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打工人,迷上去户外「寻宝」


定向越野,成了户外人的心头好。
近年来,随着「逃离城市」的生活方式被广泛认同,徒步、溯溪、登山等活动不断出圈。据《2025年小红书户外白皮书》显示,郊野轻徒步搜索量同比增长55%,城市周边徒步一日游同比增长40倍,徒步内容月均点击量高达17亿——徒步正从一次性体验,走向高频日常。
但大众的需求永远是在进阶的。
当人们熟悉路径、适应山野环境后,对节奏更快、氛围更燃的越野跑产生兴趣,导致该赛道快速拥挤。然而,哪怕是10公里起步的短距离越野跑,也需要训练基础的支撑,不少刚从徒步迈入「想跑」的人会在准备期就被劝退。
此时,定向越野,这个曾被视为「校园课外活动」与「亲子游戏」的项目,正在悄然承担起进阶承接的角色,成为越来越多城市人从「走路」迈向「跑山」的过渡选择。
在此前,Columbia举办的「玩徒派对定向越野」活动吸引了超过2000人参与,全场设置10个必打点与22个自由点,并划分3个任务区。
参赛者不仅要完成既定点位,还需与队友协作优化路线,以积分最大化为目标进行策略博弈。最终参赛者必须在「体力+智力+协同」的多重维度中找到平衡,才能获得优势。

与此同时,这一项目的线上热度也在同步放大。
在小红书平台上,「定向越野」话题浏览量已接近800万,不仅凯乐石、Nike ACG等专业户外品牌密集布局,奥森公园、首钢园、城市文旅机构乃至企业团建市场,也开始将定向玩法标准化复制。
很显然,定向越野正在从原本的「小众项目」,走向户外运动、社交体验、品牌场景的新入口。

「定向越野不就是大学里玩的找地标打卡吗?」
如上所说,很多人对于定向越野的初印象,仍停留在高中体育课、大学军训时「玩过一次」的体验中,并无多少有趣的感知,甚至被多数人归类为一种「团建」小游戏。
然而,当它在社交媒体上的话题量快速跳升,这个曾经的小众项目正在被重新理解。
回顾定向越野的起源,它今天能够成为「网红项目」的基因早已存在,只是等待一次当代语境下的「重新包装」。
定向越野(orienteering)起源于20世纪初的北欧军队,最初是一种培养士兵读图识路、快速机动以及协作决策能力的训练方式,之后演变成一项融合体能与导航能力的专业运动,被引入学校体育课程和少数体育竞赛体系中。在今年成都举办的世界运动会上,定向越野也已作为正式比赛项目亮相。
在这一语境下,它强调的是「专业性」与「竞技性」,参与门槛高、圈层封闭,缺乏进入大众文化语境的基础。
但如今,它被重新定义为一种带有探索感与社交属性的「沉浸式体验」。

图源:成都世运会
首先,玩法变得更轻量化。随着规则被简化,路线更加开放,跑速或积分不再是唯一衡量指标,「体验过程」成为参与者的核心动力。一场活动通常只需半天或一天时间,不必像马拉松那样训练数月。年轻人可以在一个周末说走就走,满足当下盛行的即时满足与「轻挑战」的心理。
其次,团队属性与社交属性被放大,玩法更娱乐化、节奏更「剧本式」。许多定向越野活动会设计团队任务,要求分工协作、现场讨论策略、共同寻找最佳路径——这让它不再是孤独奔跑,而是一种在奔跑中交朋友的社交体验。
对年轻人而言,它既是一种方式,也是拓展社交圈的路径。
赛事组织者也开始主动引入游戏机制与剧情线,例如结合AR寻宝、线上互动任务、角色扮演或「任务卡」,再配合音乐节、跨年、樱花季等节庆主题,原本纯粹的路线挑战被包装成可沉浸、可打卡、可转发的「冒险剧本」。
最后,定向的场景不再局限,定向越野几乎不挑空间,可以发生在校园、公园、商圈、景区,甚至CBD办公区。
山林定向、城市公园定向、夜间定向、亲子定向、露营定向等组合形式,让人们可以在不同时间、不同场景、不同关系中轻松参与,门槛直线下降到「出门」这一步,规模可从几十人延展到几千人,使其成为城市赛事、企业团建、品牌路演乃至文旅焕新的常见模式。

进一步看,定向越野能加速成为流量中心,社交媒体的推动同样不可忽视。
在社媒时代,与马拉松相对单一的赛道和完赛打卡不同,定向越野的过程充满故事性:临时决策的瞬间、团队的合作与争执、地图规划的笔记、打卡点自拍、意外「迷路」反而发现的隐藏角落……都天然具有「叙事性」与「趣味冲突」。
小红书上「定向寻宝」「越野路线攻略」「失散五分钟反而找到隐藏点位」等主题故事更是被频频分享引发讨论,一场定向越野活动,往往能产出几十个「值得发朋友圈」的瞬间,参与者像是在讲述一次微冒险故事,成为社交货币的一部分。
当「竞技」变成一次沉浸式「冒险」,当一个人的孤独奔跑变成团队协作,当「终点」变成「冒险的收尾」,定向越野就不再只是普通的体育项目,而是被重新包装为城市场景中的新型社交活动。
也正因此,它开始迅速成为新一代户外玩家和品牌营销创意中的「流量中心」。

我们或许可以预判:定向越野还会更火。
与「昙花一现」的露营或飞盘不同,定向越野的火热并不是偶然流量推动的短期现象,而是踩中了户外运动人群进阶时,承上启下的关键。
在过去两年中,中国户外消费者正在经历一个从「体验型」迈向「进阶型」的过程:从城市露营到重装徒步,从5公里公园跑进阶到越野跑,从「打卡式参与」走向「挑战式体验」。
这意味着,一部分进阶群体,开始寻求一个更有成就感、更有进阶属性、更具探索精神的活动入口。
定向越野恰好成为这个转折点的「中继站」。正如上文所言,定向越野将「探索」「成就感」「社交」绑定在一次性体验中。
这种「承上启下」的属性,意味着它能够成为商业层面的重要转化节点。

不仅如此,对不少初阶户外玩家而言,第一次参加定向越野意味着他们产生了第一次购买专业背包、轻量化冲锋衣、越野跑鞋或GPS手表的理由;对想向越野跑过渡的人群来说,定向越野是极佳的初次实践场;对原本只是为了社交的年轻人而言,「跑一次定向」成为他们正式加入跑团、装备群、路线分享群的契机。
于是,品牌开始看到了这背后的商业逻辑——不少运动与户外品牌将其视为触达消费者与强化社群归属感的途径之一。
前不久,SALOMON在上海举办的「城市定向越野跑」成为社交媒体热议事件。这一定向赛事不再局限于山林或校园以及公园场景,而是以都市街区为舞台,让定向越野第一次以「城市冒险」的形式进入大众视野,与都市人群的生活方式建立起更深入的连接;Columbia则将「玩徒派对定向越野」打造为内容节点,并结合音乐节强化场景氛围;凯乐石则通过城市公园的定向活动,引导新手走向更专业的越野跑……
对品牌而言,这种新型玩法具有极强的复制能力与营销适配性。相比需要复杂路线规划和赛事资质的越野跑,定向越野只需地图设计、CP点布置即可快速搭建活动机制,并可结合新品试跑、门店巡游或跑团赛事进行整合,成为品牌构建社群参与感的「入门型」户外体验模板。
这反过来让定向越野逐渐承担起更有传播价值的功能,不仅能帮品牌筛选出更愿意投入时间、情绪与装备预算的核心人群,同时也能让用户在品牌体验中逐步将自己认同为「户外人群」,增强归属感与品牌认同感。

SALOMON比赛中,选择不同路线的跑者们,在人行道上相遇
回头来看,当一项运动不仅能吸引并制造流量,还能承上启下、实现进阶,定向越野就不再是一个「昙花一现」的项目,而是成为户外产业结构中不可忽视的一环。
从初学者的城市探索,到品牌社群的情绪共鸣,再到越野玩家的能力进阶,当前的定向越野,或许正成为体育消费场景中,最具想象力的入口之一。



体育产业生态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