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则广告带来的危机
出处 | 有理儿有面
当地时间10月23日晚,特朗普在社交平台发表声明,指责加拿大“欺诈性地使用里根讲话制作反关税广告、干扰美国司法”,并宣布“即刻终止与加拿大的一切贸易谈判”。

特朗普得知此事,来源于罗纳德·里根总统基金会与研究所在X平台发的一个帖子。
该帖称,加拿大安大略省政府制作的一支60秒电视广告“曲解了”里根于1987年4月25日发表的《致全国广播讲话:自由与公平贸易》,并强调安大略省政府“既未申请、也未获得许可使用与剪辑相关影像与语音”,基金会“正在评估法律选项”,并引导公众观看未剪辑的完整版本。
随后,特朗普立即引用该立场,认定该广告“属于欺诈性使用”,并将其上升为“外国主体干预美国最高法院与其他法院对关税裁判”的问题。
那么,这是一则什么样的广告,为何会让特朗普突然发怒呢?
实际上,这则广告截取的是美国前总统里根在1987年的一段讲话,内容是:
“这类贸易壁垒会伤害每一个美国人——无论是工人还是消费者。高关税必然引发他国报复并触发激烈的贸易战。最糟糕的结果就是市场萎缩、企业倒闭、数百万人失业”。

但实际上里根的原话却不完全如此,在这段话的前面还有一个前提,说的是为保护美国半导体产业而对日本征收关税的事。
里根当时表示:“这些措施的目的,是为了打开外国市场,而不是关闭我们自己的市场”。后面才是广告里的这段话。里根原意是:“在面对不公平竞争时,美国可以采取临时性关税手段,但绝不能让这种做法演变成封闭性的保护主义”。
安大略省广告只保留了第二段,从“从长远来看,这类贸易壁垒会伤害每一个美国人”开始播放,删去了前面的限定条件,于是听起来像是在全面反对关税——这正是基金会认为广告“断章取义、误导公众”的关键所在。
也许有人要说了,无论是否加上这个前提,“贸易壁垒会伤害每一个美国人”本来就是里根的本意啊,好像并不存在什么“误导公众”的地方嘛,特朗普何必抓着鸡毛当令箭,要这么大闹一场呢?
问题的关键本来就不是里根的原意是什么,而是特朗普想找借口刁难加拿大了。
今年6月,特朗普政府就曾以加拿大拟实施数字服务税为由,中止与加拿大的贸易谈判。最后,加拿大承受不住压力,在6月29日宣布,将撤销“数字服务税”以促成更广泛的美加经济安全伙伴关系。

这一次差不多也是一样,“因广告而停谈”更像一次借势“立威”的操作。对于加拿大这个特朗普随时计划吞并的北边邻居,特朗普的强势有着多方面的考虑。
从政治象征层面看,特朗普对加拿大的强硬态度,是其“美国优先”叙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特朗普的政治语言中,拿“盟友”开刀往往比针对“敌国”更能激发选民的热情,是他在竞选阶段一贯使用的“制造冲突-强调主权-收割选票”的策略延伸。
从经济利益层面看,特朗普对加拿大施压,实质上是为美国争取更高的贸易让利空间。加拿大与美国经济高度捆绑,每天有数十亿美元的货物和服务跨境流动,任何中断都足以让加方承受重创。“打压加拿大”保护自身贸易利益的策略既能转移国内争议,又能在实质谈判中为美方赢得更高筹码。

从地缘战略层面看,特朗普对加拿大的“强势姿态”还具有延伸北美控制权的深层动机。长期以来,加拿大在防务、资源与能源体系上都依附于美国——从北美防空司令部到能源管线网络,加方难以摆脱美国体系。所谓“吞并”,并非领土意义上的兼并,而是让加拿大的政策主权逐步被美国经济逻辑所吞噬。这种结构性控制,才是他真正的“北边计划”。
但是,特朗普的威胁是否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对加拿大起效,却越来越成疑。与过去几任总理相比,马克·卡尼显然不是一个会在压力下退缩的人。出身央行体系的他深谙市场语言,也懂得政治博弈的分寸,面对这位情绪化的美国总统,卡尼选择的不是迎合,而是以理性和稳健的姿态消解对抗。

卡尼在外交策略上表现出明显的再平衡意图,上任后迅速修复与中国、印度的关系,提出“常规化沟通”和“互补型市场合作”的概念。卡尼清楚,加拿大对美依赖度过高是长期软肋,必须在亚洲寻找新的增长与安全支点。这种稳中求变的姿态,使加拿大在被动局面中获得了难得的战略喘息空间。
其次,卡尼也更倾向于以“内部强化”对冲外部压力,主张消除加拿大省际之间的贸易壁垒,推动能源与制造业整合,形成真正统一的国内市场。既能提升整体竞争力,又能向华盛顿传递信号——加拿大有能力自我消化冲击,而非依赖美国豁免。

面对特朗普习惯性的“极限施压”,卡尼在关键议题上采取了“先让步、后反制”的节奏,数字服务税事件就是例证——表面上加拿大撤销政策是退让,实际上却换来了谈判重启与更大议价空间。
通过一则小小的广告,特朗普再次向盟友下手,此举并非谋求稳定,而是通过制造震荡来巩固控制权。这对盟友而言,无疑是又一次考验,接下来,就要看加拿大如何应对了。
图片源自网络
点击「有理儿有面」阅读原文



有理儿有面官方账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