小果减刑,有领导打电话安排,有同僚上门请托,但是这个官员都抗住了压力,反正违背原则的字我绝对不签。
这个官员与成济在重大问题决策上完全就是两个典型。
因为司法系统违背原则放行一旦曝光,这口锅多大的领导也是扛不住的。
以孙小果那种嚣张跋扈的性格,一旦出狱,出事是早晚的事情,曝光也是早晚的事情,给这种人违背原则办事早晚出事。
这个官员想明白了这一点,然后就安然无恙,其他有十几个官员没有想明白这一点,事后就被一撸到底甚至被追司法责任。
一念天堂,一念地狱,差别可能就是平时读不读史?爱不爱思考?是否按照历史的案例来指导自己关键时刻重大决策的依据?
4 说话
很多年之前,看过一部谍战剧,其中印象最深的是反派大BOSS特务头子对着一个女孩子带点长辈教训的口吻说了一句话:
事可以做绝,话不能说绝!
这句话瞬间给我带来极大的震撼.
虽然说话的是反派,但是我得承认,这是一句充满睿智的人生与历史的总结。
为什么事可以做绝?
因为把事做绝,收益与风险是确定的,也是做事之前就想清楚的。
为什么话不能说绝?
因为话说绝有很大可能给自己带来不可预测的风险。
举个例子。
三国的关羽是怎么死的?
归根结底是因为麋芳,本来应该给关羽守大本营的麋芳突然就投降了东吴,直接导致关羽走投无路在麦城被抓。
麋芳是刘备的小舅子,背景杠杠的,无论从那个角度来看,都没有投降东吴的理由,但是偏偏这种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就发生了。
为什么麋芳会投降东吴?
因为害怕。
根据史书记载,关羽要出去打仗,负责后勤供应的麋芳提供的物资不够也不及时(可能就是贪污了一批后勤物资)。
这就惹恼了关羽,关羽就放了一句狠话:等我打仗回来再收拾你!
这就是一个事可以做绝,话不能说绝的经典案例。
麋芳是刘备的小舅子,如果是刘备来处理,麋芳不会害怕。
但是刘备远在四川,荆州是关羽全权负责,所以站在麋芳的角度最害怕的就是关羽来个先斩后奏,直接把自己给杀了再向刘备汇报。
以刘备与关羽的关系,估计刘备也不会给关羽多大的惩罚——
这点麋芳清楚,关羽也清楚,这就是麋芳最害怕的事情。
所以,为了保住自己的小命,才有了刘备的小舅子麋芳投降东吴这种乌龙事件发生。
所以关羽的正确的做法是什么?
或者把事情做绝,出征前干脆就把麋芳给杀了,换上自己的亲信来守大本营,未来就屁事没有;
或者就暂时隐忍,等到未来打仗之后回来再来收拾麋芳。
偏偏关羽的选择是最差的选项——事情没有做绝,先放出决绝的狠话——等我打仗回来再收拾你!
然后就给自己带来杀身之祸。
关羽的这句狠话不但让自己挂掉了,而且还导致整个荆州丢掉,甚至还导致刘备伐吴等一系列事件。
一句狠话居然就深刻影响了历史的走向,读史到此,不免让人感慨万分。
回头想一想,真正的大佬在任何时候都态度谦和,任何表态都留有余地。
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江总有一次去香港,适逢神五上天举国欢腾,就有香港民众直接向江总提出,希望杨利伟来香港。
江总怎么表态的?
我们会积极考虑你们的这个提议。
这个表态其实就是答应了,但是表态却很柔和,只是积极考虑而已!
就这么一点小事,领导表态都绝对不会说满,都要给自己留有余地,几十年过去了印象依然深刻。
当然,我们普通人一辈子都不大可能混到关羽或者大佬的层面,但是这句格言依然是一个真理。
在任何自己情绪失控或者愤怒的时候,请一定要记住这句话:
事可以做绝,话不能说绝!
5 观己
这四个历史故事从不同维度揭示了权力、利益与人性的复杂博弈。
刘邦以“舍得”成就霸业,刘备因“吝啬”困守一隅,说明成事之要不在个人能力高低,而在格局大小、能否以利益聚拢人心;
赵匡胤杀张琼以绝后患,杨秀清因小过责人反遭背叛,警示我们对身边掌握要害资源或心怀怨恨之人,处理须慎之又慎,否则隐患无穷;
司马昭、贾充与成济的悲剧链条,深刻地告诉我们,在重大原则问题面前,不能被眼前利益或人情所裹挟,必须清醒判断“谁扛得住锅”,否则极易沦为他人错误决策的牺牲品;
关羽一句“等我回来收拾你”的狠话逼反麋芳,恰恰印证了“事可以做绝,话不能说绝”的处世智慧——情绪化的言语往往带来不可挽回的后果。
这些历史片段看似遥远,实则与我们普通人息息相关。
读史的价值,不在于记住多少年代人物,而在于将历史当作一面镜子,在关键时刻照见自己的选择。
无论是创业合作中的利益分配、职场中的人际处理、面对领导不合理要求时的取舍,还是情绪激动时的一言一行,历史都早已给出了答案。
它教会我们克制私欲、懂得分享、审慎决断、留有余地。
普通人未必会面临帝王将相般的宏大抉择,但人生的关键几步同样重要。
多读史、深思考,就是在为自己的人生预演各种可能,在现实困境中做出更清醒、更明智的选择。
这才是“读史如观镜”真正的意义所在——以古鉴今,趋利避害,修己安身。



猫哥的视界官方账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