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网络文学“不入流”,是中国精英对时代的一次严重误判
邵燕君
北京大学中文系
【导读】近年来,中国海外网络文学市场爆发式增长。中国网文平台国际用户规模已达3.52亿人,覆盖超过200多个国家。在这些让人惊讶的数字背后,是中国网络文学在全球文艺竞争中展现出的相当巨大的竞争力。中国的网络文学到底为何在海外市场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我们又应该如何认识中国网络文学发展对全球范围内的文学、乃至网络文艺的意义?
本文指出,中国网络文学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因为在独特的媒介、文化和市场环境下,原创出了一套适合互联网时代的生产机制——“起点模式”。这套基于Web2.0的用户创作内容(UGC)机制,构建了一个可持续、产业化的文学生产体系。与此同时,中国特定的市场环境,为网络文学提供了“野蛮生长”的空间,组织起了许多来自传统文学体制之外、完全从读者需求出发的生产者,释放出巨大的“爱欲生产力”,形成了独特的“爽文学观”。正是这套机制,使文学在中国突破了纸质媒体的限制,插上了媒介的翅膀,开始在全球范围内都“独成奇观”。
在国内取得长足发展之后,中国的网络文学开始自然向外“溢出”,并且在全球文艺竞争中“胜出”。中国网文的海外传播依托于一个早已存在的全球亚文化爱好者网络(日本动漫、轻小说等社群),中国网络文学以其新鲜感、强情节和独特的“爽感”,成功地从日韩文化产品中“抢”走了大量读者,并逐渐从粉丝自发的翻译网站走向了系统性、体系性的出海。现在,中国网文出海不再局限于内容,还包括商业模式、生产模式,开始在当地培养本土作者;而过去在国内网文生产中沉淀出的“套路”“爽点”,则成为网文出海的重要支撑,成为了重要的“软实力”。
随着AI翻译技术的进步、资本的引入,以及圈外投资的涌入,网络文学正在越来越“破圈”。海外多语种市场出现了突破性增长。展望未来,中国网络文学的出海已不仅是内容输出,更是“模式”和“套路”的输出,生产机制的输出。中国网文反哺给世界的,不仅是焕发着中华文明魅力的“中国故事”,更是成熟的运作机制、千锤百炼的类型套路、时时更新的数据库。随着国际资本的入场,竞争力量的出现,一个全球网络文学市场正在形成,这必将有力推动世界文学从印刷文明时代向网络文学时代变迁。
本文系邵燕君在《文化纵横》杂志社举办的“迈向全球的当代中国文化产业”研讨会上的发言。感谢作者授权发布,供读者参考。
文化纵横新媒体 · 社会观察
2025年第43期 总第243期
全球网络文艺发展格局中的
中国网络文学和海外传播
对中国网络文学海外传播的研究,应该放在全球网络文艺发展整体格局中进行考察。中国网络文学的孕育和发展,深受全球网络文艺以及以往流行文艺的哺育和影响。网络文学在中国这样一个独特环境中历经发展之后,如今已经成为文学领域的内容高地。网络文学发展后也产生了自然的溢出,丰富着世界流行文艺的数据库,反哺全球文艺。中国网络文学的发展与全球网络文艺、流行文艺之间高度共通,并在这一与全球网络文艺竞争的过程中自然胜出。我认为,这正是它的一个显著特点。这个现象也引出了一些我们一直想要回答的问题:媒介革命是在全球范围内发生的,但为什么在最早发生的美国、欧洲没有引起如此大的反响,反而是在中国发生了?从全球网络文艺的格局来看,今天的中国文学又占据了怎样的独特定位?中国网络文学是通过什么渠道传播的?它为什么能够通过粉丝渠道的“不胫而走”,传播得如此广泛?其独特的魅力究竟在哪里?这些问题,可能正是我们在研究中需要深入探讨和回答的。
▍“起点”模式与中国网络文学的发展
目前,中国网络文学在海外的收入大约是国内收入的1/10左右,并且已经成为一个切实的经济增长点。2023年10月的数据显示,在海外苹果手机应用市场上畅销排行前十的手机阅读APP中,国内网文出海平台占了一半。尤其是,考虑到在如今的互联网媒介形式里,文学整体而言是一种不受宠的类型,不仅在中国,在全世界都是这样。现在大家普遍都已经不看书了,但中国文学反而有一个爆发性的增长。如今,中国网络文学的读者规模已经超过五亿,这些读者并不是从传统文学中“抢”过来的,而是重新激发出来的。今天文学阅读在我们这儿还有这么多的受众,这在全世界也是非常独特的现象。
这跟中国的媒介环境、制度环境、文化环境非常相关,其中有许多阴差阳错的复杂因素。例如,我讲一个最简单的:媒介革命在东亚发生后,中国和韩国的发展速度都非常快。今天,全球范围内形成规模化网络文学生态的只有两个国家,一个是中国,一个是韩国。但韩国的问题恰恰在于发展过快了——韩国初期阶段也发展出了网络文学,但漫画很快占了上风,导致未能形成独立的网络文学生产机制。而中国则在2003年建立起了原创的生产机制。同时,中国网络文学能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过去中国的畅销书市场并不发达,文学最大的市场份额反而集中到了网络文学领域,文学恰恰是在网络里野蛮生长。这些年我研究网络文学时发现,大多数作家并非中文系出身,而是来自其他专业领域——都是“法外之地”,这个法不是国家法规,而是文学的“法”,在传统文学的体制之外,文学评价标准之外。他们完全从读者、用户出发,原创出一套中国的文学生产机制。
这一体系可以归纳为“起点模式”,其核心是VIP付费体系和读者用户的推荐体系。这种机制完全基于Web2.0时代的原创生产模式,是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的关键所在。这种模式突破了纸质文学在物质上的限制,也打破了原有文学体制内的文学生态。这种突破充分发挥了互联网媒介的特性,为类型小说插上了媒介的翅膀。而其所寄身的“数码人工环境”,又是整体的世界网络的一部分,构建了一套基于“用户创作内容”(User-Generated-Content)模式的商业机制,形成了一个大规模的文学生态系统。相反,在中国网络文学的国际传播发生之前,其他国家虽然也有网络文学,但一般以“同人写作”的方式寄身在原有的纸质文学和电影、电视之外的边缘区域。而中国则是建立了一套独特的生产机制,这是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的核心动力机制。可以说,没有这套机制就没有中国的网络文学。2015年,“起点模式”的首创者、也是中国网络文学相当重要的生产基地起点中文网所属的盛大文学和腾讯文学合并为阅文集团。起点开创的这一模式,在更大范围内推动了网络文学的产业化进程,促进了网络文学在生产上的繁荣。
▍全球文艺中的中国网络文学
在“起点模式”的推动下,发展了大约10年之后,2014年时中国的网络文学开始向海外传播,资本也开始在这个时候进入,网络文学也开始了主流化的进程。2014年之前,中国网络文学主要的海外受众是东南亚的读者,但是多是通过纸质书传播,是比较传统的模式。2014年,美国的华裔粉丝RWX(金庸小说人物“任我行”拼音字首,中文名赖静平)建立了“Wuxiaworld”网站,开启了中国网络文学向英语世界传播的新路径。这一传播突破了原有的中国“泛文化圈”的辐射范围,进入了更广泛的英语世界。传播形式和渠道也发生了变化,从原来的图书出版渠道转向了通过互联网的连载式传播;同时突破了原来的官方推广模式,变成了粉丝自发翻译。这里的“官方”不仅指国家官方,还包括商业网站的官方推广。
早期,中国网络文学的海外传播主要依赖粉丝自发翻译。这个现象是我们研究团队最早发现的。当时,有学生告诉我,国外有一群人像中国的“美剧字幕组”一样,自发翻译中国网络小说,我都惊呆了。因为当时大家都觉得中国网络小说特别“水”,怎么会有人自发翻译?后来,这种现象越来越成势、壮大。
这种传播并非凭空而来,而是依托于一个早已有之的亚洲文艺爱好者的传播通道。这个通道最早源于日本文化,尤其是日本动漫和轻小说,后来是韩剧。在西方有这样一个讨论亚洲文艺的网络空间。在这个空间里,美国的年轻人不仅玩游戏,还看日本轻小说,成为二次元文化的爱好者。中国的网络文学也在这个空间里引起了广泛关注,吸引了大量原本关注日本动漫、轻小说的核心读者。所以,中国的网络文学实际是从之前日本、韩国的文化产品中争取来了大量读者,推动了中国网络文学在海外的进一步发展。
中国网络文学在英语世界迅速蔓延之后的几个月,不少人跟随RWX的步子,纷纷建立粉丝翻译网站。一个典型的例子是GGP(中文名孔雪松)建立的“Gravity Tales”,这个网站的创始人孔雪松是一个18岁的少年。我曾经去过他在华盛顿的家,后来他很快把网站卖给了“起点中文网”,用赚来的钱给母亲买了一套房子。当时从事这一领域的人大多都实实在在赚到了钱。比如,第三大粉丝翻译网站Volare Novels的创始人是一位台湾女性,也是辞掉了华尔街的工作,全职投入到网络文学相关的事业中。通过英语传播后,中国网络文学开始向其他语言扩展,比如法语和德语。在法国,原本存在一些由传统出版社延伸出来的本土网络文学平台,但中国网络文学的翻译作品进入后,对这些平台的原有生态形成了冲击。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俄语市场。这就引发了一个问题:中国网络文学为何能够如此戏剧化地“破圈”?
首先,我们必须看到,中国网络文学与日本轻小说一样,与欧美的电子游戏和日本的ACG文化有着强关联。《魔兽世界》玩家常说,“玩魔兽的人比别人多一个世界”——他们本来是一家人,除了文字不同,其他背后的东西都相通。一听说有好玩的东西,大家就闻风而动,这是我们应该注意到的前提。其次,中国的网络文学,相比“轻小说”,相比传统文学雅俗谱系下的通俗文学来说,确实在叙事和情感体验上更“爽”,特别让人上瘾。这种“爽”很特殊,从国外许多网站的用户评论都能看出,这种爽与当时中国社会高歌猛进的氛围密切相关。中国网文充满了“屌丝逆袭”的情节,充满力量感;而当时的日本轻小说却是“守护美好的日常”,显得有些低迷。正因如此,中国网文更能抓住少年的心,给他们一种强烈的“劲头”。
中国网络文学的成功在于它对西方读者具有新鲜感,满足了他们对新内容的需求,同时也带来了快感,我们的文化也通过这种快感得以传播。同时,中国的网络文学也在一个高度竞争的环境之中,活生生地战胜了西方市场中成熟的纸质畅销书体系、战胜了日本的轻小说,还在从电子游戏这类文化产品中“抢”走了部分注意力。这其实启发我们:今天我们说讲好中国故事,首先必须得“讲好故事”。外国读者是为了看“好故事”,顺便看见中国,这是底层逻辑。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问题就是“网络性”。
在翻译过程中,起点最初也遇到了不少挑战,比如水土不服和翻译瓶颈。后来,起点在海外建立起原先在国内的这套生产模式——直接培养当地本土作者。现在,起点中文网并不仅仅输出内容,同时也输出“起点模式”、输出套路,形成了一整个体系。在这个过程中,“套路”特别重要,通过在国外生产,将“套路”和“爽点”都本土化了。“套路”其实是硬通货,在国际上是“软实力”。我们中国网络文学积累了大量流行的叙事套路,这些套路已经成为我们数据库中的核心资产,也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我们应该尊重这些套路的积累。
对全球文艺来说,中国网络文学还促成了“文字媒介”与文学产业在全球文艺中的复兴,让文字找到了更符合网络时代的表达方式与技巧。自从各种新兴媒介兴起后,文字的吸引力逐渐衰退,文学在全球范围内也面临着受众流失的挑战。然而,中国网络文学却在这样的背景下逆势而上,凭借其独特的叙事方式、情感体验以及“爽点”设计重新激发了读者对文字的兴趣。网络文学实际上是从其他媒介与作品形式中抢来了时间,为未来的文学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AI技术与网文出海的未来
在之前网文出海的历程中,翻译一直是重要瓶颈,因为母语是英语,懂中文,又对网络文学感兴趣的人是在是太少了。早期,机翻在中国网文出海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比较重要的实践,例如Light Novel Machine Translations(LNMT,轻小说机翻网),这一网站的创始人是一位软件工程师,也是中国网络文学的忠实读者。LNMTL从2015年10月开始发布内容,虽然机翻在规模、速度与成本上远胜人力,LNMTL也引入了词汇表(Glossary),通过将一些常见于中国网文的专有词汇的译名固定下来的方式提升机翻质量,但纯机器翻译的准度仍不够理想,容易出错,批量翻译的质量也不稳定。但即便在这样的情况下,据艾瑞咨询《2017年中国网络文学出海白皮书》数据显示,LNMTL位列阅读平台第五,当时仅次于三大海外粉丝翻译网站与Webnovel(阅文集团的国际版)。
此后,AI技术开始进入网络文学的海外翻译。推文科技是一家专注网文AI智能翻译系统的企业,研发了首个网文AI智能翻译系统,这一系统能够全自动监测、抓取、翻译和发布获得版权的中文小说;2019年,推文科技宣布启动中国网文联合出海计划,迄今已有90多家文学网站加入,超过6000部网文翻译作品一键出海。在这个过程中,推文科技主要负责翻译与海外分发(技术+渠道)。这大大降低了国内大小平台的出海难度,增加了出海规模。2020年,国内出海平台的数量在全球多语种市场呈现出了倍数增长的态势。
随着大语言模型技术的成熟,机器翻译的质量会快速提升;与此同时,人工智能在内容生成上也大有可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2024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研究报告》显示,2024年,起点国际新增AI翻译作品超3200部,占中文翻译作品总量近一半。中国网文翻译成西班牙语的作品数量同比增长227%,德、法、葡语的翻译出海市场均实现了从零到上百部的突破。借助多语种内容优势,中国网络文学在海外市场的用户规模迎来高速增长,其中日本增长率高达180%,成为用户增速最快的新兴市场,希腊、西班牙、巴西、法国、德国等国家均位列海外增速top10。
在翻译平台之外,还一些从事流量分发的平台入局。这些平台如果爱好者网站是“人找书”,流量平台则是“书找人”。通常用非常“狗血”的剧情拍成短视频,吸引到用户后,再通过大数据算法的精准投送,细致的渠道运作,把用户留存下来,迅速赢得了大量海外用户。随着AI翻译技术的进步、资本的引入,以及圈外投资的涌入,网络文学越来越“破圈”。
在今天,中国的网络文学仍然处于一个高度竞争环境里。最突出的竞争对手之一是韩国,尤其是在其网剧和多媒体发展的推动下,韩国文化产业展现出了强大的竞争力。
如果我们回到最初的问题——为什么中国网络文学能够在全球文化格局中占据一席之地?它依靠的究竟是什么?我们会看到,中国网络文学的独特性质在于,它是一种基于UCG模式的高度产业化的文学生产。它不是简单的“网络+文学”,而是把互联网的媒介基因转化为平台运行机制,原创出一套与网络媒介最匹配的生产机制。以网络文学生产机制为核心动力,文学——这一古老甚至被认为已经“过气”的文艺形式,插上了新媒介的翅膀,从而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长足发展。“爽文学观”在某种意义上,也使“爱欲生产力”获得了充分的解放,形成了超常的吸引力。
换个角度说,如果没有中国网络文学“独成奇观”式的发展,文学在网络时代未必能呈现出如此丰饶的面貌,这是中国网络文学对文学,也是网络文艺的独特贡献。中国网络文学的海外传播,是作为“内容高地”的自然溢出,而其通过粉丝渠道的“不胫而走”,正说明它本身是全球网络文艺发展的一部分。中国网络文学的诞生,深受世界网络文艺的哺育。如今它反哺给世界的,不仅是焕发着中华文明魅力的“中国故事”,更是成熟的运作机制、千锤百炼的类型套路、时时更新的数据库。随着国际资本的入场,竞争力量的出现,一个全球网络文学市场正在形成,这必将有力推动世界文学从印刷文明时代向网络文学时代变迁。



《文化纵横》杂志官方账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