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R、XR的下一步该怎么走?砂之盒沉浸展揭开核心密码(深度观察)
VR、XR行业
如何从“可能”走向“现实”?
文 | 羊羊
编辑 | 羊羊、小小树
前不久,2025砂之盒沉浸展在北京举办。时隔三年,再次踏入砂之盒沉浸展(SIF)的场地,整个行业的气氛已然不同。
2021年,我们还在谈论元宇宙的狂热与喧嚣。而今天,当“可能世界”这个主题映入眼帘时,我们感受到的是一种沉淀后的务实。
△ 2025砂之盒沉浸展活动现场
它更像一场穿越周期的行业复盘会,创作者、技术方、平台方与投资人齐聚一堂,坦诚地探讨一个核心问题:VR、XR的下一步,该怎么走?
沙核科技创始人楼彦昕在开幕时的发言,为这场大会定下了基调。
△ 沙核科技创始人&CEO,砂之盒沉浸展发起人楼彦昕
距离上次砂之盒影展已经过去了3年之久,我们能够非常清晰地看到在技术方面这个行业有非常长足的进步,但在内容创作层面,我们仿佛并没有看到一个非常清晰的发展脉络。
回想我在2021年第三届砂之盒影展活动上,我说非常希望在2025年能够看到和见证内容的繁荣,但4年过去了,很明显这个繁荣还并没有完全到来。
这种“不回避问题”的态度,贯穿了整场大会。
过去,行业热衷于描绘宏大蓝图,讨论“VR、XR能成为什么”;而在今年的砂之盒沉浸展上,从硬件厂商到内容开发者,几乎所有人的焦点都转向了更具体、更具挑战性的问题:“我们如何用现有的技术,创造出能让用户买单的价值?”
从佳能、PICO、咪咕等巨头的生态布局,到九转棱镜、重庆灵境视界等一线团队对实拍与虚拟制片边界的探索;从《道诡异仙VR》对IP“转译”的尝试,到三大获奖作品对体验、创新与商业价值的诠释。
△ 沙核科技与阅文集团联合出品的《道诡异仙VR》先行版
通过一系列高质量的作品展映、深入的圆桌讨论,砂之盒让我们看到了行业最新的创作成果,也在“未来会发生什么”、“当下应做些什么”等方面贡献了许多有启发性的观点。
比如,未来叙事的内容创作正从技术炫耀回归叙事本质;比如AI不再是颠覆者的角色,而被视为降低成本、革新流程的“新基建”;比如商业化探索正从单一依赖硬件销售,转向线上跨平台分发与线下LBE体验相结合的“组合拳”模式……
VR、XR的下一个十年或将是一场关于路径选择、生态构建和价值实现的具体行动。而我们,正站在一个从“可能”走向“现实”的关键路口。
01 内容的回归:当技术不再是唯一的炫技资本
如果说硬件是骨架,内容就是让这副骨架站起来、活起来的灵魂。
本届砂之盒展映的38部作品,形态各异,但共同指向一个趋势:创作者们正努力摆脱单纯的技术炫技,回归到叙事本身,探索未来叙事的语法与逻辑。
在众多展映作品中,要说人气最高的,当属由沙核科技与阅文集团联手出品的《道诡异仙VR》先行版。现场排队体验的队伍,几乎从未断过。
△ 《道诡异仙VR》十分受欢迎
(注:《道诡异仙》是作家狐尾的笔创作的一部网络小说,它将东方道教修仙体系与克苏鲁恐怖元素相结合,构建了一个双重世界观。 故事主角李火旺在精神病院的现实和“大傩”世界这两个虚幻与现实交织的世界之间挣扎,探讨了“道”、“诡异”、“仙”之间的哲学命题。)
这段约20分钟的VR大空间体验,没有贪多求全,而是截取了网络小说开篇的高潮段落——主角李火旺在丹炉前与师傅丹阳子的冲突爆发。当你戴上头显,亲身成为那个在真假间挣扎的李火旺,一场关于感官与认知的挑战就此开始。
△ 正在沉浸式体验的嘉宾
它最巧妙的地方,是将眼动追踪技术与原著“双世界切换”的核心设定做了深度绑定。当你的视线在诡异的场景中不自觉地游移闪动时,一眨眼的时间,现实与虚幻的边界会毫无征兆地瞬间切换。
△ 展会工作人员正在为体验者讲解眨眼交互
沙核科技联合创始人周旭东在圆桌论坛上点透了其中的关键:
“转译”,而非简单的“平移”。
我们要找到IP的记忆点与情感内核,再用VR的语言重构。
除了展映作品,本届砂之盒颁发了三大奖项,分别从体验、创新与商业三个维度评选出了三部优秀作品,具体阐释了在当下这个阶段,什么样的内容才算“好”。
评委之一、威尼斯电影节沉浸单元策展人Michel Reilhac指出了两大核心评判标准:“成就”(作品是否超越技术,成为真正的艺术)与“冒险精神”(是否在形式上大胆创新)。
最佳创新奖获奖作品《冲动:玩转现实》(Impulse: Playing with Reality)是一部35分钟的MR交互体验作品,被评委会誉为“一部走进ADHD(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心灵的诚挚之作”。
△ 最佳创新奖获奖作品《冲动:玩转现实》
它高明的地方在于,并非说教式地讲述一个关于ADHD的故事,而是通过一系列创新的交互玩法,让体验者“剥落出鲜活的内心世界”。
最佳体验奖获奖作品《禅》(SEN)是一部单人体验VR作品,这部作品以其独特的东方美学和哲学思辨征服了评委。
△ 最佳体验奖获奖作品《禅》
评委会的评语是:
体验从手柄画碗开始,以光影流转传情,在极简的交互中蕴含了丰富的内心诗篇,在方寸之间融汇了小记宇宙的东方哲思。
获得评委会大奖的《记忆娃娃间》也是一部单人体验VR作品。
△ 获得评委会大奖的《记忆娃娃间》
作为本届“砂之盒颁奖礼”的压轴奖项,砂之盒沉浸展发起人楼彦昕在现场邀请来自威尼斯电影节沉浸单元的策展人Michel Reilhac上台颁发该奖项并发表颁奖词:
主创团队运用富有创意的视觉语言,让我们看到了社会上经常被忽视的一面,它也让我们看到了人们内心的勇气与人们内心的品质,让我们看到了社会上不平等的现象。
△ 威尼斯电影节沉浸单元的策展人Michel Reilhac上台发表颁奖词
02 前路的预判:下一个十年,拐点与爆发点在何方?
如果说内容创作是当下的实践,那么对未来的判断则决定了我们今天该往哪个方向走。
真格基金合伙人徐梧在峰会上的分享,给出了一个非常明确的时间表预测:
未来三年迎来拐点,五年进入爆发期,十年产生重大影响。
△ 真格基金合伙人徐梧
徐梧通过一个历史类比来阐述他的观点。他回顾了从1968年道格·恩格尔巴特的“所有演示之母”(The Mother of All Demos)到乔布斯发布iPhone,再到如今的XR设备,指出一个具备变革潜力的计算平台在诞生初期,往往会经历质疑与误解。XR也不例外。
但重要的是,底层的技术正在发生“实实在在”的进步。比如显示技术,以Apple Vision Pro的Micro-OLED + Pancake方案为代表,高清显示正在从小众走向大众。这是内容体验提升的最直接驱动力。
△ 苹果Vision Pro头显使用两个高分辨率的micro-OLED显示屏
再比如芯片性能方面,苹果M系列芯片的入局,打破了以往对高通芯片迭代的单一依赖。更强的算力意味着更复杂的场景和更流畅的交互成为可能。徐梧甚至预测,未来五年,3A级的性能将能完全装入无线一体机。
伴随着这些底层技术的成熟,XR设备的发展已经从充满不确定性的科学探索,转变为路径清晰的工程挑战。接力棒已经交到了产品经理和工程师手中。
徐梧进一步提出:
未来十年,XR将沿着三条主要路线并行发展,它们各自拥有不同的用户群和发展节奏。
VR作为下一代媒体,将专注于提供极致的沉浸式娱乐体验,如游戏、影视。它的核心是“沉浸感”,随着显示和性能的突破,它最有可能在3-5年内率先迎来爆发。
▼ 正在沉浸式体验的嘉宾 ▼
空间计算机将成为下一代通用计算平台,类似Vision Pro的产品或将替代我们现在的手机和电脑。空间计算机对移动形态、AI模型和操作系统有更高要求,发展节奏会在VR之后,预计在2030年左右才可能成为大众化设备。
Meta AI眼镜让大家看到了智能眼镜的巨大潜力。徐梧预测,智能眼镜将成为下一代功能机,这类产品的特点是形态优先,追求全天候佩戴。这个赛道的拐点在于能否提供“比不戴眼镜有明显认知优势”的核心价值,而这需要AI能力的深度整合。
△ Meta九月份全新发布的AI眼镜Meta Ray-Ban Display
威尼斯电影节沉浸单元的策展人Michel Reilhac也对行业发展表达了非常乐观的观点。
△ 左:砂之盒沉浸展发起人楼彦昕,右:威尼斯电影节沉浸单元策展人Michel Reilhac
他认为,最令人兴奋的就是此刻——“沉浸式艺术这种全新的形式尚未完全定型,而我们正身处于亲手发明和塑造它的过程中。”
03 当下的策略:如何解开“鸡生蛋”的困局?
理想很丰满,但现实中的某些问题依然骨感。
抖音XR/PICO视频业务负责人熊俊杰在演讲中指出了行业长期面临的困局:
用户规模不大,创作者不愿进入;内容不够丰富,消费者没有理由购买硬件。
△ 抖音XR/PICO视频业务负责人熊俊杰
如何在高昂的制作成本和尚不匹配的收入之间找到出路?本届大会的嘉宾们没有回避,而是从AI、IP和商业化等层面给出了非常务实的解决办法。
AI是本届大会被提及频率最高的词。与会嘉宾们用实际案例,探讨AI如何帮助未来叙事落地。
熊俊杰称AI是XR行业的“新机会”,PICO已通过AI技术将超过70万条抖音视频转化为3D内容。
咪咕新空副总经理朱佳伟也透露,其AI 2D转3D平台已转制了12万分钟内容。这意味着,海量的存量2D内容可以低成本地进入3D/XR世界,快速填充内容库。
△ 咪咕新空副总经理朱佳伟
艾美奖评委Eric Shamlin分享了AI在可口可乐广告等项目中的应用,他认为AI能取代大量枯燥乏味的工作,尤其在前期预览和视觉特效方面。
△ 艾美奖评委Eric Shamlin
九转棱镜总经理郭雪纯则展示了虚拟制片技术如何通过AI引擎,将复杂的科幻场景拍摄成本和周期大幅缩减。
△ 九转棱镜总经理郭雪纯
有趣的是,AI的普及反而让“实拍”的价值愈发凸显。
重庆灵境视界内容总监黄翱认为,在AI时代,实拍影像所具备的“情感与温度”是创作者最后的堡垒。
△ 重庆灵境视界内容总监黄翱
佳能中国VR业务推广负责人赵英俊也强调,佳能始终聚焦“实拍”核心,坚信“最震撼的体验源于最真实的记录”。
△ 佳能中国VR业务推广负责人赵英俊
掌握了技术之后,如何吸引第一批用户?IP是公认的有效答案。
但如何用好IP,却是一门需要敬畏的学问。
在极客电影CEO李东东主持的“如何用XR扩展IP宇宙”的圆桌论坛上,上海电影制片厂厂长助理陈波指出,IP的热度能有效降低用户的进入门槛。
△ 左:极客电影CEO李东东,右:上海电影制片厂厂长助理、原上美影副厂长陈波
上美影拥有《大闹天宫》、《九色鹿》等丰富的IP宝库,未来将支持具有艺术表达和传统文化底蕴的VR、XR作品。
维魔科技CEO范帆则认为,VR、XR改编应该是对IP世界的“互补”而非“复制”,旨在让用户体验“故事的另一面”。
周旭东的“转译”理论再次凸显其价值——成功的IP改编,需要深入研究粉丝群体,避免触碰他们的“情感雷区”。
△ 从左至右:极客电影CEO李东东,上海电影制片厂厂长助理、原上美影副厂长陈波,沙核科技联合创始人、XR制片人周旭东,维魔科技CEO范帆
面对商业化难题,单一路径已难以为继,“组合拳”成为行业共识。
抖音XR/PICO视频业务负责人熊俊杰提出的“跨平台获取流量”策略很有现实意义——将VR内容同时发布在VR端和抖音等手机端,让创作者能从更广阔的流量池中获得收益,从而反哺VR内容的创作。
在这方面,咪咕的“全场景布局”战略提供了一个综合性的范本:从线上8K VR直播,到线下XR大空间,再到锚定Vision Pro等下一代平台,通过多渠道、多形态的内容分发,最大化内容价值,并与创作者共享收益。
据悉,咪咕则已尝试将XR大空间落地至移动营业厅,实现了客群年轻化和坪效的大幅提升。
△ 咪咕将XR大空间落地至移动营业厅
87870虚拟现实网联合创始人石桐分享的报告显示,全国XR大空间门店已超300家,市场正从“爆款试点”迈向“规模复制”。
△ 87870虚拟现实网联合创始人石桐
2025年的砂之盒沉浸展为行业画下了一张清晰的“施工图”:技术路径已从科学探索转向工程挑战,内容创作正回归叙事与IP的深度“转译”,而商业化也找到了AI降本增效与线上线下结合的务实解法。
下一个十年的行业格局,将由现在开始布局的行动者们所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