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即将迎来实质性和谈阶段
特朗普上台后,一直把结束加沙和俄乌冲突当作自己的地缘任务。为此他采取双向施压的策略,一方面削减对乌克兰军援,使乌军转向全面防守;另一方面拉拢OPEC增产石油,以瘫痪俄罗斯的能源收入。该策略取得良好效果,早在今年4月美俄围绕停火问题达成初步共识:
1、美国承认克里米亚属于俄罗斯,乌克兰割让乌东四州;
2、西方逐步解除对俄经济制裁,俄罗斯承担部分战后重建成本;
3、冻结乌克兰加入北约的权利,俄罗斯允许欧洲在乌克兰西部驻军;
这套方案的核心点,在于乌克兰以割让乌东四州为代价,换取西方为其提供有限的安全保障。后者是泽连斯基据理力争的结果,为此他不惜在白宫与特朗普当面吵架。至于割让土地,泽连斯基一开始也不同意,要求“先停火、后谈判”。为了让乌克兰妥协,美国一度暂停向乌克兰分享情报,导致乌军失去对库尔斯克的控制权。这充分证明一旦离开美国支援,乌克兰无法单独与俄罗斯作战。泽连斯基被迫同意签署《美乌矿产协议》,在立场上向白宫靠拢,同意割让乌东四州并开启谈判。
俄罗斯要求乌克兰从顿巴斯撤军:

然而俄乌围绕乌东四州的定义产生分歧,俄罗斯认为乌东四州必须包括俄控区和乌控区在内,要求乌克兰必须从顿巴斯剩余土地撤军。乌克兰倾向于朝韩模式,主张直接冻结战线,达成现状停火。俄罗斯的诉求让乌克兰难以接受,过去十年乌克兰人在顿巴斯北部修筑大量军事要塞,特别是乌东双子城,堪称东欧最大堡垒,易守难攻。如果泽连斯基敢在不作抵抗的情况下签署卖地协议,他会被民族主义者清算。
由于俄乌无法达成共识,特朗普只能搁置调停计划,优先解决关税问题,顺带调停了巴以冲突。按照加沙停火协议,哈马斯应解除武装,放弃参与加沙战后治理,以此换取以色列从加沙撤军。未来加沙将在逊尼派国家的监督下重建,并维持非军事化。
早在上台前,特朗普倾向采取“联俄抗中”的策略,通过地缘让利把俄罗斯拉入美国阵营。然而当下俄罗斯并不希望在远东跟人口十倍于己的国家对抗,这意味着它将陷入腹背受敌的状态(当然更重要的原因是美国暂时给不出俄罗斯想要的筹码)。作为调整,特朗普希望俄罗斯能降低对中国的经济依赖,且放弃在中美之间选边站。
为促成美俄关系缓和,特朗普表示愿意从削减在东欧的军事部署,这既能减轻美俄之间的对抗,又迎合了MAGA的诉求。半年前,特朗普暗示俄罗斯可以继续发动进攻,利用乌军补给短缺的机会占领乌东双子城,把生米煮成熟饭,倒逼欧洲接受顿巴斯沦陷的既定事实。
由于特朗普有意拉偏架,乌克兰仅获得少量美援,可谓弹尽粮绝。然而即便如此俄罗斯也没能把握住机会,普京策划的“夏季攻势”以失败而告终。俄军不仅没能拿下双子城,连红军村都没能拿下(这座小镇打了两年都没有失陷,堪比斯大林格勒)。面对这么拉胯的战绩,特朗普很难厚着脸皮继续偏袒俄罗斯,为促使俄乌停火,他把施压重心朝俄罗斯倾斜,为此祭出了三板斧:
1、向俄油第二大买家印度加征50%次关税,逼迫其削减对俄能源进口;
2、制裁帮助俄罗斯出口能源的“影子舰队”,增加其航运成本;
3、威胁向乌克兰提供“战斧”导弹,试图削弱俄石油产能
俄罗斯炼油厂频繁遭到袭击:

自去年以来,乌克兰经常利用无人机打击俄境内炼油厂,导致其前线被迫采取“石油配给”制度。不仅如此,乌克兰还开发了射程超过3000公里的“火烈鸟”导弹,在美国情报支持下,能对俄境内炼油厂实施纵深打击。
近几个月来俄罗斯经济形势非常严峻,在战时经济体制下,民生支出被挤压,许多城市连公务员和教师的工资都发不出来。明年原油市场或出现供给过剩,继续拖下去俄罗斯只会越来越艰难。之前的美俄谈判,俄方主要是为了迷惑特朗普,避免其改变在俄乌问题上的立场。然而最近普京是真的想开启实质性谈判,他取消了进一步征兵的计划,放弃了扩大冲突的打算。
普京并不擅长军事,但他对国际局势的研究可谓炉火纯青。前几年普京一直在赌,赌特朗普上台后美国会改变援乌立场。最终他赌赢了,这给了俄罗斯全身而退的机会。然而这份机遇就像期权一样,是有兑换期限的,普京必须选择一个价值最高的时间点把“特朗普期权”兑换掉,以博取最大收益。一旦过了中期选举,共和党大概率会丢掉对国会的绝对掌控权,不具备推动重大政治议程的能力。届时特朗普再想推行亲俄政策会遭遇诸多阻力,普京手上的“特朗普期权”将沦为废纸。
糟糕的是,即便在特朗普故意放水的情况下,俄罗斯依然没能实现攻占乌东双子城的军事目标。普京只能尝试依靠外交手段取顿巴斯剩余土地,否则他很难向国内民族主义者解释:“为什么鏖战了两年多,俄乌的交战线变化不大?”
为了以体面的方式结束战争,今年来普京第三次作出妥协:“愿意用扎波罗热与赫尔松部分土地交换顿巴斯”,这已经很接近特朗普提出的“现状停火”方案。然而乌克兰并不愿意“领土交换”,第聂伯河左岸都是平原,易攻难守;顿巴斯北部则是要塞区,易守难攻。如果是等面积的土地交换,乌克兰肯定是吃亏的一方。好比台湾虽然面积小,但战略价值不比外蒙古低。
美俄原计划于10月底在匈牙利开展元首会晤,但由于俄罗斯对北顿巴斯仍抱有执念,双方外务团团队未能就割地问题达成一致,本次会晤时间暂时推迟(但并未取消)。这反而说明双方进入谈判的深水区,围绕一些实质性内容展开博弈。作为对比,阿拉斯加峰会更多是象征意义,会上并未达成有效共识。不仅如此,这次特朗普派出的外交代表是对俄强硬的卢比奥,而非持亲俄立场的中东特使威特科夫,说明美国的施压重心还是放在俄罗斯身上。
经过两个月的关税施压,印度已决定妥协,以减少对俄能源采购和增加对美农产品进口为代价,换取美国把对印关税降低至15%,这意味着俄罗斯财政压力进一步上升。对印度来说,未来五年最大的发展机遇在于承接因关税压力从中国转移出去的外贸订单,印度不愿为了购买俄罗斯廉价石油而牺牲与美国的关系。欧盟则祭出第19轮对俄制裁,惩罚帮助俄罗斯转口石油的第三方。与此同时,美国放宽乌克兰使用远程武器的限制,并加大对俄罗斯能源企业制裁力度。特朗普试图依靠釜底抽薪的办法,迫使俄罗斯坐上谈判桌。
当下来看,俄乌和谈进入实质性阶段,继续再耗下去对双方都没有意义,在域外大国不下场的情况下,乌克兰无力收复克里米亚,俄罗斯也打不穿乌东四州。克里姆林宫威胁取消谈判更像是释放烟雾弹,试图通过制造谈判障碍让特朗普改变立场,为自身争取更好的停火条件。
这点类似2019年下旬的中美贸易谈判,在经历漫长博弈后双方可谓筋疲力尽,都有动力缓和关系,暂时冻结贸易冲突。然而围绕具体细节,两国需要继续拉扯,边打变谈,直到2020年初才签署《第一阶段经贸协定》。
当前俄乌和谈已经往现状停火的方向靠拢,毕竟战场上拿不到的,在谈判桌上也未必能得到。不过和谈的过程可能会非常曲折,快则一个月、慢则半年以上,就看特朗普如何配平俄乌乃至欧美的利益诉求。
假如俄乌能停战,外界预估其重建成本大约3000亿美金,其中俄控区和乌控区各占一半。近几年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面临产能过剩的问题,部分中企正好可以承接俄控区战后重建任务。至于乌控区和加沙,其战后重建项目大概率被西方企业包揽。

过去三年的俄乌战争,充分体现了中美在地缘问题上的影响力。假如俄罗斯与乌克兰单挑,那乌克兰必然不是俄罗斯对手,这点在2014年的克里米亚危机中得到验证,乌克兰精锐的“金雕旅”直接缴械投降。由于西方采取绥靖政策,乌克兰被迫签署城下之盟。

2022年,俄罗斯对乌克兰发动全面入侵,绥靖主义在欧洲破产,西方向乌克兰提供大量武器。伴随西方军援到位,乌克兰逐渐在战场上获得优势,并实施“秋季大反攻”,俄罗斯一度陷入军事危机。与苏联时期相比,俄罗斯国力严重衰退,已不具备单独对抗西方的能力。

2023年,俄罗斯遭遇“瓦格纳兵变”,克宫的形势岌岌可危。为防止俄罗斯垮台,稳固大后方安全,中国向俄罗斯提供经济支持,以平衡美国对乌军事援助。作为全球最大工业国,中国仅用两成力,就把俄罗斯从战败的危险边缘拉了回来。

2024年,朝鲜与俄罗斯签署军事同盟协议,并向乌克兰派遣作战部队。伊朗则以献祭什叶之弧为代价,把美国的战略重心牵制在中东。国际局势的变化,让俄罗斯在战场上获得轻微优势,但并未形成“一边倒”的效果。

在俄乌问题上,中国的底线是俄罗斯不能垮台,但也不希望欧洲被过分削弱,雅尔塔2.0并不符合中国的利益。在过去几年博弈的过程中,欧洲小心翼翼地处理与中国的关系,拒绝配合美国向中国全面加征关税。因为欧洲担心过分施压会导致北京改变克制的立场,为俄罗斯提供更多支持。

与巴以冲突不同,俄乌战争带有阵营对抗的性质,这使欧洲能搭上美国安保的顺风车。然而欧洲领导人对未来的世界形势充满悲观,他们担心未来美国可能会卷入西太平洋地区的大规模冲突之中,继而失去保卫欧洲的能力。基于这种判断,欧洲不得不启动冷战后最大规模的再军事化,试图把经济优势转换为国防资源,掌握单独对抗俄罗斯的能力,打消其入侵欧洲本土的想法。
假如特朗普能搞定俄乌,之后他可能会把更多精力用于处理中美关系。中美的问题在于双方缺乏互信,2018年美国亲自撕毁协议,在贸易问题上反复施压;2020年受疫情影响,中国没能完成原计划的采购目标。两国互相指责对方不遵守承诺,这为谈判笼罩了一层阴影。
基于与特朗普政府打交道的经验,中方的态度是不见兔子不撒鹰,除非美国在地缘问题上作出不可逆的让步,否则中国不愿在经贸问题上妥协。比如美国调整对台政策,将“不支持台独”修改为“反对台湾独立”,以换取中国增加对美农产品采购。如果是拜登政府的话,大概率不会接受中方的诉求。但特朗普政府依赖农民的支持以应对中期选举,与中方达成“经贸—地缘”交易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特朗普并不是鸽派,他一直信奉里根的观点:“以实力追求和平”。他喜欢靠极限施压迫使对手让步,甚至不惜对伊朗和委内瑞拉动武。假如这个世界上没有中国作为制衡,或许特朗普会是一个热衷于发动战争的总统。特朗普的强硬策略对俄罗斯、伊朗这些国家很有用,但对中国不太适用。中国的体量跟美国旗鼓相当,光靠施压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在对华政策上,特朗普的“快刀斩乱麻”明显不如拜登的“小院高墙”,后者成本更低、风险更可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