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智化事件中”症能量患者”的荒谬逻辑

从郑智化事件看社会的”冷漠病“

1,“你尊重深圳机场的升降机司机,迎来送往,搀扶郑智化的工作人员么?他们万一因为公众人物的夸张描述,被单位弃卒保车丢了饭碗呢?什么是冷漠,就是一边在指责他人对己冷漠的同时,一边冷漠的对待他人。”

如原文所说,郑智化和公众的质疑,其矛头本应指向“服务是否合格”的系统、规章和培训,而不是具体执行的基层员工。基层员工恰恰是这套“服务无培训”系统的受害者——他们被迫用最原始、最不专业、风险最高的方式(人力搬运)去弥补系统和设备的缺失。

这种话术强行制造了“乘客”与“基层员工”的对立。而实际上,要求机场提供专业设备(如升降车、舷内轮椅)和专业培训,恰恰是同时尊重乘客和员工。专业的设备和服务流程既能保障残障人士的尊严和安全,也能让工作人员免于承担不必要的体力和安全风险。

倒置的“冷漠”定义: 原文所指的冷漠,是系统对残障人士权利的漠视。而这种回应,反过来指责指出问题者“冷漠”,因为可能导致员工“丢饭碗”。这恰恰是所批判的社会“病态观念”——为了维护一个有缺陷的系统,个体必须忍受尊严受损。

这种话术的流行,恰恰是因为许多机构(单位)在面对批评时,真的习惯于牺牲基层员工来平息舆论。

这种话术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机构(单位)的“面子”,通过暗示“批评会伤害无辜者”来压制批评的声音。

这就类似雇佣了一家装修公司。合同规定使用A品牌的高价环保漆,但工人实际使用了B品牌的廉价劣质漆,导致家里甲醛严重超标。发现了问题,要求公司返工并赔偿。

这时,项目经理或“和事佬”可能会这样说:“你看,做工的师傅们也不容易,挣的都是辛苦钱。他们也是听公司的安排,公司给什么料他们就用什么。你这要是一闹,公司肯定把责任都推给他们,把他们开除了。他们一家老小怎么办?你就当行行好,多开窗通通风,忍一忍,别砸了工人的饭碗。”

再如,小区的物业公司安保形同虚设,外来人员和车辆随意进出,导致小区内发生多起入室盗窃。电梯也常年失修,老人孩子出行不便。业主们集体要求更换物业或要求物业整改。

物业经理可能会这样说“大家体谅一下,保安师傅们一个月才两三千块钱,大热天站岗多辛苦。保洁阿姨天不亮就起来打扫。你这样一投诉,总部怪罪下来,他们肯定要失业。他们这个年纪,再找工作多难啊?你们(业主)忍心吗?大家都是邻里邻居的……”

这套话术之所以在很多服务行业(包括机场服务)如此盛行,是因为它成本最低:
它不需要系统(公司/机场)去反思管理、增加投入、改进培训、升级设备;它只需要利用公众的同情心,牺牲掉“个体”的尊严,就能把一个本该是“系统责任”的重大事故,粉饰成一个“个体摩擦”的道德口水仗。

这恰恰印证了原文的观点:一个真正文明的社会,一个有担当的系统,在面对问题时,应该问责“系统”,而不是羞辱“个体”,挑动底层互害。

事实上,郑智化没有吐槽地勤和空乘吧?他清楚地写明是升降车司机和整体设施的问题,骂他污蔑的阅读理解不及格。

假设地勤和空乘因此失业,也是机场和航空公司造孽不是么

深圳机场放出视频,故意把水搅浑,是特别下作的一件事。郑智化是明星,也是消费者。一位消费者对商家感到愤怒,声讨权益是理所应当的。你难道没有这样做过吗???

商家一有纠纷就随意公布他人监控视频,特别是涉及残疾人无助、弱势的情景,这是很恐怖的行为,而”症能量患者”还纷纷支持,甚至冲去网暴残疾人,对他造成二次伤害。

一个人被监控拍下,他就失去了自己的肖像权和隐私权吗。商家被你质疑,商家就可以侵犯你的隐私吗。机场的做法不合规,更不符合伦理,更何况只要稍有社会经验,就应该明白机场和郑智化,他们的社会地位,手段,力量完全不对等。机场故意把监控视频放出,本质是企图把郑智化示众,也是一种话语转换术。

它把自身的问题——无障碍服务缺陷、弱势群体保障不足,转换为言语对错之争,让关注焦点从“怎么改进服务”转换到“郑智化是不是在泼脏水”。

这种策略非常高明,也非常下作。它制造了一场普通人对普通人的战争。没有人再讨论机场应当如何改进。

会有人说,我没觉得他受侮辱啊,我也没觉得公布监控侵犯隐私啊。好的,你们的病就是没有感觉。

郑智化完全可以而且应该起诉机场公布监控侵犯隐私,要求其赔偿损失。

2,“看上去是个道德问题,其实是个经济问题。廊桥改造...要花钱的...我们才吃饱饭没几年...委屈一下能负担起飞机票的特殊人群,享受一下大家的手工服务吧...”

原文明确指出,这是“基本义务”和“公民应享的权利”。而此回复将其描述为昂贵的“富贵病”。

一个国际机场(深圳)配备舷内轮椅或保障升降车的规范运行,是运营成本,不是慈善开支。

“才吃饱饭没几年”是事实,但用这个事实来搪塞对8200万残障人士的基建义务,这回避了原文的质问:为什么经济和科技发展了,“同理心和善良都没了”?

 此话术试图将“能坐飞机的特殊人群”(暗指其有钱)和“普罗大众”(坐公交火车的)对立起来。这极其恶毒,因为它暗示残障人士的权利是有阶级之分的,富裕的残障人士不配得到同情,而普通的残障人士则应该“排在后面”。

把落后、不专业、有风险的“人力搬运”美化为“手工服务”,并要求对方“委屈一下”。这正是文章批判的“把体面当成奢望”——你(残障者)只配获得这种“施舍”,不配拥有专业的服务。

在这种逻辑下,少数人(特别是弱势的少数人)的尊严是可以被折算成金钱并被牺牲的。只要“成本”过高,权利就可以被“委屈”掉。这是为“社会达尔文主义”和“系统性冷漠”寻找最“理性”的借口。它为整个社会不提供无障碍设施的现状辩护,将“冷漠”包装成“务实”和“经济考量”,从而让整个社会可以“心安理得且不以为耻”。

不知道写出这种回复是否自认为自己处于什么生态位,一旦你认同这个逻辑,那就可以请君入瓮了

3,”然而我们看了视频,看了工作人员当时如何做的,舆论出现了反转,一个很重要原因,大家看到善意和服务被无视了,一个得到正常服务的人,无视了服务人员的善意和尊重,指责的非常牵强。我有感觉就是不懂感恩,别人帮助了你,你还无端指责,一个社会如何是这样,这个社会不是正常社会。

一个社会当然应该给残疾人提供更多的帮助,让他们尽可能享受正常的生活,我们都有责任帮助残疾人。但是残疾人也要有感恩之情,尊重和感谢帮助你的人,为残疾人提供服务,也是需要消耗社会资源,服务者也需要付出。这个世界从来不是为所有人准备好,提供各种免费服务,不需要回报。普通人坐飞机一样要排队,要面对各种不便,适应也是一种常态。

面对已经提供了不错的服务,还用无人性这样语言去攻击,普遍看不过去,这就是自然的反应。

好在郑智化也道歉了,这事也就这样过去,没有必要揪住不放。其实一个社会,残疾人希望别人尊重他,帮助他,如果这种尊重和帮助得到不起码的回应,为他服务了,被无视,甚至被诬陷。这就无法建设起一个文明的社会,你都不懂尊重别人,怎么能要求别人尊重你?“

这是故意将“付费服务”和“公民权利”降格为“个人善意”和“慈善施舍”。

这是服务,不是帮助: 郑智化是付费乘客,机场提供无障碍登机协助是其法定义务和服务合同的一部分。这不是“别人帮助了你”,这是“机构履行了(哪怕是部分)职责”。

这是“每一个公民应享的权利”。将这项权利视为对“社会资源”的“消耗”,并要求对方用“感恩”来“回报”,这恰恰是原文所批判的“功利化语境”,“感恩”的陷阱: 这种话术的真正目的,是批评权。一旦你接受了“这是恩赐,你要感恩”的设定,你就丧失了评价服务“是否合格”的资格。因为“恩赐”是不能被挑剔的,否则你就是“不懂感恩”。

监控视频只能记录物理动作(有人在抬),它无法记录一个残障人士在失去拐杖(他的“腿”)、被人以非专业方式(托着脚)搬运时,内心的“哆哆嗦嗦、如履薄冰”。

我还真去看了监控视频,登机口整整卡了1分30秒,

那些平时在过地铁安检口卡5秒都要骂娘的人,登机口甬道直接卡了一分三十秒居然都觉得很正常可以接受。

而所谓四个人扶着通过,

甬道内的空姐想抢郑作为支撑的拐杖,

外边右位小哥全程站着做路灯,

只有外面左边的地接小哥协助郑抬腿。

基本上,郑都是靠自己撑拐杖,拉门把手通过这25公分的高度差。

他把这个形容为连滚带爬没有任何问题,事实上,听过“没出息”这首网络热歌的都知道那句“本应该从从容容游刃有余,没想到匆匆忙忙连滚带爬”

这里匆匆忙忙连滚带爬和从从容容游刃有余是对立关系,只要没做到从从容容游刃有余,那么说连滚带爬其实就没问题。

旁观者(自诩正常人)凭什么定义什么是“善意”?什么是“不错的服务”?对于一个需要拐杖才能行动的人,未经受训的工作人员拿走他的拐杖,这就是专业缺失,这就是置人于恐惧和无助。

”人们不是问‘服务是否合格’,而是问‘他凭什么要别人帮忙’。” 这条回应甚至更进一步:“我们‘正常人’认为你被帮的不错了,你‘残疾人’凭什么还不知足?”

 这种回应完全无视了最核心的问题:专业的舷内轮椅在哪里? 受过培训的专业流程在哪里? 正是因为这些“系统”的缺失,才导致了必须用四个工作人员“连滚带爬”式的人力搬运。而这种文章,却将这种“系统失职”美化为“善意和服务”。

 “好在郑智化也道歉了,这事也就这样过去,没有必要揪住不放。”

这是最常见、最阴险的话术。其目的不是解决问题,而是让提出问题的人闭嘴,并迅速掩盖问题,将公共事件矮化为个人纠纷

 郑智化事件是一个公共服务议题,它关乎中国8200万残障人士的出行权利问题。而这种话术,试图将其降格为“郑智化情绪激动,说了错话,他道歉了,大家散了吧”的个人纠纷。

谁最希望“这事过去”? 是那些“服务缺失”的机场,是那些“冷漠”的旁观者,是那个“有缺陷的系统”。他们最害怕“揪住不放”,因为“揪住不放”就意味着必须反思、必须问责、必须投入资源去改正。

郑智化的道歉,最多是为他激烈的情绪而道歉,但这绝不等于他对“机场服务缺失”的核心指控是错的。而这种话术,却恶意地将“为情绪道歉”等同于“承认指控无效”。

 “你都不懂尊重别人(指没有感恩),怎么能要求别人尊重你?”

这彻底颠倒了因果,是“受害者有罪论”的极致。

谁先不尊重谁? 是机场“服务无培训”、“设施缺失”,用一种原始、狼狈、缺乏尊严的方式对待一名残障乘客在先。这构成了系统对个体尊严的首先漠视。

批评=不尊重? 郑智化的批评,是对这种不尊重的反击。然而,这种话术却将这种反击定义为“不懂尊重别人”。

尊重是“有条件的”? 这种话术的底层逻辑是:残障人士的尊重是“有条件的”,你必须首先“感恩戴德”,才能换取我们的“尊重”。这恰恰是原文所批判的,将尊严视为一种需要交换的“特权”,而不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权利”。

通篇都在要求残障人士“懂事”、“感恩”、“适应不便”、“别添麻烦”。。

它完美地印证了原文的结论:

这种“正常人优越感”是“中文世界最深的文化毒素”,它“让人们害怕差异,厌恶弱势”,最终导致了“文明的反转”——不再追求如何更好地服务弱者,而是反过来指责弱者为什么不为拙劣的服务而感恩戴德。

看了郑智化这事网上不同人的不同观点,在那些多少了解一些的账号中,其言论与观点与预期非常吻合,目前还没有看见有错的。刻板印象不好,但是在一些领域,刻板印象的准确率太高了。最后就两个字,人品。

此次事件中,最触目惊心的不是什么反转不反转、打脸不打脸、污蔑还是视差,也不是无障碍设施的短板和形式主义,而是,为什么这么多人对残疾人不愿意施予一点点微不足道的同情和关心?抓住一点自以为的把柄就恨不得食其肉、嚼其骨?

大部分人的心态是什么样的呢,不用什么复杂的修辞,其实很简单:

“我都没被人善待过,残疾人凭什么要被善待?”

“残疾人怎么好意思抱怨不便?普通人都尚且不便,你们有什么资格抱怨?”

当然,不愿意承认自己是如此的冷酷是很正常的。

这种冷酷有错吗?也许没有。这不是每个个体的错,而是这里的很多人本质上都和郑智化一样,是残疾人,只是没有残在肢体上。

大家都是残疾人,凭什么你郑智化出来要优待?大家都是残疾人,不同情你郑智化是理所应当的。

对于许多人来说,尊严并不是一个重要的东西

长久以来所经受的打压教育,在他们看来,是可以用来向上讨好的筹码

尊严在被各种摧残下长大,小的时候成绩不好被老师羞辱,做的事情被老师投诉被家长羞辱,工作做的不好被领导老板羞辱

就是在羞辱中长大的,所以面对羞辱很多人不会去反抗,只要被羞辱,首先就会去反思是不是自己有没有做好,而不是即便我成绩不好、工作不好,我应不应该被羞辱,而不会再被不合理的羞辱下去反抗

所以,农民工欠薪后不是去反抗,而是放下了尊严去祈求老板发发善心发工资,即便是自己的合法利益,尊严也不是很重要

郑作为残障人士,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其心理是非常敏感的,他们希望能够在社会活动时不借助他人的帮助独立的生活,也就是无障碍的活动,也是整个社会关注残障人士,保护弱势群体的应有之义

问题不在于说到底几个人帮他什么的,而是机场的设施是否提前照顾好残障人士的正常活动?

强调机场已经派了人帮助了他之类,问题不在于此,而在于机场似乎真的有考虑过残障人士真实的心理需求?

如果一个残障人士每次出行都需要他人的帮助下进行,而且还要感恩,那很明显,残障人士肯定不会乐意经常出行的,但是残障人士是有出行的心理需求

他们也想像正常人一样去超市购物,去景区游玩,去正常的坐公交地铁,但是如果他们的出行都是需要有人去帮助他们,那么他们肯定会感觉到经常麻烦别人而愧疚,也因为出行的不方便而恼怒自己的身体问题

任何一个正常人都不会希望自己的出行需要别人的帮助吧,都是希望自己能够掌握自己的生活

而很明显,无障碍设施根本满足不了这一点,而残障人士本身因为肢体障碍内心更加的敏感脆弱,更加对社会的看法敏感,如果后面的人因为他下不了飞机,他内心也肯定很焦灼

这就是残障人的正常的心理特征,所以,他们的不满是可以理解的,难道因为他没有做到“连滚带爬”就觉得他夸大其词了?

这根本就是故意在转移话题,真正的问题是 机场对于弱势群体的保护存在缺位,对于弱势群体缺乏同理心,所以平常也对这些设施所存在的问题没有放在心上

长期以来,社会文化也缺乏对弱势群体的主动关注,都是被动的处理弱势群体的生活,至于弱势群体的尊严,那更是不值一提

一个弱势群体,如果不把自己的尊严甩在地上,他是得不到社会的救助的,所以当发起水滴筹的时候,要把家庭的生活都要摆在互联网上接受审视,在大学里面申请助学金的时候,需要当众披露家庭隐私

甚至重症家庭,如果不把自己唯一栖身的房子卖掉去求助,都被视为不善

一个弱势群体想要有尊严的活着,几乎不可能

可以建造瑰丽辉煌的塔楼,但缺少温良慈善的细节

让弱势群体有尊严的活着,善待他们,也是希望能够在你陷入落魄的时候社会能够温柔的对待你。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