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中国的“长期主义”
【侠客岛按】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世界瞩目。此次全会擘划“十五五”,有许多重大战略判断、新概念新提法。如何看待?我们与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公共政策学院院长、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院长郑永年教授进行了对谈。
1、侠客岛:昨天全会公报中有一个概括:“‘十五五’时期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我国发展处于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如何理解?
郑永年:先从国际上观察,外部不确定性很强。这些年国际上近乎“乱世”,地缘政治风险升高,区域冲突不断,西方主要经济体也面临强烈的内部不确定性,如美国国内撕裂、欧洲右翼崛起,等等。国际秩序剧烈变动,需要重建、重塑。由谁重建重塑?这里面就有机遇。
经济呢?一方面中国受到某些国家贸易保护主义、经济民族主义的影响,但中国内在优势很明确。比如我们是全球工业体系最齐全的国家,低端、中端技术和制造业全覆盖,高科技也在迅速追赶突破,有些领域已经领先;虽然这些年外部风险升高,中国企业仍在加速出海、布局世界。
因此,尽管外部风险不断,有不可预料因素,但中国本身是具有较高确定性的。从布局看,中国内部追求高质量发展、外部追求高水平开放,无论国际形势怎么变,我们的发展思路和路径是明确清楚的。
经过“十四五”,我个人对“十五五”更加乐观。“十四五”时期碰上许多“黑天鹅”事件:先是美国搞贸易保护主义,之后拜登政府在意识形态、地缘政治、“卡脖子”脱钩三条战线上围堵中国;赶上世纪疫情,又出现乌克兰危机、巴以冲突等区域热点。以前形势比较稳定,很多人觉得国际市场很好很平稳,什么都可以采购,一被“卡脖子”,马上看到短板。
因此,“十四五”的意义不仅在于中国克服了危机,更在于迅速补上短板,现在的许多重大突破成果都在这一时期加速推进,真正起到了承上启下、行稳致远的作用,使中国具备了更系统、整体的韧性。
2、侠客岛:许多外媒高度关注这次全会。在他们看来,相对于一些主要经济体动辄“翻烧饼”的多变风格,中国从“一五”到“十五五”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长期主义”的代表。如何看待这种评价?
郑永年:“长期主义”一直是中国特色。其他国家不是不追求长期主义,有的也想学,但不太成功。其实,从“一五”到“十五五”,中间也有变化。之前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五年计划”,后来因为加入了市场,需要考虑市场的不确定性,就改成“规划”。“规划”能实现,靠的就是“有效市场+有为政府”。
中国为什么能五年上一个台阶?对国际局势、国内形势的判断很重要。国际方面虽然面临大变局,但是和平与发展依然是大多数国家和人民的愿望;国内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抓住主要矛盾,就有解决方向和思路。
按照新自由主义理论,经济发展跟政府越没关系越好。但中国一直把发展经济、满足需求作为政府的内在责任。如果像西方国家那样搞资本主导,以资本利益为导向,政府很难有作为。只有极少数有能力的政府能够实现规划。这体现出中国的制度优势。
过去,许多人把美国看作全球的稳定力量,但现在美国实质上已经不愿承担“稳定者”的角色,欧洲自身也陷入乱局,中国就是最大的稳定力量。一些以前高度依赖美国的国家早就在“向东看”。
3、侠客岛:公报中在论及中国经济基本面时提到“四大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完整产业体系优势、丰富人才资源优势。怎么理解这种概括?
郑永年:以前很多时候是去找突破口、确定自己的比较优势。十八大之后,更多用系统、综合、协调的方式去看问题,“四大优势”就是对自身的系统性梳理,也是中国信心的来源。
中国现在的强大和韧性是系统性的。比如,美国的高科技很先进,金融很强,但缺少中低端制造业和技术,中国是从高到低都有。我们讲过拼韧性,韧性则来自系统性的整体实力。
五年上一个台阶的关键因素是“有效市场+有为政府”,这次公报有一句表述我觉得很有新意:“确保社会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这非常重要:有为政府,有效市场,也一定需要一个活力社会。我理解,有为政府就是要让市场更有效、让社会更有活力。
比如我们说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那些搞地方保护主义的就不是“有为”,而是“乱为”;市场恶性竞争,“割韭菜”、内卷,或者损害环境和劳动者利益,政府就要纠正。如果只讲市场,政府不作为,就会演变成新自由主义主导下的西方乱象;如果只有政府“有为”,其他领域缺乏活力,就会失衡。
代表未来的互联网、AI、生物医药等领域的竞争,高度集中在中美两国,在两国内部又高度集中在某些区域:美国是硅谷-得克萨斯的狭长地带和东北部湾区;中国则是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等,都是公报中提到的“重点区域增长极”。这些区域的生产要素配置要看有效市场,但供应链、应用链、基础科研、金融服务等,都需要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积极配合。
4、侠客岛:这次公报提出的发展方向,排位最靠前的三项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强大国内市场。为什么有这样的考量?
郑永年:公报提到“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我们之前谈过,实体经济+制造强国是中国的成功经验,未来也必须坚持。我们要吸取英美的教训,他们曾经制造业很强,但是里根-撒切尔革命之后犯了战略性错误,放弃了制造业而转向金融,从而失去了中低端的制造业和产业链,最终导致国内经济失衡。中国下一阶段的着力点就是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新质生产力,也用新质生产力带动传统行业升级。这是非常明确的方向。
无论是产业还是科技,背后最关键因素都是人。这些年提倡的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核心因素也是人。国家之间、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也是人才竞争。中国曾经缺资本、缺技术,现在我们不缺,就要投资人才、鼓励人才、保护人才,把人才的作用最大限度发挥出来。只有“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才可能让新质生产力继续“大爆发”,出现更多的“杭州六小龙”。
公报把“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也摆在很靠前的位置,提到制度型开放、自主开放。一方面,这是为了中国可持续发展,因为开放状态下,生产要素才能自由流动;另一方面,开放也是中国向世界提供的最重要的国际公共产品。我们早就是货物贸易第一大国,现在又向最不发达经济体、向非洲50多个建交国实施零关税。现在第一大经济体在搞封闭主义,中国更要在开放方面坚持下去。
5、侠客岛:有人问,宏观擘划究竟如何与普通人发生关系?或者说,“十五五”时期应当如何让普通人更有获得感?
郑永年:社会发展的目的是人民,其他都是保障和手段。如果没有获得感,就是偏离了“人民至上”的原则。西方内部出现社会问题就是这个原因,比如美国中产阶级的萎缩。经济发展、科技突破,最终目标还是要落到民生上。用学术话语表达,就是要搞“软基建”,包括医疗、教育、住房、公共服务等,对底层来说是兜底,这也是中等收入群体积极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基础。
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比如浙江、江苏在这方面走得比较靠前,实际上就是下大力气“保底”“扩中”,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准。绝对公平不可能,但是要保证基本公平,西方民粹崛起就是因为保证不了基本公平。抓“软基建”、抓民生工程,就是有为政府保障基本社会公平的路径。
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就是这个道理,这也是中国的定力所在。
很多国家没有定力。G7国家以前觉得自己有定力,是因为美国稳定,他们依附;美国一不稳定,他们立马不稳定。中国的定力就是不被别人牵着走。老百姓向往什么,我们就朝什么方向干。这就是我们的目标,也是正确的目标。
定力是一个国家的基座,是房子的结构,结构稳定再去动员,才可能达到目标、实现进步。“我自岿然不动”是很不容易的。只要中国朝着既定的战略走下去,不犯颠覆性错误,我们完全有能力化解内外部的困难挑战,有能力主导自己的命运。五年一个台阶,积累起来是非常大的进步。



侠客岛官方账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