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躺平式拒赔”成了“友邦保险们”的逐利哲学
短短数月,友邦保险因两起拒赔案接连引发社会关注。先是3岁女童因暴发性心肌炎离世,友邦以“病名差三个字”为由拒赔50万元;后有完成性别重置手术的投保人,被友邦单方面解约并拒赔常规医疗费(详见《全国首例变性人商业医保拒赔案宣判 友邦保险被判全额理赔》)。两案看似不同,却共同揭示了保险业成本转嫁、条款规避与惩罚缺失的三重困局。本应扮演“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双重角色的保险行业,正利用“躺平式拒赔” 的商业哲学,将风险共担的契约精神异化为利润最大化的算法逻辑。
从博弈论角度看,如果拒赔的预期收益远高于成本,保险公司自然选择系统性拒赔策略。此时,以计算成本的方式逼迫诉讼就成了屡试不爽的方案。在性别重置案例中,投保人小宋向媒体透露,为了这次维权,律师费就达三万元。而友邦拒绝赔付的金额仅4400余元,这个数字远低于投保人诉讼所需的时间与金钱成本。面对如此直观的比价,多数投保人会放弃维权。在幼女重疾险案中,友邦几乎是将人性弱点纳入精算模型:悲痛中的家庭往往缺乏与金融巨头展开漫长诉讼的心力,保险公司正是利用家属的情感脆弱,将拒赔转化为一种利润计算。无论是经历丧亲之痛的家庭,还是需要持续医疗的弱势群体,都成为保险“算计”的对象。这种将苦难纳入成本收益计算的逻辑,是行业价值观的严重迷失。
即便消费者最终胜诉,也仅能拿回本该获得的理赔款,维权过程中的额外支出相当于构成了二次负担,也形成了“守法吃亏、违法得益”的异常局面。换言之,保险公司通过策略性地增加对方维权成本,抑制了潜在的理赔诉求,违背了保险最基本的风险共担原则。
友邦在幼女重疾险案中展现了保险业惯用的“条款陷阱”策略。“暴发性心肌炎”与合同条款的“严重心肌炎”虽临床实质相同,却因三字之差成为拒赔理由。这种将医学诊断异化为文字谜题的做法,堪称行业规避责任的标准化操作。严苛条件与临床实际严重脱节,却成了保险公司堂而皇之的拒赔依据。
《人民日报》公众号“人不可能按照合同约定的那种方式去生病”的评论,直指保险条款与医学现实之间的巨大鸿沟。在保险精算模型中,这些条款并非基于医学理性,而成了精密计算的风险筛选工具。
当前制度最致命的缺陷,在于缺乏有效的惩罚机制。友邦两起败诉案件的结果,仅仅是履行了本该承担的义务,未受到任何实质性惩戒。这种“零风险拒赔”机制催生了扭曲的商业逻辑。现实中,法院判决保险公司承担投保人全额维权成本的案例寥寥无几,监管机构对“不合理拒赔”的处罚也多停留在警告层面。这种宽容态度,无异于对保险业“躺平式拒赔”的默许。
友邦的案例折射出整个保险业的深层问题。“条款从严、理赔从紧”已成为行业普遍的经营策略,通过条款设计和成本转嫁机制,保险从风险保障工具异化为利润获取机器。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躺平式拒赔”正在形成行业恶性循环。合规经营的企业面临“劣币驱逐良币”的压力,而监管缺位使得违规者持续获利。保险业原本的“社会稳定器”功能,在这种生态下正逐渐失效。
“躺平式拒赔”不仅是个别企业的经营策略,更是整个行业价值迷失的缩影。保险业正站在价值重塑的十字路口,改革的希望在于将每一次维权胜利转化为制度进步的契机。保险业的革新需要从典型案例中举一反三,通过完善行业规范、提高违规成本、重塑企业伦理,构建“不敢拒、不能拒、不想拒”的系统性解决方案。保险业的未来,在于将社会责任与商业成功并重——这既是行业存在的初心,更是其可持续发展的根本。
信网首席评论员 秦璐



青岛生活服务新闻网站官方账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