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磕一辈子的民谣老炮,这次真怂了…
来源 | 摇滚客

今日BGM,《九月》,周云蓬
本文约2900字,预计阅读时间8分钟
最近网上刷到一则消息,五味杂陈。
“年景不好,再加上已是过气老艺术家了。”这两天,东北三站的演出取消了,民谣歌手周云蓬广而告之,语气里充满了无奈与自嘲。

在这份迅速引发热议的公告中,他直言不讳地指出取消原因是票房实在太低,“完全无法覆盖成本,甚至会亏损严重”。
他还透露今年所有演出票房都不好,只要不是太差都会正常演,但“没想到票房会如此不堪”。他还掏心窝子说道:“年景不好时该认怂就认怂。在时代的洪流里,能安稳的过渡就算大幸了!”

这份公告因其罕见的真诚迅速在乐迷圈传播开来。
岂知这只是个开始,两天后周云蓬再发公告,郑州、西安也相继取消。

“愿行业的同仁们在为爱发电的同时也别赔太多钱!取消是我们单方面的责任,耽误场地时间人力。所以该补偿我们就转账。”
读来辛酸。
毕竟周云蓬是圈里有名的“硬汉”,不论是作品,还是过往的一些言谈、文字都相当“硬核”,没想到如今却要顶着“过气老艺术家”的标签“认怂”。
这强烈的反差背后,或许是整个演出市场正在经历的漫长寒冬。

接着上面的话题聊下去。
周云蓬的这份公告之所以引发震动,在于它彻底颠覆了他多年经营起来的“硬汉”形象。在乐迷心中,周云蓬从来与“卖惨”“认怂”这些词汇绝缘。歌迷知道,他的“硬”,首先淬炼于其直面黑暗、拷问灵魂的作品中。

从早期《沉默如谜的呼吸》对个体存在的深邃探寻,到《中国孩子》那句“不要做中国人的孩子”对社会现实赤裸、尖锐的批判,他的音乐始终承载着一种不容置辩的沉重与风骨。作为盲人,他看不见这个世界,却似乎比许多明眼人看得更透彻、更不留情面。他的“硬”,更贯穿于其独立、不妥协的人格。作为一位盲人音乐家,他背着吉他行走中国的身影本身,就是“硬汉”最生动的诠释。

他曾在各种场合直言不讳。他对钟立风说:在舞台上少说点话,用音乐本身来呈现舞台,饭后甜点不能比主菜还丰富。他对水木年华说:少点校园气,一把年纪了,不能老怀旧。当年《乐夏》正火的时候,他连发了11条微博质疑节目:参赛乐队们好像马戏团里的大象和猴子,有可能比大自然里的同类吃的好。但是很屈辱。

“自由就是有权利不断地怀疑,或者有怀疑的可能性,怀疑就是自我更新。”
他的文字也如其人,睿智、锋利,带着一种不容置辩的骨气。有时候,他不仅是民谣界的标志,更是一种精神象征——在商业化洪流中,顽强守护着知识的尊严与批判的锋芒。

正因如此,当这样一位以精神独立、言谈硬核著称的音乐人,毫不掩饰地道出“该认怂就认怂”时,所产生的反差才如此剧烈,如此令人心酸。况且,这次演出可以说是一场意外沉沦。
这位民谣诗人近年来在音乐圈的存在感并不低,而且为了这次巡演,他也是做足了准备:
北京专场邀请叶蓓合唱《葬花吟》,到上海场与脱口秀演员黑灯合作,试图打破音乐与喜剧的边界。

然而,结果可能配不上他们的努力,也许就像他自己说的:“花无百日艳,人无一直红”。
硬汉“怂了”,但我觉得,这并非人设的崩塌,而是一位坚守者在对现实做出最诚实的评估后,为养活团队而不得不做出的妥协。这份公告的冲击力,恰恰源于我们看到了一个坚硬的灵魂,在时代的重压下显出的裂痕——这裂痕里,映照出的是所有理想主义者在现实面前的无奈。

事实上我也在想,周云蓬的“认怂”,并非一个孤立的悲情故事,而是一张正在整个行业蔓延的“晴雨表”。
当理想的火焰撞上现实的冰墙,许多名字正接连从演出排期表上黯淡消失。
不少人应该关注到了,就在周云蓬发布公告前后,歌手曾轶可的“迷人的危险”巡演苏州站也因票房无法覆盖成本而被取消。

与周云蓬的主动坦陈不同,这一幕更具戏剧性——主办方选择用数据说话,直接公布了残酷的票房数字。
其中1680元档位售出38张,而1280元档位仅售出3张,冰冷的数字本身已宣告了项目的不可行。
随后,曾轶可工作室发表声明,称未收到完整票务数据,也未参与成本评估,争执不休,恰恰映照出行业下行时,各个环节间的紧张与无力。

这股寒流远不止于个人巡演。被视为市场风向标的音乐节,更是成片地陷入僵局。据不完全统计,仅在今年上半年,全国已有近20场音乐节官宣延期或取消。
曾凭借顶级阵容引爆市场的长沙YOLO青年文化节,甚至在十周年之际直接宣布停办,话题瞬间冲上热搜。

这是一场“完美风暴”,多重压力正将行业推至临界点。
首先是成本的高压线,现在的演出顶流艺人几乎成了标配,他们的出场费占去大半,舞美、场地、报批、安保等固定支出却一分不能少。“票房要到六成才能勉强保本,但现在能到五成就要烧香了。”
再来,观众捂紧了钱包。动辄三五百的音乐节门票,已不再是冲动消费的选择。“不是不喜欢了,是喜欢不起了。”消费降级之下,文娱支出成为首先被削减的对象。

还有就是供需的断裂,一方面,演出方为提高收益,不得不试图抬高票价;另一方面,高票价又劝退了更多观众,导致票房进一步下滑。这个死亡螺旋,正让许多项目胎死腹中。
这已不是某个歌手或某种风格的冬天,而是一场波及整个演出生态的结构性寒潮。
当我们在社交媒体上为一个个取消的公告唏嘘不已时,更应看到,周云蓬的那句“你们越观望我们越绝望”,早已是圈内无声的哀鸣。

周云蓬的公告,之所以能穿透音乐圈层,引发广泛的社会共鸣,也许是因为他戳中了一个时代的集体心绪——
那份深藏于许多人心中,对不确定性的焦虑与在现实重压下不得不做出的妥协。
他口中的“年景不好”,早已不只是演出行业的独白,而是回荡在许多行业、许多个体生命中的背景音。

当我们在谈“年景不好”时,我们在谈什么?
我们谈的,是那份如影随形的不安全感。它或许是创业者面对紧缩市场时的辗转反侧,是职场人在裁员传闻下的惴惴不安,是普通家庭在规划未来时的那份格外审慎。
周云蓬那句“在时代的洪流里,能安稳的过渡就算大幸”,道出了无数人心中那份最为朴素也最为坚实的渴望。

这也是为什么,前段时间我们听说有某位古早明星街头偶遇,或者接单商演,大家会觉得是不是不爱惜羽毛了,是不是落魄了,人穷志短了。
而最近,大批港星下海打工,什么苑琼丹、江华、温兆伦都涌入景区唱跳,网上却是鼓励声多过嘲弄:
真正的“体面”,是面对变动时的不逃避,不靠过往名气索取特殊待遇,而是用实力赢得掌声,这本身就是一种体面。

于是,“认怂”这个词,在当下的语境里,也悄然改变了它的色彩。它不再全然是贬义的退缩,而更像一种务实的生存智慧:
在退潮之时,首先要确保自己能留在岸上。
这番话,何尝不是说给我们自己听的。曾几何时,我们都习惯了高歌猛进。如今,当“潮起潮落”成为生活的常态,我们终于学会在变化中,仔细分辨哪些是浮华的装饰,哪些才是生活的必需品。

周云蓬所追求的“安稳过渡”,不过是想让兄弟们有个基本的保障,这份朴素的心愿,与我们在职场中求一份稳定、在生活中图一个安心的念头,并无不同。
最令我动容的,是他在两篇公告的结尾都提到:“相信未来,这个世界会好的!”
突然想到好多年前,某位不知名歌手一首叫《这个世界会好吗》的歌:
妈妈,我会在夏天开放吗?
妈妈,这种失落会持久吗……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END -



摇滚客官方账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