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表达丰富性的消失与不可逆转这件事,并不需要惋惜
【本文来自《现在有一个魔幻的现象,文化失语症正在中国全面大蔓延》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还可以再悲观一点,这与年轻人语言能力下降和传统文化教育缺失关系不大,这是工业社会的趋势,无法逆转的。
语言表达的丰富性是农业文明时代的特征,低下的生产力、低效的社会管理和私有制的产生导致人群分化为少数脱产精英与广大劳动者,精英们能够把全部时间和精力投入文化学习与艺术练习,促成了精英群体内部思想和语言的丰富性与多样性。而在广大的劳动者这里,由于必须终日从事生产才能保证生存,既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和意愿去学习文化,文化的简陋和语言的贫乏程度比今天的普通人低得多。
工业社会里,在高效社会运行与复杂社会实体管理压力下,不只是工业产品被统一的工业标准塑造得越来越同质化,人也在被统一的工业标准背后所依赖的统一的社会组织结构与生活环境从基因层面“去个性”。长此以往,简洁的共鸣便取代了个性化的表达,即使今天中国人平均受教育程度处于历史最高点。
人类社会的进化方向是理性社会,即使不以国家机器去压制,“个体的个性”这种不利于社会稳定运行的变数也会自然而然的自我削弱。
所以,语言表达丰富性的消失与不可逆转这件事,并不需要惋惜。何况还有治乱周期对文化多样性的调节,还有AI帮我们备份那些逝去的优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