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公益重阳发布银龄报告:我们如何面对“老去”这一共同命题?

随着中国社会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如何让每一个人都能有尊严、有质量地老去”已成为全社会无法回避的重要课题。在这一背景下,深耕社区助老领域七年的贝壳公益,正以从实践到系统回应的路径,搭建平台让银发群体的真实困境“被看见”,并联合多方力量探寻解决方案。

2025年重阳节前夕,贝壳公益与《人物》杂志联合举办的“人生的午后”银龄生活主题沙龙在京举行,双方共同打造的《老去,我们准备好了吗?社区银龄生活观察报告》(下称《报告》)正式发布。这份基于大量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的《报告》,试图撕掉标签,打破刻板印象,勾勒出中国当代老年人具体而微的真实生活图景,并围绕“如何体面老去”这一命题,展开了深度探讨。

沙龙现场,来自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的相关研究领域的多位学者、公益实践者,以及倪萍、山山大爷等公众人物齐聚一堂,共同从身体、心理、家庭及社区等多个维度,对《报告》的核心议题进行了解读和延伸探讨。

500

(图注:“人生的午后”银龄生活主题沙龙活动现场)

《报告》发现:老去,是一万个瞬间的总和

《报告》由415份公众征集内容和面向全国55岁及以上人群的4273份问卷访谈构成,它记录了无数个体在时间流逝中的生命经验。

《报告》发现“老去是一万个瞬间的总和”,从多维度揭示老年群体的困境,衰老不仅是身体功能衰退,更伴随“薛定谔的记忆”与自我价值失落的恐惧,一位63岁的受访者直言“事事依赖别人是悲哀,而这种悲哀非老人所愿,才是最大痛点”,另一位一位58岁的受访者坦言,“样貌的改变,越老越难看,不被人喜欢”,

《报告》揭示了照护关系中的困境。独生子女一代成为承受压力最重的群体,他们分散在各大城市,最怕深夜来自老家的电话铃声。同时,“年轻老人”照顾“年老老人”已成为不可忽视的现实,代际关系在养老重任下经历着新的考验。

《报告》指出,空间与科技层面,家庭缺少适老化设计藏隐患,外部世界的数字鸿沟让老人常感“被抛弃”,不会用手机、难适应新事物成日常难题。

多元对话,寻求“老去”的更多可能

《报告》发布的同时,贝壳公益与《人物》杂志在京举办了“人生的午后”银龄生活主题沙龙,沙龙现场的讨论提供了多元的视角与出路,探索“老去”的更多可能。

主持人、演员倪萍在演讲中分享了她的“人生午后”。66岁的她,依然活跃在综艺舞台,学习新知识,坚持写作和绘画。她认为,年龄不应是界限,“直到60岁之后,我才开始真正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要相信午后的阳光依然灿烂温暖”。她以自身的活力证明,老年可以是又一个探索自我、挥洒色彩的阶段。

500

▲主持人、演员倪萍在活动现场分享

在“看得见和看不见的老年疾病”对谈中,北京协和医院老年医学中心主任孙晓红指出,随着人越来越长寿,“年轻老人照护年老老人”越来越普遍。孙晓红认为,年轻老人同时面临体力上和心理上的压力,身心俱疲,“我们更需要培养专业的,能够照护老人的、有技能的群体。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中山大学特聘教授景军和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胡泳则从照护者困境与社会认知角度,探讨了在生命长度与尊严之间寻求平衡的艰难与必要。胡泳提出,公众对于老去存在几个较大误区,比如把老去和衰弱、疾病混为一谈,或者把养老当做纯粹的个人问题。

景军教授表示,AI的研发和应用,对于老龄化服务会有突破性的进展。但他提醒,对技术的期待不要过高,“中国社会必须要靠家庭制度才能完成养老过程,更需要一个多元的养老系统。”

关于居住空间,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周燕珉强调,适老化改造的核心是“精细化和人性化”,其最终目的“就是让老人能尽量自己照顾自己,维持自尊,让老人自立生活的时间更长点”。她指出,许多设计容易“好心办坏事”,例如盲目追求智能化的电动窗帘,反而给老人带来了使用困扰。

一场跨越70后、80后、90后的对话,则展现了不同世代面临的养老处境与思考。从70后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赵冬梅的异地养老实践,到接近80后的纪录片导演韩萌为照顾父母举家回国的抉择,再到90后播客主老钱对“认同感”在养老中作用的观察,反映出养老模式正从传统的“孝亲”同居,向“近邻分离式”或更具个人选择性的方式演变。赵冬梅提到,“当父母的各项能力衰减,我们要多跟父母交流,甚至要‘教育’父母,帮助他们了解你在做的事情,了解这个正在迅速变化的世界,他们才不会慌,不会对自己着急。”

65岁的脱口秀演员山山大爷则以幽默破题,将每天起床称作“拆盲盒”,会跟身体“老伙计”们开早会,还发明了“反向孟婆汤理论”,让观众在笑声中领悟“大家都是人,是人都会老去,只不过进度条不一样罢了”。

500

▲脱口秀演员山山在“人生的午后”沙龙现场

从社区实践到系统性回应,让困境“被看见”

本次《报告》的发布与沙龙的举办,是贝壳公益在社区助老领域深耕七年的一次系统性总结与呈现。

贝壳找房副总裁、贝壳公益基金会执行理事长贾生平在《报告》序言中写道:2018年贝壳公益在社区调研时,一个原本不在问卷设计中的需求——“学习智能手机”——却被老人们主动提及最多。这让贝壳公益意识到,老年人真实而迫切的声音此前并未被真正听见。

基于这一洞察,贝壳公益从“我来教您用手机”项目为起点,逐步将服务范围扩展至“我来教您防跌倒”、“稳当当计划”(楼道扶手安装)及“独居守护计划”(为独居老人安装跌倒报警器),回应着老年群体在数字鸿沟、居家安全、社会价值与亲密关系等方面的需求。这是贝壳作为居住领域服务商,在社会责任履行和美好社区建设中交出的贝壳答卷。

500

▲贝壳公益品牌升级发布

与此同时,伴随着贝壳公益7年来在社区的持续投入和拓展,贝壳公益正式宣布品牌体系全面升级,以更清晰的视觉识别、更温暖的沟通语系和更系统的项目架构,进一步深化其在社区公益领域的实践与影响力。升级后的贝壳公益将以“社区美好生活价值的长期建设者”为定位,致力于“让社区的每个人都成为公益的受益者和参与者”这一愿景的实现。

贝壳公益表示,“老年困境”是一个群体的困境,是不同个体具体问题的总和。贝壳公益能力所及的仅是其中一部分,而发布《报告》、举办沙龙,正是希望搭建一个平台,让银发群体的真实生存状态被更多人“看见”,从而推动更多社会力量加入到问题的解决中来。

这份基于实践的报告、这场多元碰撞的沙龙,不仅记录了中国银龄群体的真实状态,更开启了关于“如何体面老去”的公共对话,在老龄化加深的当下,为全社会提供了一个思考的起点,让每一个人都能有尊严地走过人生午后。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