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劝你不要轻易做旅游?

500

人很难赚到认知以外的钱。

500

栏目 | 文旅商业评论

领域 | 旅行社、酒店业

01

前两天,一个当年报社的老同事A女士突然想找我聊聊。

当年,我们前后脚从报社离职,她跑去某个快消品牌做出海市场,最近在意大利米兰参加了一场奢华旅游展,见到了很多酒店集团销售负责人。

500

回来后,A女士感觉自己掌握了天大的商机,她和我神秘地说,“熙少,那些酒店和我说了,只要我能帮他们销售酒店,可以给我10%-15%佣金,不需要提前买断房,也不需要团队,就看能不能拉来客户......”

她顿了顿,然后发来一句语音:“你说我是不是可以大干一场?”

我没急着回复,先翻了翻她朋友圈。

除了在米兰展会上和某国际酒店集团销售副总的那张合影,其余都是她日常出差的机场打卡、心灵鸡汤,还有几周前在东京迪士尼的自拍。

和旅游一点关系都没有。

我大概明白了,然后回了她一句话:“你先别冲动。”

这不是我第一次劝人,但很多时候已经来不及了。

还是前几天,一个做电商的朋友C小姐和我聊天,她很感慨地提到去年在桂林开了一家“村咖”。

她说,如果早点看见旅界那篇《第一批回家开“村咖”的中产,重新上班了》,就不会跳进去了。

C小姐当时被闺蜜拉着投了20多万,说是开一间小民宿+咖啡馆。

她想到闺蜜是桂林人,桂林是全国有名的旅游城市,又是国际山水名片,觉得项目稳赢,退一步说,哪怕不赚钱,将来退休了还能常住一阵子,也算提前锁定一个生活方式。

但现实是节假日还行,一到平日就门可罗雀,她们扛不过连续两三年亏损,房租水电又都是成本。

“你说,我怎么就没早几年知道这行业这么难做。”她后来对我说。

这种进场前一片蓝海,开张后一地鸡毛的故事,不只是我们身边的普通人,就连顶级大佬也难免踩坑。

两年前,俞敏洪也曾高调入局。新东方文旅刚挂牌成立时,他在公开场合讲得最多的是要做中老年旅行市场,投了资源、组了团队。

不到两年,项目悄无声息地换了营销方向,业务重心又回到做研学去了。

“看不太懂为什么。”我一位做定制游的朋友非常不解,“他们资源那么强,起点那么高,怎么也沉了?”

也许他们都没错,只是低估了这个行业的难易程度。

02

说起来,我那个想做高端酒店代理的朋友,一开始真的挺有热情的。

她从米兰旅游展带回一堆酒店宣传册,说是预订佣金算下来比携程还便宜,感觉抓到了剪刀差的机会。

但这个资源,其实根本不稀缺。

现在你只要去联系任意一家高星级酒店,基本都能拿到代理返点,可这并不是酒店对你青睐有加,只是默认的返点机制。

更别说现在这类代理人已经大量存在于闲鱼、小红书、微信群、私域朋友圈,大家都拿着差不多的渠道价在卷生卷死。

500

一个杭州做中高端民宿分销的朋友告诉我,现在小红书上挂出“酒店代订”的宝妈副业号都快比顾客还多了,“光价格比不过,你还得写文案、拍美照、投放KOC去种草。”

一套佣金能跑得赢携程的逻辑,交完小红书“开口费”,落地之后往往一毛钱流量都抢不到。

这就引出另一个很大的错觉,很多入局者一开始都觉得酒旅行业轻运营就能走单,但真正做到落地层面,会发现旅游是一个操作密度极高的行业。

而一旦你进入拼服务拼内容的阶段,又会发现用户远比你想象的要挑剔。

很多旅游创业者最初设想的消费人群,是和自己差不多的人:喜欢徒步的、爱看展的、愿意为精致生活花钱的。

但现实却是经济上行时期,这类消费者确实大量存在,今天很多客人关注的是便宜、方便、安全、有保障,不是你设计路线时的用心良苦。

做旅游又是重服务的产业,每一个环节都不能出错,一出问题就是差评,多来几条差评直接进平台黑名单。

所以,知易行难,当你终于在产品上做到接近用户,再往下就是真正的挑战了——内卷的代价。

这不是一句空话,是写进国家统计公报里的冷冰冰数字

我们来看一组数据:《2024年文化和旅游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国旅行社数量达到64,616家,相比2023年新增了8341家,相当于每天有20多家旅行社新成立。

500

2024年文旅发展统计公报

营业收入确实涨了不少,2024年全年达到了5,657亿元,但利润呢?

2023年利润是37.37亿,2024年只涨到了37.8亿。

这意味着什么?

全国旅行社平均利润从2023年的66,397元/家,下降到了58,505元/家,人均利润反而下滑了11.9%,也就是每家旅行社平均少赚了近8000块钱。

多开8000家旅行社,整体利润只涨了4000万。

大家都太努力了。

你拍视频,他直播,你做返现,他送全程旅拍。结果是卷赢了流量,卷死了利润。

酒店行业也一样。

2024年全国星级饭店数量增至7716家,但平均出租率反而从50.69%跌到了49.2%。

500

房价基本没涨,营收却下降了,酒店是多了,但客人没跟上来。

那些不挂星、做内容的宝藏民宿战场更激烈,在没有曝光,就没有订单的今天,“不卷等死,卷了白卷”成了共识。

旅游业确实在增长,但增长的不是你。

增长的是头部流量平台、供应链掌控者、品牌强势方、复购稳定团队,不是刚入行、没流量、没资源、没客户忠诚度的新人。

而说到底,旅游业之所以让外行觉得容易,是因为今天的它看上去是服务产业、内容产业,还有点文艺的混合体。

可它最本质的形态,其实是重组织、重履约、重协同、重风控的系统工程。

这些东西,恰恰是大多数新手最难看见,也最缺经验的部分。

03

说了这么多,我们并不是在否定旅游业,而是想把话说清楚:旅游可以做,但不能随便做。

现在行业里的很多无意义内卷,都是这些新人小白们带进来的,他们一窝蜂来,再一窝蜂走,来时信誓旦旦,走时甩锅行业难做,中间还顺手薅一波用户信任。

事实上,在这个行业里,不少人确实还在赚钱,但大多绝非靠运气踩中风口,熬过周期才是活下去的第一法则。

他们有的只做两三条产品线,复购稳定,有的深耕小众市场,建立了固定客群,也有的把民宿服务标准写成SOP,每一个环节都规避差评点。

500

上海养云安缦酒店/旅界实拍

你会发现,他们有一个共同点——不是跑得快,而是扎得深。

所以,我的建议是,如果你是第一次考虑做旅游,不妨先问自己几个问题。

一问,有没有稳定、可控的产品?

哪怕只有一条路线,也得是自己跑过、踩过、能复制、能负责的。别想着靠别人的产品套牌跑单,那是早晚要翻车的。

二问,你能不能慢下来?

旅游是慢行业。产品打磨慢,用户决策慢,复购建立慢,现金回笼更慢。

你如果抱着试试就退出,干一票就走人的心态,那这行业大概率不适合你。

因为很多人不是败在产品不好,是败在心太急,扛不住节奏。

而旅游的最大壁垒其实是信任,一旦有人信任你,他可以一来再来,还会带朋友。

现在靠种草和低价来的用户都不稳定,真正能沉淀的,是你愿意花时间服务、沟通、复购的那一群人。

所以,你要做的不仅是把用户拉进来,还要让他们愿意再回来。

最后一个问题,你能不能接受行业越来越难做这个现实?

旅游行业未来不是没有增长,而是增量很小,存量竞争很激烈。

做得下去的人,要么是有组织能力的,要么是做供应链整合的,要么是在某条细分赛道里,成为别人无法替代的那一个。

说白了,这是一个认知密集型行业。

不是你看过很多风景,就能卖出很多行程,也不是你喜欢旅行,就能带别人旅行。

它需要你懂服务,懂运营,懂风险,懂规则,懂人性,最重要的是懂得收敛、迭代和坚持。

我始终认为,旅游这行业最不缺热情,缺的是敬畏。

有热情当然好,但请先把账算清楚,把流程写清楚,把退改条款、风控场景、用户预期都做明白。

真别急着大干一场。

毕竟这是个看起来诗与远方,做起来全是弯弯绕绕的行业。

今日话题:你如何看待大量新人小白涌向旅游业?

————   END   ————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