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工龄“难证明” 链家劳务派遣乱象暴露就业市场困境

“十年青春奉献给链家,最后连份证明完整工龄的合规离职材料都拿不到。”李先生的无奈,道出了多名链家前员工的共同困境(详见《劳务派遣成 “挡箭牌” 链家前员工离职证明断档导致10年工龄认不了》)——在企业合法合规的流程包装下,劳务派遣成了规避法律责任的工具,员工们的工龄、权益则在一次次合同换签中被悄然稀释。

劳务派遣制度的初衷,是为企业灵活用工提供补充,其核心前提是“临时性、辅助性、替代性”。但在链家这起事件中,这一制度显然偏离了轨道。据多名前员工反映,公司通过强制换签将劳动关系拆分至多家劳务派遣公司,并非员工自愿选择,而是企业单方面的操作。

在李先生为链家工作的十年间,从入职面试到实际工作地点、服务对象始终是链家,日常管理、工作考核也由链家主导,唯一变化的只是劳动合同上的用人单位,离职时才发现与三家公司签了五份劳动合同。这种由直聘变成派遣的做法,本质上是企业利用劳务派遣的外壳,人为切割员工的连续工龄,从而规避经济补偿、社保缴纳、工龄认定等方面的法律义务。

离职证明不仅是员工职业经历的凭证,更是新单位认定工龄、核定社保缴费年限的关键依据。一份法律效力不足的《工作经历说明》,直接导致李先生等员工再就业时遭遇工龄缩水的困境,甚至可能影响未来的退休待遇。企业一句轻描淡写的“合规”,背后是员工十年青春付出的权益悬空,这种“合规”的合理性,显然经不起法律与道义的双重拷问。

当一家行业头部企业将拆分劳动关系作为降低用工成本、规避法律义务的常规操作,不仅会动摇员工对企业的信任根基,更会破坏劳动力市场的公平秩序。企查查搜索显示,链家全国直营门店数量超8000家,旗下经纪人近15万人,近三个月新增424个职位,其中北京、济南、天津为主要招聘所在地。广州市房地产中介协会近日发布情况分析,截至2025年第三季度末,广州市链家有4551名记录在职从业人员。

面对如此庞大的员工规模,链家早已超越了单纯的商业实体范畴,成为社会经济网络中至关重要的枢纽。一端链接的是千万个家庭的安居期待,从租房到买房,每一笔交易背后都是一个家庭对生活的规划与期待;另一端承载的是就业市场的鲜活活力,为无数劳动者提供了岗位与生计。这种链接与承载,本是头部企业社会责任与经济价值的最佳体现,也是其能成长为行业标杆的核心逻辑之一。

但现实中,部分头部企业却将劳务派遣扭曲为“降本减责”的捷径,将社保缴纳、工伤赔偿、职业发展等本该承担的责任,转嫁给资质参差不齐的劳务派遣公司,甚至直接甩给劳动者个人。

对行业而言,头部企业的示范效应极具破坏性。当行业龙头都在通过甩锅降低成本,中小企业便会纷纷效仿,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最终让整个行业的用工环境滑向无序与混乱。对劳动者而言,辛苦付出却换不来稳定的安全感,最终消磨的是整个劳动力群体的积极性与创造力。企业看似省了成本,却也损伤了发展根基,经济发展便失去了最坚实的人力支撑。

链家们的规模越大,肩上的责任便越重。劳务派遣不应是责任的避风港,只有头部企业真正扛起责任,将劳动者的保障纳入发展底色,才能让庞大的员工规模转化为推动就业市场健康、经济稳健前行的真正动力。

信网评论员 王荣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