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AI警察还在巡逻,百万年轻人却用AI搞出了OC宇宙
这届年轻人爱养的东西是越来越千奇百怪了。
前有吃完的芒果核——洗干净,打理毛发,变身芒狗;后有超市的滞销卷心菜——贴上鼻子眼睛,名副其实的菜狗本狗。
不过要说当下最流行的时尚单品,当属OC——一句“我养了个OC”,能让两个陌生人迅速认出知音,同时也让圈外人完全摸不着头脑:哦?什么OC?WC?
OC的全称是Original Character(原创角色),养OC,指的是从无到有,自己创造了一个独一无二的原创角色:你需要为其设定种族、外貌、性格等,甚至搭建一个世界观与故事线,用写作、绘画等方式,让OC活起来。
你的OC完全可以是任意的样子。
比如,一只尖耳绿瞳、温柔善良的精灵,为救国开启了屠兽之旅;
比如,一个穿着校服的恶魔少女,人前假装乖巧,人后除恶扬善;
比如,一个已经被遗忘的网络偶像,仍在废弃的虚拟世界里更新动态。
怎么样!听起来是不是比养菜狗有趣多了?想立刻养一个试试?
但当你决定入圈时就会发现——OC,想说爱你不容易。
“OC圈的规矩,怎么那么多啊!”
一位圈内好心网友整理了OC圈的131个黑话,“自设”表示可以代表自己的OC,“人设”表示人类形态的OC,“印象设”表示基于某种特定印象来创作OC(看感觉)。
学完这些黑话只是开始,真正想让你的角色活起来——也就是出现在纸面上,作者要么得有深厚的绘画功底,将心中所想角色画出来,要么就只能委托专业画手进行创作。
开始约稿之前,你还要熟读OC圈禁忌,比如不可以直接复制他人OC的外貌、性格、故事等元素;不可以随便收藏别人的OC稿件;不要随便问单主画师是谁。
此外,每个画师还有自己的隐藏规则,各自的弧长(响应速度)和雷点不同,找他们约稿之前要先做好功课。
而且约稿很贵,一张能精准传递OC神韵的高质量画稿,价格常达百元甚至上千元,且热门画师的排单周期往往长达数天至数月。
这样的时间与金钱成本对学生及预算有限的年轻人带来了很高的门槛,许多拥有丰富想象力的人因无法承担这些成本,被挡在OC创作的门外。
也因此,养OC长时间属于一个很小众且奢侈的爱好:你需要付出时间学习圈子里的规则,需要付出耐心和画师反复沟通作品,最主要的是还要付出很多金钱不断约稿,让你的OC有新的故事延续。
OC人在很长一段时间一直处于圈地自萌的状态,直到——AIOC的出现。
“太好了,是AI,我们有救了!”
在传统的OC圈中,绘画技能是核心前提,但大量的普通人因手残无法将脑海中的角色形象转化为视觉作品。许多人曾尝试绘制OC,却因无法掌握基础绘画技巧,导致成品与预期相差甚远,最终不得不放弃创作想法。
拼尽全力仍画不出预期OC的我belike:
AI的出现,彻底拆掉了养OC的门槛。
在一款名为“捏Ta”的app上,只需要输入行描述——发色、瞳色、气质、背景故事——几秒钟之后,一个拥有灵魂的角色便从屏幕里诞生。
他可能是黄昏时分吹口琴的赏金猎人,也可能是失忆后流落在赛博废墟的猫耳黑客。AI让人类第一次能在几分钟内完成一次「造物」体验。
这是网友用捏Ta创作的OC,少年与笼子里的红玫瑰,很有故事感。这样一张作品放在过去,可能需要画师花上几天时间去描线、上色、调整光影。
而现在,只要输入几句提示词,AI就能精准捕捉创作者脑海中,介于梦与现实之间的幻想。在捏Ta,每个月有50万个全新的OC诞生,是深夜灵感爆发的浪漫产物,也是午休无聊时的随手造物。
有的OC带着主人的情绪标签出生——“我想变得更勇敢”“我希望被理解”,他们是创作者精神世界的分身。有人在OC身上投射理想的自己,敢于表达、不怕被讨厌、能在任何场合都闪闪发光,大胆说出“我喜欢你”。有人让 OC 记录生活里的微小瞬间,比如工作、恋爱日常、和朋友的趣事。
有些作品承载了作者对环保与未来的思考,比如网友用捏Ta创作了一幅《核辐射三十年后的城市》,人类消失,植物成为城市的主人。
当越来越多的人用OC表达自我、投射情绪,OC也开始具备了社交的功能。在捏ta上,OC成为人与人之间彼此靠近的桥梁。
一些作者给自己的OC开设账号,以角色视角发动态、晒日常、写内心独白,在介绍角色的时候,其实也是在介绍自己。
你创作的OC代表着你是谁、你喜欢什么样的审美、你相信怎样的故事。有时你甚至不需要自我介绍——只要别人看到你OC的配色、语气、设定,就能一眼判断:“啊,是同类人。”
它既是创造,也是展示。年轻人用OC进行精神社交,用创作取代了传统意义上的自我介绍,他们在角色里相遇,在故事里相爱,在共同幻想的宇宙里相互取暖。
过去的OC圈里,绘画几乎是唯一的表达方式,角色的魅力被画功决定,故事的价值被技法取代。
而现在,在捏Ta,绘图并不是在捏OC创作的终点,用户创作出越来越多不同形式的内容:音乐、动图、手书、漫画、表情包......
这是用捏Ta创作的用户活动视频,画面精美、节奏轻盈,呈现了角色在不同形式下被赋予生命的瞬间。
这是作者用捏ta创作的漫画,已经连载到了第十三话。在捏Ta上,像这样的漫画已经越来越多,AI不是创作的捷径,而是让想法落地的工具。
还可以把你的OC变成电子谷子摇摇乐,无聊的时候摇一摇,非常解压。还有人把自己的OC做成拼图,邀请大家一起拼出完整的ta。
当OC的门槛变低,人人都能成为幻想世界的造物主,也人人都能通过角色获得被理解的机会。于是一个狂欢局出现了,创作不再是一个人的事。
在捏Ta发起的活动「千面计划」中,官方邀请所有用户带上自己创造的角色,共同构筑一个全新的世界。
活动设定在3050年的未来,人类意识可以上传到云端乌托邦中,通过不同的面具体验多重人生,参与者不仅能带着自己的OC参赛,还可以为他人的OC创作故事、绘制同框图、续写冒险。每一段文字、每一张图,都是在为这个共享宇宙添砖加瓦。
在这里,AI成了连接所有创作者的世界语言。
参与千面计划的Euros分享,角色一开始就像一张白纸,只有基础设定,但通过大家的智慧、想象和创造力,她能够被不断丰富,逐渐成为一个丰满立体的角色。
“她是永远动态的,和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没有作者与观众,只有一起构建世界的伙伴,这种被理解、被呼应的感觉,远比画出一张完美的图更珍贵。
所有人都很开心,除了——AI警察。
“AIOC也能上桌吃饭了?”
前几天,AI创作的广告作品登陆上海静安大悦城大屏,迅速在社交平台上引起了争议:好看是挺好看的,可它是AI创作的啊?
在OC圈里,用AI创作一直是一件“复杂”的事。它带来了空前的便利,也掀起了前所未有的分歧。对于许多手绘作者来说,AI生成图像的出现意味着创作的神圣感被打碎——那些他们花上数小时构思、打稿、上色的角色,如今只需几十秒就能被机器复刻。
画师们认为,AI画出来的OC没有灵魂,只是算法的平均值。
一些AI警察甚至会在每一个AI作品的评论区出警:AI画的根本不算OC。
这是一场关于电子垃圾场VS精神乌托邦的对决。支持AI创作的用户认为,AI并没有夺走创作的灵魂,反而让更多“无法拥有画笔的人”第一次获得了表达的权利。
为了让角色成型,他们要反复试词、调整风格、构思设定——在这个过程中,AI是他们的画笔,而非代笔。
很多学生群体过去因为无法承担约稿费用或不具备绘画技能,只能旁观OC文化。现在,他们终于能加入进来,成为创作者。
他们想做的创意,也远不止是一幅画的替代品,而是从AI动画、AI游戏等更广阔的表达形式出发——在这个过程中,AI不是捷径,而是他们通往创意世界的任意门。
围绕AIOC的讨论,也在不断延伸到对于“原创”的定义,网上不乏关于AIOC算不算原创的讨论。
其实,从数位板取代铅笔,到滤镜、美图、修图软件的普及,每一次新工具的出现,都会引发类似的争议——“这还算原创吗?”、“这是不是偷懒?”、“现在原创的门槛这么低了吗?”
在更多创作者看来,原创的核心并不在于用什么工具,而在于角色的设定、世界的构思与故事的灵魂。AI只是让这一切得以更快、更容易地实现。
AI的普及,让圈外人第一次真正看见了OC世界的魅力。过去,这个圈子几乎是封闭的亚文化——有自己的黑话、规则与审美,外人很难理解其中的浪漫。
如今,他们只需要动动手指,就可以开始养自己的OC,AI拆掉了介于圈内和圈外之间的那堵墙,让更多人初次感受到创作的魅力:不必懂二次元,捏一个社畜版的自己很好,捏一个自家猫咪的拟人版也很好。
这有些像当年街头巷尾的盗版光盘,人们在塑料盒里第一次看到库布里克、宫崎骏、昆汀,在模糊的画质里、在封面印错名的碟片上,打开了通往更大世界的一道缝隙。
——有人骂它无视版权,可更多的人靠它第一次摸到了音乐、电影的门。
AIOC的处境与之几乎如出一辙。它确实模糊了原创的界限,也挑战了艺术的纯粹,但同时,它也让更多人第一次拥有了触摸创作的可能。
归根结底,OC文化的内核是创作与表达,幻想与共鸣。
最终能定义一个OC价值的,从来不是它由何种工具诞生,而是它背后那个独一无二的故事,以及创造者倾注其中的、无法被量化的真挚情感。
所以,无论是用画笔、AI,还是纯粹的文字,当你决定养一个OC的那一刻——
你就已经在自己的宇宙里,点亮了一颗独一无二的星星。就算那颗星星是AI画的,又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