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多岁的女儿仍健康,117岁老人捐出自己的长寿“密码”

500

2024年8月,全球最长寿老人Maria Branyas Morera平静离世,享年117岁168天。这位出生于美国旧金山、8岁移居西班牙的老奶奶,创造了寿命奇迹的同时,还为科学家留下了一份“无价礼物”——她的血液、唾液、尿液和粪便样本。西班牙巴塞罗那大学的研究团队通过多维度的分子检测,从基因、代谢、菌群到表观遗传,解锁了Maria老人“老而无病、健康衰老”的秘密,也为我们理解百岁人群的长寿规律提供了最鲜活的案例。

撰文 | 李娟Maria的长寿奇迹

Maria住在西班牙加泰罗尼亚的小镇,每天喜欢读书、和家人聊天,还会陪家里的狗玩耍;她坚持地中海饮食(多蔬菜、谷物、橄榄油),每天要吃3份酸奶。她在113岁时感染新冠后顺利康复,成为西班牙最年长的新冠康复者。她90多岁的女儿依然健康,这种“家族长寿倾向”让科学家猜测:她的基因里可能藏着“长寿密码”。

500

经过细致的研究,科学家发现Maria的长寿不是单一因素的遗传,而是身体多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基因层面,她完美避开了“致病基因”。没有APOE ε4(这个基因会让阿尔茨海默病风险增加3倍),反而携带7个欧洲人群中未发现的罕见纯合变异,涉及免疫功能(DSCAML1)、心血管保护(PCDHA1-9)、线粒体代谢(ND5、COX1)等,还携带RABGAP1L等长寿相关基因的保护性等位基因。更特别的是,她的端粒的确在随年龄增加而缩短,但她仍旧长寿且没有出现癌症、糖尿病、阿尔茨海默病等疾病,打破了“端粒是生命的时钟,端粒越长越长寿”的传统认知,实现了健康长寿。在代谢层面,她的血脂像年轻人。好胆固醇HDL-C和坏甘油三酯VLDL-TG都在正常水平,血管里的“清洁工”远多于“垃圾车”,心血管自然通畅。她的炎症水平也很低,反映全身炎症的GlycA指标也正常。在菌群层面,她的肠道有丰富多样的益生菌。也许是每天3份酸奶的习惯,让双歧杆菌(能抗炎、产短链脂肪酸)含量远超普通老人,肠道菌群多样性(Shannon指数6.78)是同龄人的2倍多。在表观遗传层面,她的“生物时钟”走得较慢。科学家用6种表观遗传时钟测算发现,她的表观年龄比实际年龄小8-12岁,体现出细胞层面的年轻态,其关键基因比如代谢和抗炎相关的基因仍在高效工作。百岁人群的共同长寿密码

Maria的故事不是个例,全球多地的百岁人群研究(中国海南、美国新英格兰、爱沙尼亚等)发现,长寿老人都藏着一套相似的 “生命魔法”,可归纳为四大密码。

500

遗传密码:不是靠单一长寿基因,而是基因团队的协同作战

长寿是不是天生的?答案是:有一定先天因素,但并非由某个“超级长寿基因”决定,而是多个基因共同发力的结果,且年龄越大,遗传的影响越明显。

在所有与长寿相关的基因里,APOE基因(载脂蛋白E基因)是研究最透彻、结论最一致的一个。它的特别之处在于有着不同版本(等位基因),如同“调节器”,对长寿的影响截然相反。

比如,ε2版本的APOE发挥对抗衰老的作用。它在百岁老人中出现的频率明显更高。比如意大利南部长寿人群里,有12%的人携带ε2,而普通人群只有8%。它的作用很实在:能改善血脂代谢,降低血液中“坏胆固醇”(LDL-C)的水平,减少血管壁上的脂肪沉积,从而降低心血管病和阿尔茨海默病的风险。有研究显示,携带ε2的人,活到90岁的概率比没携带的人高28%,活到100岁的概率更是高45%。

另一个APOE的版本是ε4,它和ε2相反,是长寿的“阻力”。它在百岁老人中的频率只有8%-10%,远低于普通人群的13%-15%。ε4会加速胆固醇沉积,加重身体炎症反应,让携带者患心血管病、阿尔茨海默病的风险增加。不过有趣的是,有些百岁老人虽然携带了ε4却仍旧长寿。美国新英格兰百岁研究(NECS)显示,百岁老人携带的疾病相关变异(如阿尔茨海默病、癌症)频率与普通人群无差异,推测正是那些 “长寿保护变异” 抵消了有害变异影响(如FOXO3变异增强应激抵抗)。

除了APOE,科学家还新发现了一些长寿基因,它们的作用各有特点,甚至带有“地域烙印”。比如染色体9上的CDKN2B-AS1基因。在对2304名“极端长寿者”(寿命达到所在人群前1%)的研究中,科学家发现,CDKN2B-AS1和长寿的关联非常密切。它的作用是调控细胞衰老的过程,减少血管内皮的损伤,缓解身体炎症。携带这个基因的人,血液中炎症标志物的水平比其他人低12%,舒张压也更稳定。

有趣的是,有些变异长寿基因只在特定地域的人群中出现。比如德系犹太人和意大利南部长寿人群中,染色体11上一个叫RPLP0P2的基因出现了罕见变异,频率是其他欧洲人群的2-15倍,具有人群特异性。

中国海南60个长寿家族的研究发现:长寿老人脂质代谢、血压、肾功能相关基因有明显的代际遗传倾向,说明它们相关的生理特征是能遗传的长寿特征。比如,长寿老人的肾功能衰退减缓,而他们的子女患慢性肾病的风险也比普通人低。

生理密码:身体指标逆龄明显,疾病被“压缩”到生命最后几年

如果说遗传是先天基础,那么百岁老人的身体指标,就是“逆龄”的直观体现。

血脂:对普通人来说,随着年龄增长,总胆固醇(TC)和甘油三酯(TG)会慢慢升高。但百岁老人的血脂变化,却走出了一条“反常规曲线”。中国海南长寿家族的研究显示,他们的总胆固醇水平显著低于60-80岁的人,“坏胆固醇”(LDL-C)也跟着降低,而“好胆固醇”(HDL-C)始终保持在健康范围。他们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风险的年龄要到90岁以后,甚至一辈子没得过心血管病。

血压:血压是百岁老人最有特点的生理指标之一。海南长寿老人的血压呈现“双重分离”模式——舒张压和收缩压的变化完全不同,但都在为长寿“服务”。

就舒张压来说,普通人从20岁到80岁的舒张压(血压的低压值)会随着年龄升高;但百岁老人的舒张压低于60-80岁的人。和舒张压相反,百岁老人的收缩压(血压的高压值)从20岁到100岁一直在升高,甚至比60-80岁的人还高。但这不是病理状态,而是身体的“聪明代偿”,保证大脑、肾脏等重要器官的血液供应,避免因血压太低导致缺血(比如头晕、肾损伤)。进一步研究发现,这种血压模式和CST3基因(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基因)有关。

发病压缩:“发病压缩”假说(疾病和残疾集中在生命末期)是百岁老人最让人震撼的健康特征——他们不是不生病,而是把生病的时间“推迟再推迟”,集中到生命的最后几年。美国新英格兰百岁研究(NECS)的数据很有说服力:100-104岁的老人,生病(比如癌症、心血管病)的时间占一生的9.4%;105-109岁的老人降到8.9%;110岁以上的超级百岁老人,生病时间只占一生的5.2%——而普通人群生病时间占比高达17.9%。

菌群密码:肠道里的微生物军团,从童年就为长寿打基础

研究发现,肠道里的菌群也和长寿密切相关。爱沙尼亚的科学家做过一个对比研究:把25名长寿老人(≥96岁)和25名年轻人的肠道菌群放在一起分析,发现百岁老人的肠道菌群有三个特点:种类多(高多样性)、类型独特(普氏菌肠型为主)、有益菌多,而这些特点的形成,从童年时期就开始埋下伏笔。

菌群多样性:长寿老人的菌群呈现出明显的“丰富多样”特征。菌群种类多,功能更稳定,不容易出现菌群失调。而且,长寿老人肠道里的“有益菌”较多,比如克里斯坦森氏菌科、双歧杆菌、史密斯甲烷短杆菌,其丰度可通过地中海饮食模式(如高全谷物、高酸奶摄入)显著提升。

肠型特征:肠道菌群主要分为三种“肠型”:拟杆菌肠型、普氏菌肠型、瘤胃球菌肠型,就像人的血型一样,每个人的肠型相对稳定。百岁老人大多是普氏菌肠型,而年轻人中大多是拟杆菌肠型。普氏菌肠型擅长消化膳食纤维,进而帮助稳定血糖,而拟杆菌肠型则擅长降解肉类和碳水化合物。这种类型差异反映了饮食对肠型的长期影响。

童年环境:百岁老人的肠道菌群特征,不仅和成年后的饮食有关,更能追溯到童年生活环境。在爱沙尼亚人群的研究中,84%的百岁老人童年时接触过农场动物(比如牛、马),他们的肠道菌群多样性,比没接触过的百岁老人高1.8倍;还有92%的百岁老人,童年生活在没有现代下水道的环境里,这种“低卫生暴露”让他们更早接触到环境中的有益微生物,帮助免疫系统和菌群“协同成熟”,减少长大后过敏、自身免疫疾病的风险。

500

肠道菌群在生命中的演化及其在衰老阶段如何重塑和适应,从而促成健康长寿和突破性寿命的关键机制。| 图源:参考文献[6]

表观密码:“生物时钟”变慢,精准调控长寿基因

如果说基因是“剧本”,表观遗传的作用就像“导演”,能通过调控基因的开关(比如DNA甲基化),决定哪些基因表达、哪些不表达。科学家发现,百岁老人的表观遗传有两个核心特点:“整体衰老减速”(生物时钟变慢)和“局部精准调控”(关键基因针对性保护),这为他们抵御衰老、避免疾病提供了分子屏障。

我们都有实际年龄,但身体里还有一个“表观年龄”——它通过DNA甲基化等标志物测算,能更准确反映身体的衰老程度。科学家为了精准测算百岁老人的表观年龄,专门开发了“神经网络时钟(NNCen40+)”——这个工具的误差只有2.28年,而传统的表观年龄测算工具误差高达12-18年。用它检测发现:不管是100岁的普通百岁老人,还是110岁以上的超级百岁老人,表观年龄都显著低于实际年龄。比如一位115岁的老人,他的表观年龄只有90多岁。

还有一项针对日本94名百岁及超级百岁老人的长期研究:除了1名百岁男性,其余所有人的表观年龄增长速度都慢于实际年龄增长。具体来说,他们的表观年龄每年只增长0.703年,而普通成年人每年增长0.851年。

百岁老人的表观遗传调控针对关键基因精准发力,形成两种重要的调控模式。第一种是“年轻位点”的调控:科学家发现,Maria老人体内有557个与癌症、神经精神疾病(比如阿尔茨海默病)相关的CpG位点(DNA甲基化的关键区域),这些位点始终保持着年轻人的状态,如同给这些容易引发老年病的基因上了“保护锁”。第二种是“衰老位点”的调控:除了保护致病基因,Maria老人还有163个与衰老信号通路(比如身体核心的抗炎通路 TGF-β)相关的CpG位点,呈现去甲基化特征,让TGF-β信号通路更活跃,提升身体的抗炎能力以减缓衰老。

在表观遗传调控中,科学家发现PRC2(多梳抑制复合物2)是关键的表观遗传调节器,它可以给基因添加甲基化“沉默标记”。在PRC2的作用下,衰老相关的基因位点甲基化水平随年龄增长会逐渐升高而被沉默。PRC2还能和身体的抗炎信号配合,抑制促炎基因的活性,减少慢性炎症,还能适度调控肿瘤抑制相关基因,帮助百岁老人规避癌症。这两种作用和其他表观调控机制一起,共同帮超级百岁老人实现健康变老。长寿的启示

Maria老人和百岁人群的研究告诉我们,长寿并不是某一个奇迹因素造就的。遗传基因打下基础,血脂、血压等生理指标的“逆龄调整”筑牢健康硬件,丰富的肠道菌群提供代谢支持,童年环境与终身健康饮食则持续注入环境助力,这些因素相互配合,才织就了一张守护长寿的“防护网”。对普通人而言,保持健康膳食模式,做好血脂、血压、血糖等健康管理,也能为延年益寿而助力。

注:文中未标注图片为 AI 绘图软件生成。

参考文献

[1] He, YH., Pu, SY., Xiao, FH. et al. Improved lipids, diastolic pressure and kidney function are potential contributors to familial longevity: a study on 60 Chinese centenarian families. Sci Rep 6, 21962 (2016). https://doi.org/10.1038/srep21962

[2] Ismail K, Nussbaum L, Sebastiani P, et al. Compression of Morbidity Is Observed Across Cohorts with Exceptional Longevity. J Am Geriatr Soc. 2016;64(8):1583-1591. doi:10.1111/jgs.14222

[3] Bae H, Gurinovich A, Karagiannis TT, et al. A 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 of 2304 Extreme Longevity Cases Identifies Novel Longevity Variants. Int J Mol Sci. 2022;24(1):116. Published 2022 Dec 21. doi:10.3390/ijms24010116

[4] Sebastiani P, Perls TT. The genetics of extreme longevity: lessons from the new England centenarian study. Front Genet. 2012;3:277. Published 2012 Nov 30. doi:10.3389/fgene.2012.00277

[5] Sepp E, Smidt I, Rööp T, et al.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Gut Microbiota in Centenarians and Young People: Impact of Eating Habits and Childhood Living Environment. Front Cell Infect Microbiol. 2022;12:851404. Published 2022 Mar 15. doi:10.3389/fcimb.2022.851404

[6] Lozada-Martinez ID, Lozada-Martinez LM, Anaya JM. Gut microbiota in centenarians: A potential metabolic and aging regulator in the study of extreme longevity. Aging Med (Milton). 2024;7(3):406-413. Published 2024 Jun 14. doi:10.1002/agm2.12336

[7] Deelen J, Evans DS, Arking DE, et al. Publisher Correction: A meta-analysis of 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ies identifies multiple longevity genes. Nat Commun. 2021;12(1):2463. Published 2021 Apr 23. doi:10.1038/s41467-021-22613-2

[8] Santos-Pujol E, Noguera-Castells A, Casado-Pelaez M, et al. The multiomics blueprint of the individual with the most extreme lifespan. Cell Rep Med. Published online September 24, 2025. doi:10.1016/j.xcrm.2025.102368

[9] Santos-Lozano A, Santamarina A, Pareja-Galeano H, et al. The genetics of exceptional longevity: Insights from centenarians. Maturitas. 2016;90:49-57. doi:10.1016/j.maturitas.2016.05.006

[10] Dec E, Clement J, Cheng K, et al. Centenarian clocks: epigenetic clocks for validating claims of exceptional longevity. Geroscience. 2023;45(3):1817-1835. doi:10.1007/s11357-023-00731-7

注:本文封面图片来自版权图库,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500

特 别 提 示

1. 进入『返朴』微信公众号底部菜单“精品专栏“,可查阅不同主题系列科普文章。

2. 『返朴』提供按月检索文章功能。关注公众号,回复四位数组成的年份+月份,如“1903”,可获取2019年3月的文章索引,以此类推。

版权说明:欢迎个人转发,任何形式的媒体或机构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和摘编。转载授权请在「返朴」微信公众号内联系后台。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