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郑永年:十谈“十五五”关键部署

500

 Dialoge 2025.10.27 

世界|对话|观点

编者按

2025.10.27

金秋十月,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这是新时代以来党中央制定的第三个五年规划建议,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的关键部署。

在迈向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呈现。蓝图绘就,征程启航。站在承前启后的历史交汇点,一系列确保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决定性进展的战略任务已划定未来发展路径,一场关乎未来的深远变革正蓄势待发。在此背景下,大湾区评论与郑永年教授展开对话。

大湾区对话

邀请嘉宾:郑永年

本期采编:冯箫凝

对话时间:2025.10.24

一谈从“十四五”到“十五五”

 大湾区评论: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明年将进入“十五五”时期。您认为“十四五”留下了哪些宝贵经验?为“十五五”奠定了怎样的基础?

 郑永年:

“十四五”非常重要。我用四个字概括:“行稳致远”。这五年,从特朗普到拜登,再到特朗普重返白宫,期间还有各种黑天鹅事件。中国在这样的乱局和变动中保持了总体稳定,实属不易。我们不能只看GDP增速。在经贸上,拜登政府在对华策略上提出“小院高墙”,精准脱钩、卡脖子。因此,“十四五”期间,我们特别强调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着力补短板。从总体上看,经济结构在优化,社会治理在提升,体制机制在改革。

国家之间的竞争,不是谁打败谁,而是比综合国力,比经济韧性。而韧性正来自这种系统性改革——“十四五”的深度调整,为“十五五”的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可以说,正因为“十四五”做到了“行稳”,我们才有底气在“十五五”实现“致远”。

 大湾区评论:

“十四五”展现“行稳”定力。下一步“十五五”应该如何“致远”?

 郑永年:

首先,中国这条大船本身要坚固——也就是国家的制度韧性、经济基础、社会结构要扎实。这些年我们推动高质量发展,就是在不断夯实这艘船的质量。

当然,治理国家远比开船复杂,“船老大”至关重要。总书记在座谈会曾指出“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下一步,两个判断非常重要——一个是对国际形势的判断,一个是对国内主要矛盾的判断——要先看清世界走向,再明确发展重心。

这两个判断一旦出错,再多努力也可能南辕北辙。方向对了,即使途中有些颠簸,也不影响大局。“十四五”期间,我们已形成清晰判断:国际层面,“和平发展”不再是自然趋势,而要成为我们主动追求的目标;国内层面,主要矛盾仍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因此,必须推进高质量发展。

二谈重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大湾区评论: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继续把推动高质量发展确定为“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并要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明确到203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如何看待“十五五”再次重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郑永年: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可以说,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仍是“十五五”时期我国制定各项政策的基本立足点。

为什么要再提“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主要是因为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过去几年,国际社会出现了逆全球化、贸易保护主义、经济民族主义等现象,增加了国际环境变化带来的压力。而国内也面临一些内部改革发展的难题。

发展是硬道理,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当然无论是国际环境变化带来的压力,还是国内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需要,要解决方方面面的问题,发展仍然是第一要务。而且很多问题其实是“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会随着发展而逐渐被解决。如果不发展,问题就谈不上解决。

500

2025年1月14日,一架南航C919国产大飞机在广州白云国际机场起飞(图源:新华社)

三谈全国统一大市场

 大湾区评论:

《建议》提出统一市场基础制度规则,破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规范地方政府经济促进行为,统一市场监管执法,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等举措,将更加有力有效地破除各种市场障碍,充分释放我国超大规模市场红利。关于“建设统一的大市场”,我们应该如何去做?

 郑永年:

有了统一大市场,才能畅通大循环。市场是全球最稀缺的资源,公平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和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客观要求。

要建设国内统一大市场,就是要建设规则的统一。正因为各地的规则不统一,大家才会产生恶性竞争。实际上现在地方政府能用的手段越来越少,以前还有土地等很多的优势,那现在这些优势没有了。内卷的结果,使得地方债务越来越多。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需要推动市场基础制度规则统一、市场监管公平统一、市场设施高标准联通。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做大量工作。它不仅要统一规则、规制,比如广东的招商和湖南的要统一起来,广州和深圳的招商规则要统一起来。还要改变对干部的考核标准,如果对干部的考核标准还是招商引资的话,那他就很难避免会动用各种方法来竞争,最终就会陷入恶性竞争。企业之间也是这样,价格战也是同一个逻辑。

从欧洲的经验来说,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不容易的,要有很多的协调机构。欧洲第一步先形成国家内部的统一大市场,然后再形成了欧洲层面的统一大市场。旧金山湾区也可以看成是统一大市场,它也有很多层面的协调机构,有政府的、民间的、NGO的、企业的。

长三角这方面做得非常好,三省一市有很多统筹协调机构。其地方政府不是没有竞争,而是基于劳动分工之上的良性竞争。全国统一大市场建立起来以后,一定也会有竞争,这就迫使地方政府找到自己的比较优势,找到基于劳动分工之上的良性竞争,从而促进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500

6月5日,泰州市高港区,北沿江高铁跨越阜溧高速施工现场。北沿江高铁建成后,将在上海大都市圈、南京都市圈和合肥都市圈间建起一条快速新通道,对于优化沿长江地区铁路网布局、推动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图源:新华日报)

四谈反内卷

 大湾区评论:

如何看待“内卷”?如何科学出台产业政策,避免逐底竞争?

 郑永年:

首先,政府要明确企业不能做什么,同时要明确企业应该做什么。例如不能无限降价造成内卷;不能一哄而上,也不能一哄而散。

此外,政府应当发展新的产业。内卷的本质是对存量经济的竞争,新增的经济量还不多。原因之一是有些经济领域监管过度,导致了发展不足,有大量的经济活动潜力没有释放出来。比如城市里面的各种服务业,北上广深这些大城市,有的是“城大市小”,甚至“有城无市”。还有些原因比如低空经济政策导致很多地方“一哄而上”,造成内卷。其实我们的海岸线那么长,完全可以开拓“私家船”产业这样的新领域。我们要充分发展新的经济活动,释放新的经济活力,通过体制机制改革,让新质生产力落地。

更重要的是,围绕着第四次产业革命和新质生产力层面有很大的空间。比如创新药,我们因为审批时间太长、缺少风投资金、药价偏低等原因,产业发展受阻,白白流失到美国,就很可惜。人工智能更是重中之重,前段时间Manus团队从武汉搬到新加坡,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融资。我们不缺资本,但我们缺耐心资本。无论是国资也好,民间私募基金也好,大家不敢投。所以政府还是需要体制机制改革,让大量的新质生产力落地。

五谈中国经济和中国人经济

 大湾区评论:

关于“十五五”时期开放工作,商务部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既要重视中国经济也要重视中国人经济。您怎么看?

 郑永年:

我的理解是,中国人既可以“走出去”,也可以“走进来”。这里面的深刻意义在于外延,我们一定要扩大中国经济的外延。

中国经济就是中国这块土地上的经济,而中国人遍布全世界,中国人在全世界开展经济活动就构成了“中国人经济”。这也是对外开放的一部分,这个提法包含着哲学的思辨,对于当下中国企业的发展战略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任何一个经济体发展到一定水平,都必然会出现企业的国际化、全球化,现在的中国也是如此。那么企业全球化具体是什么?就是“中国人经济”,是中国人到东南亚、中东、拉美等地区做生意,而这些“中国人经济”与当地经济又互相强化、互相促进。所以,归根结底就是,“十五五”时期不只要做好中国经济,还要通过中国人经济来拓展中国经济的外延。

公报把“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也摆在很靠前的位置,提到制度型开放、自主开放。一方面,这是为了中国可持续发展,因为开放状态下,生产要素才能自由流动;另一方面,开放也是中国向世界提供的最重要的国际公共产品。现在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在搞封闭主义,中国更要在开放方面坚持下去。

500

在码头停靠的货船(图源:新华社)

六谈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大湾区评论:

《建议》明确把“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摆在战略任务的第一条,其中提出要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郑永年:

中国的顶层设计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次公报中,“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被放在最前面,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什么是现代化产业体系、具体怎么做的总体构架。

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经济构架最根本的东西,是中国比较优势里的比较优势。从低端、中端到高端,中国的制造业种类最齐全。在一些尖端领域,中国也正在奋起直追。所以制造业,尤其是先进制造业是我们绝对不能放弃、绝对不能动摇的战略领域,应在这个前提条件下,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大湾区评论:

《建议》提出打造新兴支柱产业,加快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还提出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推动量子科技、生物制造、氢能和核聚变能、脑机接口、具身智能、第六代移动通信等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郑永年:

尽管围绕第四次产业革命的内核和外延还在不断挑战过程中,但学界和政策研究界已经形成一个初步的共识,即第四次产业革命=(生物工程+人工智能)x 能源。中美都在围绕着这个构架来布局。人工智能既是技术,也是工具,未来可赋能千行百业。

 大湾区评论:

《建议》还有一个提法,要发挥重点区域增长极作用。您怎么看?

 郑永年:

中国的顶层设计与地方发展实际高度契合。我们比较世界第四次产业革命竞争,技术、产能越来越集中在中美两国,但中美两国又存在内部高度集中的情况。美国集中在硅谷,中国有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可以说,大家未来五年发展方向也非常明确,在人工智能、生物工程等领域的竞争也将非常激烈。

七谈科技自立自强

 大湾区评论: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其中之一是“科技自立自强水平大幅提高”。怎么理解这个目标?

 郑永年:

这是一个新的提法。首先,这是一个信心的问题。“十四五”时期,中国的经济发展之路走得很不容易。过去五年,我们遭遇了美国发起的贸易战、科技战,从特朗普的“脱钩”和“卡脖子”,到拜登的“小院高墙”,同时还有新冠疫情对全球经济的冲击。

这改变了我们的“范式”。以前人们总觉得科技只要“国际市场上有,我们就可以采购”,但美国发起的贸易战要求我们改变认知,促使了我国对发展科技的需求从前期“量的投入”转向更加注重“质的突破”。在外部发展形势日趋复杂多变的背景下,我们必须要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大科技投入和研发。

“十四五”期间,我国在科技领域实现了很多突破,这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大的信心,也为“十五五”打下了良好基础。所以,“科技自立自强水平大幅提高”这样的发展目标,在当前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大湾区评论:

如何理解“科技自立自强”与“新质生产力”?

 郑永年:

这个目标与新质生产力密切相关。“十四五”规划还没有这个概念,但在“十五五”时期,这个概念被提出并被赋予战略性意义,它背后反映的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思维方式和理论体系的调整。

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的战略安排是分两步走: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前距离完成“第一步”还有十年时间,所以接下来“十五五”这五年至关重要,需要在科技领域实现更大突破。这也是为什么我国需要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水平大幅提高。

500

2024年6月4日7时38分,嫦娥六号上升器携带月球样品自月球背面起飞,随后成功进入预定环月轨道。嫦娥六号完成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样和起飞。这是当日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屏幕上拍摄的嫦娥六号取样回放画面(图源:新华社)

八谈社会活力

 大湾区评论:

《建议》中提到要“确保社会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您怎么看?

 郑永年:

关于“安全与发展”,我把它理解为社会活力,也就是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有机统一。在安全与发展方面强调社会生机勃勃,这一点非常重要。政府、市场、社会三者之间要有一个均衡的关系。如果社会没有活力,就很难做事情。

 大湾区评论:

如何实现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有机统一,既“管得住”又“放得开”?

 郑永年:

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概念上很好理解,但体现到制度层面是一门大学问。有为政府,管得太严了,社会就没有活力了;市场太有效了,就可能把老百姓当“韭菜”割完了。

现在一些平台企业有海量数据,应该向上、向高、向外竞争,像马斯克那样做企业,而不是向下去抢老百姓的白菜。我们需要好的有为政府、好的有效市场,这需要在体制机制方面做更多的改革。

九谈经济和科技发展的

最终目的是“人”

 大湾区评论: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惠民生和促消费、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您如何理解?

 郑永年: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六个坚持”中,第一个是党的领导,第二个就是坚持人民至上。其中,“人民至上”是目标,“党的领导”是保障,其他都是方法论和路径。如果人民没有获得感,就是偏离了“人民至上”的原则。

近年来我国一直在大力发展“软基建”,包括医疗、教育、住房、公共服务等,对底层来说是兜底,这也是中等收入群体积极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基础。我国的公路、桥梁、高铁等“硬基建”已经做得非常完善。从以前大力“投资于物”,到现在更多地“投资于人”,我们正在经历发展方式的重大转型。

“投资于人”更多地强调人力投资,而且一定要跟高科技创新发展的需求关联起来。全球科技竞争的本质是人的竞争,所以这也是为什么要统筹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并且要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这些工作的核心都是培养人才、投资人才。

经济和科技发展的落脚点还是民生,在于能否更好地“投资于人”。在一些西方国家,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水平都十分领先,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巨大的民生问题——贫富差距加大、中产阶级萎缩,经济体发展的成果并没有惠及全体民众,导致社会高度分化,各种社会问题频发。

我们要从这些西方国家的错误中吸取教训。因此当前我国对民生问题再怎么强调都不为过,因为“人”就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

500

2025年8月21日,在山东省菏泽市郓城县人民医院医保便民服务站,居民在办理医保业务(图源:新华社)

十谈外部环境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大湾区评论:

《建议》指出,“十五五”时期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我国发展处于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如何看待“十五五”时期我国的发展环境?有哪些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郑永年:

从国际上观察,外部不确定性很强。在“十四五”时期,我们经历不少“黑天鹅”事件。先是美国搞贸易保护主义,之后拜登政府在意识形态、地缘政治、“卡脖子”脱钩三条战线上围堵中国;赶上世纪疫情,又出现乌克兰危机、巴以冲突等区域热点。这些年国际上近乎“乱世”,地缘政治风险升高,区域冲突不断,西方主要经济体也面临强烈的内部不确定性,如美国国内撕裂、欧洲右翼崛起等。国际秩序剧烈变动,需要重建、重塑。

“十四五”不确定性很多,“十五五”我们的确定性反而更大了。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十四五”时期暴露了很多问题,我们也找到了解决方法。我们的制度优势、经济基础这些确定性因素,使我们更加坚定有能力勇于面对“十五五”时期可能出现的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可以确定的是我们政策准备更充足了。

“十五五”的国际环境,不确定性中有确定性,至少我们确定它有不确定性。改革开放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是中国适应国际环境,是“跟跑”;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们现在能主动塑造自己的国际环境,从“跟跑”变成了“领跑”。面对“黑天鹅”事件,我自岿然不动,我们有定力、有能力来应对各种风险挑战。

 大湾区评论:

中美关系是国际形势变化的关键。如何看待“十五五”时期中美关系的变化?

 郑永年:

未来五年,中美关系反而可能更明朗。是不确定性中有确定性。当然特朗普是不确定的,但特朗普在任是确定的。中国跟特朗普已经“斗”成“老朋友”了,他的套路我们熟悉了。比如最近的稀土新规,我们是唯一一个拿出对等反制措施的。

所以,中美关系尽管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但是很多东西已经暴露出来了,这是确定的。“十五五”前几年大概率是特朗普执政期,而且今天的共和党已是“特朗普化的共和党”,即使新人上台,也难脱离其框架。

也基本可以确定,中美作为两个核大国,不会发生“战争”。特朗普不喜欢意识形态,不会像拜登那样,召开一个“民主峰会”来围堵我们,也不会在中国周边构建六七个团团伙伙针对中国。他只在乎经贸上的斗争,当然这里面有很多不确定性。

总体地看,大国关系牵动国际形势,国际形势演变反过来又会影响国内发展。但危中有机、危可转机。“十五五”时期,既要迎难而上,也要乘势而上。

| 原创声明 |

本文版权归微信订阅号“大湾区评论”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部分或全部内容,侵权必究。公众号授权事宜请直接于文章下方留言,其他授权事宜请联系IIA-paper@cuhk.edu.cn。

*本文内容为《大湾区评论》编辑组根据与郑永年教授的访谈内容整理而成。

GBA 新传媒

对话整理 | 杨芸淞 冯箫凝

校对&排版 | 王炳云

审核 | 王希圣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