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效率工具”到“共事伙伴”:腾讯ima的进化之路
“我们创造 ima,并非只为解决单个效率的难题,而是希望在这场信息洪流中,为大家搭起一座安心的堤坝,真正成为你的‘信息管理助手’,让你的信息不只是‘存起来’,还能‘抓得住’‘用得好’。”
10月23日,腾讯AI原生应用ima产品负责人Jayden在ima open day上重申了ima的初心。
一年前,这款由腾讯推出的AI智能工作台刚问世时,还只是一个集搜、读、写于一体的辅助工具。如今,它已深入科技、金融、教育、医疗等20多个行业,知识库文件总量突破2亿,成为各行各业的“第二大脑”。
一位重症医学主任医师在现场分享了他的使用场景:
而于24日启动内测的ima2.0版本,包括了以agent能力为基础的“任务模式”,以及知识库“AI要点”等功能,将成为能理解目标、执行任务、产出结果的“共事伙伴”。
从“效率工具”到“共事伙伴”:42次迭代背后的产品哲学
2024年10月23日,腾讯推出AI智能工作台ima.copilot。与市场上众多AI+产品不同,它从诞生之初就瞄准了一个核心痛点:信息过载与知识碎片化。
此前,市场上的AI工具多停留在单点能力:ChatGPT擅长对话却缺乏私有知识,Notion能管理文档但智能不足,而浏览器仍在延续“搜索-复制-整理”的传统流程。有鉴于此,ima团队想做的,是一款让“信息获取-知识沉淀-内容创作”无缝衔接的智能工作台。
一年间,ima团队以平均每8天一次的速度迭代42个版本,其进化轨迹清晰勾勒出AI原生应用的成长轨迹。从2024年10月上线时的“效率工具”到如今2.0版本的“共事伙伴”,ima从被动工具跃升为主动协作伙伴。
这种极致的效率和高效的进化本身,就是这款“效率工具”的一个侧写,而这种进化背后,是ima对“知识生产力”的重新定义。传统工具将知识视为静态存储的“文档”,ima则让知识变成可动态调用的“活数据”。当用户上传一份医学影像报告,系统不仅会解析文字,还会将关键数据与历史病例、最新研究论文建立关联,形成三维知识图谱。正如产品负责人Jayden所说:“我们要让知识不只是‘存起来’,更能‘抓得住’‘用得好’”。
技术内核:当RAG遇见Agent,AI如何学会"自主工作"?
拆解ima的技术架构,三层链路设计揭示了其9个月月活增长突破80倍的秘密。
ima底层是由用户自主添加所形成的知识库内容:ima支持包括主流文档、图片、音频、公众号、个人笔记等内容形式,上传的内容经过解析后进行切片存储,成为可供大模型理解并随时使用的优质信息源。中间层为基于知识库的RAG链路,保障知识库内容能够在各类场景下被模型准确获取,并基于此实现内容的生成。上层为大模型应用层,由大模型支持的多模态输入、输出,以及AI创作、脑图编辑等工作台能力。这种架构让ima既能像图书馆一样有序管理知识,又能像助理一样主动完成任务,解决了两个根本问题:信息留存与精准调用。
双模型协同是ima另一大技术亮点。腾讯混元大模型负责快速响应和多模态生成,适合“生成思维导图”“翻译文档”等轻任务;DeepSeek则专精深度推理,处理“分析财报数据”“撰写研究综述”等复杂场景。王杰文律师将778份判例上传至 ima,提炼裁判倾向,将原本一周的研判工作缩短至半天;中欧AI与管理创新研究中心秘书长钱文颖则将 ima 作为个人与团队的“第二大脑”,系统化整合研究成果,构建学者思考与传播的新基础设施。这种模型策略,恰好匹配了知识工作者“效率与深度”的双重需求。
2.0版本最受关注的agent能力,本质是AI对人类工作流的模拟与优化。其“任务模式”支持生成报告、播客两种内容形态,用户可在首页或知识库内用自然语言提问发起任务,还可以给任务加上知识库、文档、图片、音频、网页、笔记等附件,相当于大模型在执行任务时有了“参考课本” ;在生成音频形态的播客时,则支持选择对谈人数、音色等,满足学习或工作场景下的深度信息处理和创作需求。
比如,用户输入“写一份银发经济市场报告”,拥有agent能力的“任务模式”,将深度学习和理解自然语言里“藏”的任务,拆解规划成一个个工作节点,进而调用精读内容、全网搜索、知识库查询、内容创作等工具完成用户输入的指令,深度利用全网信息的“全”和知识库资料的“精”,将搜、读、写的工作流一体化,并在执行过程中自我监测与修正,最终产出可直接使用的结果。
在生成音频形态的播客时,ima会调用内置工具链执行:先调用“内容蒸馏”模块提取文档核心论点,再用“语音重塑”技术合成带情感韵律的音频,最后通过“智能交互”模块插入引导话术。这种自主规划能力,让它突破了传统工具“用户说一步,工具做一步”的局限,实现了从“执行指令”到“完成任务”的跨越。
重构知识工作流:从“信息搬运”到“价值创造”
在ima出现之前,知识工作者的日常往往充满隐性浪费。传统流程中,“搜-读-写”是割裂的:用搜索引擎找资料,靠笔记软件整理,再用文档工具创作。ima打破了这种分阶段的流水线式操作,进化为实时交互式创作。
钱文颖自称“铁粉”,是ima的深度用户,她分享道:“从信息到知识再到洞见和智慧的链路上,过去,我们把70%的时间花在信息收集和整理上,而不是在思考内化为知识、最终输出自己的洞见这一更有价值的事情上”。而现在,ima打通了信息收集-整理-内化创作的人机协同闭环,真正意义上成了我们的“第二大脑”。
更深刻的变化在于知识生态的进化。“同事们创建的知识库能不能彼此分享?”“班级文件能否汇总成知识库?”ima团队主打一个“听劝”,共享知识库和知识库广场的相继上线,标志着从私域工具到知识生态的进化。珠海金湾则打造“智慧金商政策通”,实现政策实时同步、白话解读与精准匹配,成为企业身边24小时在线的智能顾问;广发证券打造“投资百宝箱”,实现专业知识的普惠化。即使一个普通的学生,也可以把自己的笔记分享到ima,给这些私域内容一个“开源”的契机。
可以预料,越来越多人在ima“开源”了内容,形成一个知识宇宙,我们都可以可以去探索不同私域里的内容,内容的价值将被更大程度地挖掘。当知识能低成本流动与协作,创意一定会呈指数级爆发。
结语
一年来,ima知识库文件总量达到2亿,相较今年1月,9月月活增长突破80倍背后,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款产品从萌芽到生长,更是一个信号:AI原生应用正在重塑知识创造。从算盘到计算机,从搜索引擎到智能工作台,每一次工具革命都解放了生产力。而这一次,被解放的将是人类的基础信息处理能力:当AI承担信息处理的苦活,我们可以有更多时间思考、创造、探索未知。这或许就是ima给行业的启示:最好的AI,是让用户忘记AI的存在,专注于真正重要的创造。
而从科技史的角度来看,ima的进化折射出信息工具的三次革命。第一次是搜索引擎如Google、百度,解决了“信息获取”的效率问题;第二次是云笔记如Evernote,实现了“知识存储”的数字化;第三次则是AI原生应用如ima,信息从静态、封闭走向动态、开放、流动,释放了“知识生产”的潜能,重构了“信息-知识-智慧”的转化链条。
这种转化让知识普惠成为可能。过去,一位基层医生难以接触顶尖专家的经验;现在,通过ima共享知识库,协和医院的肺结节诊断模型可以赋能郊县医院,偏远地区的教师借助教育知识库,也可以让学生接触到一线城市的优质课程……而这,正是科技向善的最佳注脚。
“让有用、可靠的信息在AI时代流动起来”,腾讯信息服务线负责人何毅进的愿景正在成为现实。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当ima迈入第二年,这场知识流动的革命才刚刚写下新的一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