顿涅茨克地区红军城(乌方称波克罗夫斯克)军事形势深度分析
顿涅茨克地区红军城(乌方称波克罗夫斯克)军事形势深度分析
撰文:雅礼学人
2025年10月27日星期一
一、战况焦点:信息战与战场迷雾下的控制权争夺
当前红军城的战局呈现出“军事行动与信息战交织”的显著特征,俄乌双方的公开信息存在根本性矛盾,反映出战场态势的高度复杂性与敏感性。
俄方表述:强调“包围”与“控制优势”俄军总参谋部将红军城方向的行动定义为“战略性围歼”,声称已完成对乌军31个营级单位(约5500人)的战术包围,并通过切断补给线形成“孤立态势”。支持俄方的消息源进一步细化,称俄军通过多波次步兵渗透与装甲突击,已占据城市60%区域,尤其是对铁路、公路枢纽等关键节点的控制,导致乌军防御体系“协同崩溃”。俄方强调,其炮火与无人机对乌军后方的封锁已使包围圈内部队“失去持续抵抗能力”。
乌方回应:否认失守,突出“动态防御”乌克兰第7快速反应军(负责顿涅茨克方向防御)则将战局定性为“激烈巷战”,明确否认俄军对任何城区的“完全控制”。乌方承认俄军以“营连级小集群”渗透进城市边缘及部分居民区,但强调通过“反突击+逐街清剿”的战术,阻止了俄军建立巩固阵地,目前战斗集中在城市中心的工业区和高层建筑群。对于俄方“包围”说法,乌方反驳称“防线仍保持韧性”,但未正面回应人员与物资补给的具体状况。
矛盾本质:双方的信息差异不仅是“战场感知偏差”,更服务于战略目的——俄方试图通过渲染“包围战果”动摇乌军士气并施压西方援助,乌方则需通过“防御有效”的表述争取国际支持与国内动员时间。第三方开源情报(如卫星影像、开源志愿者监控)显示,红军城西北部与东南部已出现明显的俄军控制区,但市中心交火仍在持续,尚未形成“完全合围”的地理闭环。
二、战略价值:顿巴斯防线的“后勤心脏”与“地理钥匙”
红军城(波克罗夫斯克)的军事重要性远超战术层面,其得失直接关系到乌军在顿涅茨克地区防御体系的存续,乃至整个东部战线的稳定性。
后勤枢纽地位不可替代该城位于乌军顿巴斯防御带的“中路核心”,是连接克拉马托尔斯克(乌军顿巴斯集群司令部所在地)、斯拉维扬斯克(北部屏障)与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州(后勤基地)的唯一铁路枢纽,同时控制M04、H20两条战略公路。乌军此前依托红军城建立了多层级补给网络,包括弹药库、野战医院和装备维修站,一旦失守,乌军在顿涅茨克北部的防御将失去“物资输血通道”。
顿巴斯门户与南部威胁从地理上看,红军城地处顿涅茨克平原向第聂伯河平原过渡的关键节点。俄军若完全控制该城,可沿公路向西北直逼斯拉维扬斯克(乌军顿巴斯防线最后一道核心屏障),向西南则能威胁扎波罗热州乌军的侧翼,形成对顿巴斯乌军的“南北夹击”态势。更严重的是,其失守可能导致乌军被迫从顿涅茨克北部后撤至第聂伯河沿岸,使俄军打开通往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州的陆上通道,进而威胁乌方中部工业区。
政治象征意义红军城是乌军在顿涅茨克地区少数仍保持“相对完整防御”的城市之一,其防御战的成败将直接影响乌克兰军民士气及西方对乌援助的信心。对俄方而言,夺取该城可作为“顿巴斯战役阶段性胜利”的标志,为后续谈判或扩大攻势积累政治筹码。
三、战术博弈:俄军“渗透绞杀”与乌军“极限防御”的对抗
双方在红军城的战术选择,折射出俄乌冲突进入“消耗战+精准打击”新阶段的特点。
俄军战术:“全面渗透+后勤瘫痪”组合拳俄军放弃了此前“大规模装甲集群突击”的模式,转而采用“炮兵压制—无人机侦察—步兵渗透—节点控制”的渐进式战术:
步兵渗透:以营级战斗群(BTG)拆分的“战术小组”(5-10人)为单位,利用夜间和恶劣天气,通过城市下水道、废墟等隐蔽路线渗透乌军防线,在城内建立“火力支点”;
后勤绞杀:集中“柳叶刀-3”FPV无人机、“天竺葵-2”自杀式无人机及“冰雹”火箭炮,重点打击乌军通往红军城的补给路线,尤其是米尔诺赫拉德至波克罗夫斯克的公路段(乌军最后的地面补给通道),导致乌方不得不依赖“无人机单机小批量运输”(主要运送药品、弹药等轻物资);
火力消耗:通过持续炮火覆盖乌军防御阵地,迫使乌军暴露人员与装备,再以精确制导武器(如“伊斯坎德尔-M”导弹)摧毁指挥点和弹药库,削弱其反击能力。
乌军困境:“后勤断链+空中劣势”的系统性压力乌方在战术层面的被动,本质上是“资源不足”与“战略劣势”的集中体现:
地面补给中断:乌军承认通往红军城的铁路运输早在3周前已完全中断,公路运输在俄军无人机与炮火封锁下“单日通行量不足10车次”,人员轮换只能通过“夜间徒步+装甲车短途冲刺”完成,伤亡率极高;
空中防御缺失:由于北约援助的防空系统(如“复仇者”“IRIS-T”)优先部署在基辅等核心城市,红军城周边乌军仅能依赖“毒刺”单兵防空导弹,对俄军无人机几乎无有效反制能力,导致“运输车队白天无法移动,夜间成为无人机猎杀目标”;
兵员与装备枯竭:守城乌军多为“动员兵+外籍志愿兵”混编部队,缺乏重武器(如坦克、步战车损失率超60%),主要依赖轻武器与“标枪”反坦克导弹进行防御,持续战斗导致“连级单位减员普遍达40%以上”。
四、整体战线联动:红军城战局对全局的辐射效应
红军城的战斗并非孤立事件,而是俄军“多线牵制、重点突破”战略的一部分,其结果将直接影响俄乌冲突的阶段性走向。
俄军多线施压,分散乌军防御资源在红军城激战的同时,俄军在库皮扬斯克(哈尔科夫州)、阿夫迪夫卡(顿涅茨克州)、扎波罗热(南部战线)等方向同步发起进攻:
库皮扬斯克方向:俄军声称包围乌军第14机械化旅部分兵力,试图威胁乌军北部集群的后勤基地;
扎波罗热方向:俄军通过工兵架桥突破乌军第65机械化旅的防线,逼近关键补给站奥列霍夫,若得手将切断乌军南部集群与第聂伯河右岸的联系。这种“多线联动”迫使乌军不得不将有限的预备队(尤其是北约装备的“豹2”坦克、“布雷德利”步战车部队)分散部署,难以集中力量支援红军城。
乌军系统性危机:兵员、装备与外援的三重困境红军城的危急局势,是乌军整体战略被动的缩影:
兵员枯竭: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近期承认“前线需要更多士兵”,但国内动员潜力已接近极限(18-60岁男性征兵率超70%),且新兵训练周期从8周压缩至4周,战斗力大幅下降;
外援下降:美国尽管是北约国家,但在俄乌战争立场上明显偏袒俄罗斯,美国国会对600亿美元对乌援助法案的搁置,可以称为对俄罗斯的神助攻,加上及欧盟“500亿欧元援助计划”的落实延迟,导致乌军炮弹、导弹等消耗性装备库存“仅能维持当前强度战斗1-2个月”;
消耗战压力:俄军通过“低伤亡、高消耗”的战术(如无人机蜂群、炮兵覆盖),持续削弱乌军有生力量,而乌军缺乏对等的工业产能与人力补充,难以长期承受“失血式防御”。
五、总结:红军城——顿巴斯战局的“胜负手”
综合来看,红军城已成为俄乌冲突的“战略焦点”,其未来1-2周的战斗结果将对全局产生决定性影响:
若俄军夺取该城:乌军顿巴斯防线将出现“中路塌陷”,斯拉维扬斯克、克拉马托尔斯克等重镇直接暴露于俄军兵锋之下,俄军可能顺势发起对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州的进攻,威胁乌克兰中部核心工业区;
若乌军守住防线:虽能暂时稳定顿巴斯防御,但需付出巨大人员伤亡代价,且无法扭转“被动防御”的整体态势,俄军可能转而加强其他方向的突破。
核心结论:无论乌方如何否认“失守”,红军城的战局已对乌军极为不利——后勤通道基本被切断、防御兵力持续消耗、外援补充难以为继,俄军通过“渗透+绞杀”战术正逐步实现战略目标。该城的最终归属,或将成为俄乌冲突从“僵局消耗”转向“阶段性突破”的关键标志。
但是战场形势是瞬息万变的,一旦乌克兰处于不利形势,国际社会又会增加对乌援助,欧盟国家也不排除派兵的可能性,所以未来发展未可预料。但是有一点是确定的,那就是越是特朗普高叫停火或和平之际,战场上打得越是惨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