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王”的储能突围与对手们的围猎
文 | 金宁
市场对“宁王”的围猎正在全方位展开。
而在刚刚披露的三季报上,宁德时代(300750.SZ)继续展现出领导者的底气,除了动力电池继续全球市占第一,被称为“第二增长曲线”的储能业务同样表现出色。
财报显示,宁德时代第三季度营收达1041.9亿元,同比增长12.9%;净利润为185亿元,同比增长41%。

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宁王”的利润增速显著高于营收增速,说明公司的盈利能力在持续优化。
在这份千亿级营收的背后,储能业务作为战略板块开始持续放量,但同样,竞争也在升纬——无论是来势汹汹的友商,还是阴晴不定的外部局势,这一次曾毓群需要考虑更多。
1、从战略布局到增长支柱的储能业务
在曾毓群的办公室里,早年悬挂着“赌性更坚强”,但后来被替换为更沉稳的“溥博渊泉”——两种表述背后,是宁德时代的战略定力
2011年宁德时代成立之初,当时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不足1%,全行业几乎集体扎堆动力电池。
曾毓群却做出了一个当时被多数人视为“资源错配”的决策:确立“动力电池+储能电池”双轮战略,并在成立当年便拿下国内首个大型风光储项目——张北国家风光储输示范工程。

质疑声在2017年达到顶峰。
那一年,宁德时代登顶全球动力电池市占率第一,不过其财报显示,储能业务营收占比仅为3.86%,远不及动力电池73.55%的权重。
在一次股东大会上,有投资者直接质疑:“为何不将所有资源投向更具盈利性的动力电池业务?”
但管理层的判断是,随着“双碳”目标的推进,储能市场将会“起飞”,并认为“储能市场将来至少是和动力电池市场相当的”。
如今回头看,这一决策精准踩中了产业演进的节奏。
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突破30%,市场从“增量竞争”转入“存量博弈”。与此同时,全球储能市场在能源转型的推动下迎来爆发——2025年上半年全球储能电池出货量超240GWh,同比增幅超100%;中国明确2027年新型储能装机目标为180GW,直接带动超2000亿元投资规模。

数据不会说谎。
宁德时代储能业务营收占比从2020年的3.86%飙升至2024年的27.6%,2024年储能业务毛利率达26.84%,首次超越动力电池23.9%的水平;2025年上半年,其全球储能电池市占率升至36.5%,连续四年稳居第一。
很明显,宁德时代的业务结构正悄然生变。
2、储能战场已进入多维竞争
但储能赛道的竞争,远比动力电池更为复杂。
如果你对这个市场稍微了解一下,就会发现这里没有通吃一切的王者,只有各怀绝技的专才。
海辰储能作为未上市的“纯储能专注者”,2024年以12%的全球市占率,成为宁德时代最直接的竞争者,其策略核心在于对单一赛道的绝对聚焦。

不同于宁德时代需兼顾动力与储能双线运营,海辰将所有资源集中于储能领域,研发投入完全倾斜于大容量电芯与液冷系统的迭代。
2025年其量产的587Ah储能专用电芯,符合GB 38031-2025标准,在25℃、1C充放电条件下循环寿命超10000次,性能与宁德时代同类产品持平,成本却低3%-5%。
更值得注意的是,海辰已率先通过钠离子电池国网认证,计划2026年量产,直击储能最核心的“低成本”需求。
比起海辰的专注,比亚迪的打法更擅长“成本碾压”。
作为宁德时代在动力电池领域的老对手,王传福把垂直整合的本事原封不动搬到了储能赛道。自家的刀片电池复用至储能领域后,比亚迪的电芯成本比行业平均低15%。
在北美户储市场,比亚迪的产品比宁德时代便宜20%,份额超40%;沙特NEOM新城1.2GWh的储能项目,比亚迪靠“电芯+系统+运维”的打包报价,硬生生从宁德时代手里抢了过来。
另一个同样是老对手的亿纬锂能则选择以“技术差异化”突围。
尽管这家来自惠州的企业,在全球储能市占率仅为8%,但手中的钠离子电池技术成为关键筹码——其钠电储能系统在-40℃低温环境下容量保持率达85%,远超行业平均的60%,这一性能已吸引特斯拉、Enphase等国际客户下单。

最特别的搅局者当属阳光电源。
这家不生产电芯的企业,凭借“逆变器+系统集成”的优势,成为产业链上不可忽视的力量。
作为全球最大的储能逆变器企业,阳光电源2025年上半年储能系统收入超170亿元,同比涨了120%还多,毛利率接近40%,比宁德时代的储能业务高了十多个百分点。
作为系统集成商,阳光电源可灵活选择电芯供应商——今天用宁德时代的高端产品,明天换上海辰的性价比方案,牢牢掌握着定价主动权。
3、一张中国高端制造的镜像
宁德时代的储能故事,是中国高端制造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在福建宁德,围绕宁德时代的产业链早已成了气候。从锂矿开采的天华超净,到做正极材料的容百科技,再到隔膜龙头恩捷股份,80多家企业扎堆在这里,形成了“原材料-电池-回收”的闭环。
这种集群效应把供应链成本至少压低15%,还养出了一批全球冠军——恩捷股份的隔膜全球市占率38%,天赐材料的电解液占32%,都是跟着宁德时代一起成长起来的。
曾毓群在港股上市时说“不是自己做大,是带产业链一起强”,现在整个宁德片区的新能源产业产值已经突破万亿,成了中国制造业集群的标杆。
宁王的技术突破同样是竞争的底牌。
宁德时代2025年上半年研发支出首次突破100亿元,占总营收超5%,曾毓群之前提过“研发投入规模长期比同行总和还多”。
今年宁德时代推出的587Ah大容量储能电芯、9MWh超大容量储能系统,能量密度和安全性能都是全球领先;9月发布的“钠新”电池,成了全球首款通过新国标认证的钠电动力电池,成本比锂电低30%,2026年量产先用到储能上——这一下就缓解了国内锂资源自给率不足20%的痛点,也让中国在钠电技术上抢占了先机。

但另一方面,地缘风险也越来越近。欧盟的IDAA法案草案要求非欧盟企业要么转让技术,要么和本地企业合资,而且本地持股至少35%;美国也在推“电池供应链去中国化”。
虽然宁德时代的德国工厂已经投产,匈牙利工厂预计2026年初落地,但技术转让这道坎,不是建厂就能绕过去的,搞不好会削弱核心竞争力。
和中国别的行业一样,内卷也充斥着储能赛道。
今年曾毓群就直言不讳指出,近三年间中国的储能系统价格下降了约八成,近期某个集采项目的中标价格甚至低过了0.4元/Wh,严重偏离成本。
虽然宁德时代靠技术还能保持26.84%的毛利率,但面对海辰、亿纬的价格压力,盈利空间还是在被挤压。
“国内30万家储能相关企业里,大部分会被淘汰”,这话既是对行业的判断,也是曾毓群对自己的提醒。
如今宁德时代手里握着超3600亿元现金储备,2026年动力与储能电池总规划产能要提升到1TWh,看起来底气很足。但低价竞争、海外政策壁垒、液流电池等替代技术这三座大山,还得慢慢翻。
可以肯定的是,当前的竞争已超越简单的规模较量,大家面临的是技术路线、全球化运营和产业链协同的全方位比拼。
从国家层面来说,这场储能竞赛的意义,超越了个别企业的成败得失。它考验的是中国制造业能否在全球能源变革中,将规模优势转化为持续的技术话语权。
在能源转型的大潮中,储能战场才刚刚拉开序幕。宁德时代的三季度财报,只是这场长跑中的一个路标。
而真正的终点,还远未到来。



财经无忌官方账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