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虹一天内斩获“菲尔兹奖风向标”等两项数学大奖!
90 后数学家王虹一天内斩获塞勒姆奖和ICCM金奖。
王虹丨来源:Wiki
10 月 28 日,2025 年塞勒姆奖(Salem Prize)揭晓,90 后数学家王虹和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数学家维塞林·迪米特罗夫(Vesselin Dimitrov)获得了这项为青年数学家设置的重要奖项。
塞勒姆奖被视为数学界最高奖项——菲尔兹奖(Fields Medal)的风向标。据统计,从 1968 年到 2024 年的 56 位塞勒姆奖获奖者中诞生了 10 位菲尔兹奖得主。例如陶哲轩在 2000 年获得塞勒姆奖,2006 年就获得了菲尔兹奖。
在获奖名单公布之后,陶哲轩也在第一时间发文祝贺。
另一方面,在 10 月 27 日举行的第十届世界华人数学家大会(ICCM)上,王虹、邓煜、袁新意三位北大校友斩获数学金奖。世界华人数学家大会丘成桐发起,每三年举办一次,和菲尔兹奖一样限定 45 岁以下,也被称为“华人菲尔兹奖”。
根据有关报道,1991 年出生的王虹原本就读于北大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后来因为对数学的热爱转到了数学专业。2011 年从北大毕业后,她前往法国巴黎综合理工学院深造,又在巴黎第十一大学获得硕士学位。
2019 年,她在美国麻省理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导师是著名数学家 Larry Guth。之后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完成博士后研究,2021 年加入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担任助理教授。2023 年,她加入纽约大学科朗数学科学研究所,担任副教授,因与 Joshua Zahl 合作解决了调和分析与几何学交叉领域的重要难题“三维挂谷猜想”(Kakeya conjecture)而受到广泛关注,并被认为是数学界最高荣誉——2026 年菲尔兹奖的有力竞争者。(王虹成菲尔兹奖热门人选,挂谷猜想为何如此重要?)
今年 9 月,王虹正式出任法国高等科学研究所(IHES)第 14 位数学学科终身教授。同时,她还将担任 IHES 与美国纽约大学联合设立的职位,并兼任纽约大学科朗数学科学研究所数学教授。IHES 是数学和理论物理领域的世界顶级研究机构,在该研究院历任 13 位数学领域的终身教授中,有 8 位获得过菲尔兹奖,占比超过 60%。(不用发论文也不教课的12名教授,为这个研究所拿下8次学界最高奖)
本次王虹获得塞勒姆奖的理由是“在解决调和分析和几何测度论中的主要开放问题中所发挥的作用”,这是她的主攻方向,今年令她获得广泛关注的挂谷猜想就是这一领域中的世纪难题之一。此外,她在傅里叶限制猜想、Falconer 距离集猜想等问题上也做出了重要贡献,仅今年就在数学四大期刊上发表了两篇文章。
值得关注的是,和王虹在世界华人数学家大会上同获金奖的邓煜和袁新意本科也来自北大。
邓煜现在美国芝加哥大学任教,2007 年进入北大数院后,在大三时转学到 MIT,并在普林斯顿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期间曾荣获普特南大学生竞赛最高奖——Putnam Fellow 和 IMO 金牌,以及斯隆研究奖学金、ICBS 数学科学前沿奖以及 MCA 奖等。他的主要研究方向是非线性色散方程和波动方程、流体动力学、调和分析、偏微分方程的概率论和统计物理学,现已发表过多篇数学四大文章。他与合作者成功解决“狭义希尔伯特第六问题”这一困扰学界多年的物理公理化难题,因此获得 ICCM 金奖。
袁新意则是鼎鼎大名的北大数学“黄金一代”中的一员。在 2000 年获得 IMO 金牌后,他本科进入北大数院,并随后取得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学位,师从华人数学家张寿武。目前回归母校,在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担任教授一职。袁新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 Arakelov 几何、代数动力学、丢番图几何、Shimura 簇以及L函数的特殊值等领域,并在这些领域获得了瞩目的成就。
ICCM:全球华人数学家的学术盛宴
2025年10月27日,第十届世界华人数学家大会(ICCM 2025)各类奖项获奖名单公布。世界华人数学家大会(ICCM)是全球华人数学界最具影响力的学术盛会。2025年1月起,大会永久落户上海,旨在加强海内外数学家联系,推动数学科学发展。其中,被誉为“华人菲尔兹奖”的ICCM数学奖,设立于1998年,旨在表彰45岁以下在基础数学与应用数学领域取得突破性成就的华人数学家,以其严格的评选标准和国际权威的评审机制,成为华人数学界的最高荣誉。
自1998年设立以来,ICCM数学奖已评选出二十余位获奖者。这些获奖者已成为数学各领域的骨干和中坚力量,推动着整个数学学科的发展。ICCM数学奖不仅是对个人成就的认可,更是对全球华人数学家群体的鼓舞。通过表彰这些杰出的数学家,ICCM为年轻一代树立了榜样,激励更多年轻学者投身于数学研究。
世界华人数学家大会及其奖项的设立,不仅加强了海内外华人数学家的联系,也为全球数学科学的进步注入了新的活力。未来将有更多华人数学家从这里走向世界,为数学科学的发展作出更多“中国贡献”。
本届ICCM数学奖获奖者风采
ICCM数学奖(ICCM Medal of Mathematics)
该奖项原名为“晨兴数学奖”,是世界范围内华人数学家的最高荣誉,被誉为“中国菲尔兹奖”。它表彰年龄在45岁以下的杰出华人数学家在纯数学和应用数学研究方面的成就以及对数学发展的重大贡献。
金奖
邓煜
是芝加哥大学教授,研究聚焦于非线性色散方程和波动方程、流体动力学、调和分析、偏微分方程中的概率方法以及统计物理。今年,邓煜与合作者成功解决“狭义希尔伯特第六问题”这一困扰学界多年的物理公理化难题(“破解”希尔伯特第六问题之后,他们说这是“无心之举”)。他曾获MCA奖(2025年)、ICBS数学前沿科学奖(2024年)、斯隆研究奖学金(2021年),以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金牌(2006年)。
王虹
是纽约大学柯朗数学科学研究所教授,同时也是法国高等科学研究所的数学永久教授(该所历史上首位华人、首位亚裔终身教授)。王虹的研究专长为调和分析与几何测度论,她在Fourier 限制性猜想、Falconer 距离集猜想和Kakeya猜想等问题上作出了重要贡献。2025年,她与哥伦比亚大学Joshua Zahl教授合作,在一篇127页的论文中宣布证明了长期悬而未决的三维Kakeya 猜想,这一突破在数学界引起了巨大反响。她曾获得Maryam Mirzakhani新视野奖(2022年)和ICCM最佳论文奖(2023年),并受邀将在2026年国际数学家大会上作45分钟报告。
袁新意
于2003年获北京大学数学学士学位,2008年获哥伦比亚大学数学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于2008年至2011年担任克雷研究研究员,先后在哈佛大学高等研究所、哥伦比亚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其学术生涯包括历任普林斯顿大学助理教授、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副教授,自2020年起任北京大学讲席教授。袁教授曾获多项重要荣誉,包括克雷研究奖学金(2008-2011)、科学探索奖(2022),并受邀在2026年国际数学家大会上作报告。
ICCM数学奖银奖
鲍涣辰
新加坡国立大学数学系副教授。其主要研究方向为表示理论及其与组合数学、几何的联系。曾获2020年谢瓦莱奖及2018年ICCM最佳论文奖。
金邦梯
香港中文大学数学教授、香港全球STEM学者。研究方向为计算反问题、数值分析及机器学习等。现任包括《Inverse Problems》等八大学术期刊编委。
王克磊
武汉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其主要研究方向为非线形偏微分方程、变分法与几何测度论。曾获ICCM若琳奖(2024)、中国数学会钟家庆奖(2013)等荣誉。
徐宙利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数学教授。其研究专注于代数拓扑学,尤其在球面稳定同伦群领域。他曾荣获2022年K理论奖、2023年当选美国数学会会士,并受邀在2022年国际数学家大会上作报告。
朱艺航
清华大学丘成桐数学科学中心教授。其主要研究数论与自守表示,专注朗兰兹纲领框架下的关联性。曾获2022年ICCM最佳论文奖等荣誉。
ICCM 陈省身奖(Chern Prize)
为纪念陈省身教授,该奖项表彰在数学研究或数学发展相关公共事务方面做出杰出贡献的华人数学家及相关人士。
翟敬立(Ching-Li Chai)
宾夕法尼亚大学数学系教授,他的主要研究领域是算术代数几何(Arithmetic Algebraic Geometry)。
傅吉祥
复旦大学数学教授、数学研究所所长,同时担任上海数学科学中心主席教授。他的研究方向为复几何(complex geometry),在非Kähler几何领域做出了开创性贡献。
ICCM 华罗庚奖(Hua Prize)
华罗庚奖于 2025 年 ICCM 首次颁发。该奖项与陈省身奖、林家翘奖项为 ICCM 三大核心奖项,专门授予 45 岁以上的华人数学家。丘成桐表示:“我们在 ICCM 设立陈省身奖,旨在表彰 45 岁以上的中国数学家,该奖项历史悠久。但随着时代发展,数学分支日益增多,有许多数学家值得嘉奖。因此,我们决定在 ICCM 即将召开的盛会(2025 年 ICCM)上,再增设两个与陈省身奖同级别的奖项。” 华罗庚奖的设立是为了纪念被誉为 “中国现代数学之父” 的华罗庚教授,他为中国数学赢得了国际声誉。该奖项聚焦全球 45 岁以上华人数学家,表彰其在各领域取得的开创性成就。
罗智泉(Zhi-Quan Luo)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副校长(学术),并担任深圳大数据研究院创院院长。罗智泉教授在优化理论、大数据、信号处理和无线通信领域享有国际声誉。2020年,罗智泉教授提出了一种面向无线网络优化的数据驱动方法,创新性地将统计网络模型与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这一方法已在全球30多个国家得到应用,优化了约180万个基站的运行性能,提升了全球四分之一人口的无线网络服务质量,同时显著降低了通信运营商的运维成本和碳排放,为全球带来了显著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舒其望(Chi-Wang Shu)
布朗大学应用数学系教授。舒其望教授的研究领域主要为求解偏微分方程的复杂数值方法的开发和分析。他的主要工作是创建高分辨率激波捕捉格式,包括基础性的有限差分无振荡方法 (ENO) 和加权无振荡格式 (WENO) 方法、以及间断Galerkin有限元方法(Discontinuous Galerkin FEM)和谱方法,这些方法广泛用于双曲守恒律(hyperbolic conservation laws)和对流占优问题(convection-dominated problems)的数值求解。此外,他的研究还拓展到哈密顿-雅可比型方程的数值求解。这些先进的数值算法被广泛应用于科学与工程多个交叉领域,其中最著名的是计算流体力学、半导体器件模拟和计算宇宙学。
ICCM 林家翘奖(Lin Prize)
林家翘奖于 2025 年 ICCM 上首次颁发。与陈省身奖和华罗庚奖一起,它被列为 ICCM 的三大主要奖项,旨在表彰年龄超过 45 岁的中国数学家。
鄂维南
北京大学机器学习与计算中心 (CMLR) 和数学科学学院的教授,同时也是普林斯顿大学的名誉教授。他的主要研究领域是数值算法、机器学习和多尺度建模,并将其应用于化学、材料科学、流体力学等领域。
ICCM 国际合作奖(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ward)
该奖项旨在表彰在合作、教学和支持中国数学家方面为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的数学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个人。
约翰·科茨国际合作奖(John Coates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ward):安德烈·奥昆科夫(Andrei Okounkov),哥伦比亚Samuel Eilenberg 数学教授,2006年菲尔兹奖得主。奥昆科夫教授长期积极投身于全球数学界的学术服务工作。作为国际数学联盟(IMU)执行委员会委员及2022年国际数学家大会地方组织委员会成员,奥昆科夫教授以卓越的奉献精神推动了学术交流与合作。为此,国际数学联盟特别通过决议,表达了对他“全身心地奉献与承诺”(tireless dedication and commitment)的由衷感谢。
威尔弗里德·施密德国际合作奖(Wilfried Schmid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ward):考切尔·比尔卡尔(Caucher Birkar ),清华大学丘成桐数学科学中心(YMSC)的教授。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代数几何领域,特别是双有理几何方面。
ICCM数学贡献奖(ICCM Mathematics Contribution Award)
该奖项旨在表彰那些在数学领域有卓越成就、并为中国的数学事业做出了长期贡献的杰出数学家。
辛周平(Zhou-Ping Xin)
香港中文大学(CUHK)的 William M. W. Mong 数学教授。他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偏微分方程 、流体力学、数学物理、非线性波、数值分析和应用数学。
此外,ICCM 2025还颁发最佳论文奖(ICCM Best Paper Award, PBA),包括数论(金奖5篇、银奖3篇);应用数学与统计学(金奖4篇、银奖3篇);代数(金奖2篇、银奖4篇);几何与拓扑(金奖3篇、银奖7篇);分析(金奖1篇、银奖3篇)。
主要参考文献
[1] https://www.ias.edu/math/2025-salem-prize-winners
[2] https://www.jfdaily.com/staticsg/res/html/web/newsDetail.html?id=1007479
[3] https://www.ias.edu/math/salem-prize
[4] https://mp.weixin.qq.com/s/hNgDIUreL2irqjs86RpnJw?scene=1&click_id=151
[5] https://2025iccm.simis.cn/site/
本文转载、整理自微信公众号“环球科学科研圈”和“清华大学丘成桐数学科学中心”,综合来源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上观新闻、量子位、ICCM官网等。
特 别 提 示
1. 进入『返朴』微信公众号底部菜单“精品专栏“,可查阅不同主题系列科普文章。
2. 『返朴』提供按月检索文章功能。关注公众号,回复四位数组成的年份+月份,如“1903”,可获取2019年3月的文章索引,以此类推。



返朴官方账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