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政不能靠对外胜利

500

国内经济陷入困顿,社会不满暗流涌动,执政者往往会不自觉地望向国外。

 

不是偶然政治冲动,而是找了一下历史经验,发现经济搞不好,把外部成果搞成凝聚国内共识的筹码最划算。这个问题最早是西方历史学家发现的,甚至搞了个说法叫聚旗效应,奥巴马发现经济扭转不过来了,就要去打本拉登,就是学了历史。

 

历史指出,不管是外部行动,反恐打击,跨境执法,甚至是强硬的外交姿态,都能立马转移公众视线。

 

媒体的头条报道的是国家荣誉与安全成就,那关于经济下行的焦虑讨论便会暂时退居次席。从拿破仑三世搞的法兰西帝国开始就是这样,注意力的转移能创造出政治喘息空间,给拿破仑三世提供内政外交的回旋余地,让他纵横捭阖。

 

奥巴马以史为鉴,发现经济复苏乏力,就豪赌一把本拉登真的在美国情报部门发现的巴基斯坦的民居里面,赌可以靠击毙本拉登的军事成就,来把自己塑造成战时领袖,成功就成功,不成功就打击利比亚。

 

韩国政府的李在明也是一个思路,韩国经济全面被我国挤兑,不管是造船还是化工,不管是电子还是汽车,都是一个生态位,他又不想反华,没有办法就只好通过跨境打击电诈,在上任的时候来赢得民众认可。

 

因为这就是好用,外部胜利就是能够有效激发民族自豪感,促使不同立场的民众暂时搁置争议。

 

但是暂时就是暂时,依托外部成就的民意凝聚,搞的是强心针,是肾上腺素,是尼古丁,不是锻炼身体。

 

就算是保证了行动的正当性,也取得了成功,也只是能稍微续一会。一旦遭遇失败,搞成了冒险主义,只能加速政治信誉的崩塌。

 

更重要的是,肾上腺素不能一直打,打了不会成为金刚不坏之身,尼古丁不能一直抽,抽了也不是就彻底不困,这种民意支持不能一直上,一直上就穷兵黩武。欢呼一结束,过不了多久,群众的目光始终要回归到自身的就业收入和生活成本上来。一旦实质性的经济困境未能改善,短暂凝聚的共识一定会以更猛烈的态势反弹。

 

历史确实告诉我们,对外胜利可以获取支持,特朗普就在不断搞这个,但是历史同样告诉我们,稳固的执政基础一定要建立在切实的经济成就上,建立在大幅度的经济发展上,建立在普惠的民生改善上。

 

外部成果可以作为有效的叙事工具,为内部改革争取宝贵时间,但是也只能争取时间,它无法替代经济发展的根本作用。一个成熟的执政团队,应当善用而非依赖尼古丁,依赖强心针,依赖肾上腺素。捷报能赢得一时空间,但厨房餐桌菜篮子才是民心所向,等到这些问题过去,李在明怎么办?特朗普怎么办?

 

只有天知道,天或许也不知道。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