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C继续加仓和铂医药,释放的两大信号

港股创新药板块经历大幅回调之际,一家顶级的国际主权基金却逆势加仓。9月以来,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GIC)继续增持和铂医药,持股比例从9月初的6.37%提升至7.05%,累计买入近1000万股。

这一动作发生在和铂医药股价年内最高涨幅接近900%、经历回调后仍保持近600%涨幅,以及其8月底刚刚出资5.11亿港币认购和铂医药4022.2万股的背景下。市场波动未能阻挡GIC的步伐,反而坚定了其加仓决心。

GIC管理着超8000亿美元资产,以20年滚动收益为考核标准,其投资动作往往跨越经济周期。今年以来,这家主权基金持续大手笔投资中国创新药,先后重仓基石药业、恒瑞医药等,和铂医药则成为最新的重仓股。

尽管对于长线资本来说,短期涨跌并非决策核心,但在GIC短期内持续买入的背后,两大信号已经清晰浮现:

对和铂医药长期价值的坚定看好,以及对当前估值仍被低估的明确判断。

当产业资本阿斯利康与长线资本GIC形成“双重背书”,优质中国创新药资产的估值逻辑正在经历深刻重构。

/ 01 /长线资本与产业资本持续加注

今年以来,和铂医药的价值持续得到认可。

在情绪修复、估值回归与基本面预期反转的三重共振,创新药重回牛市,多家创新药企实现翻倍甚至数倍增长。这其中,和铂医药几乎一直在领涨18A板块,年初至最高点股价涨幅接近900%,尽管近期有所回调,涨幅仍接近600%。

相比二级市场的躁动,更值得关注的是,和铂医药先后得到产业资本与国际顶级长线资金的深度认可。

先是3月份,阿斯利康溢价37%、出资1亿美元成为和铂医药的股东。同时双方第三次达成了战略合作,首付款达1.75亿美元、研发及商业里程碑付款最高达44亿美元。

产业资本的背书只是序曲。

8月29日,GIC以每股均价12.7133港元、总额5.11亿港元,增持和铂医药4022.2万股普通股股份,持股比例从1.62%跃升至6.37%。认购完成后,GIC继续买入和铂医药。

根据香港联交所披露的文件,截至10月16日,GIC最新持股比例由6.37%提高至7.05%。自9月初以来,GIC以每股均价13.58港元的价格累计买入1000万股和铂医药股份。

算下来,GIC对和铂医药的投资已经接近6.5亿港币。

长线资本与产业资本的押注殊途同归,本质都是对和铂医药核心价值的高度认可。

当一家biotech既能通过平台技术获取持续现金流,又能吸引国际巨头溢价入股,其价值逻辑已然超越传统管线估值框架。

更重要的是,随着GIC在短时间内持续加仓的动作曝光,和铂医药当前仍被低估的信号,已经清晰浮现。

/ 02 /价值依然被低估

当前的中国创新药市场时,正处于一个“理性与幻想交织” 的阶段——既受益于中国医药创新的真实进步,也存在部分情绪驱动的估值溢价。

对于投资者来说,关键在于区分哪些企业的上涨,建立在可验证的研发进展和商业化能力之上,哪些则是纯粹依赖市场情绪的支撑。

换句话说,表面涨幅可能成为认知陷阱。创新药企的累计涨幅与估值高低之间,并非简单线性关系。一些股价低、涨幅低的企业可能已经高估,相反一些涨幅惊人的企业反而可能处于价值发现初期。

目前看,和铂医药就属于后者。无论是阿斯利康溢价入股,还是GIC认购后继续增持,足以说明这一点。

立足公司本身来说,和铂医药已经达成了股价-业绩正循环,能够不断打开向上空间。简单来说,虽然股价上涨可能会在短时间内推高估值,但创新药企的业绩增长足够快,又会迅速消化估值。

2024年,和铂医药实现营收2.74亿元,净利润1941万元,连续两年实现盈利;今年上半年,公司营收达7.25 亿元,同比大幅增长327%;盈利约5.23亿元,同比更是增长51倍,再次创历史新高。

业绩增长仍会继续。核心在于,基于过往的成绩,和铂医药已经形成极其可观的业绩蓄水池,目前累计拥有超过100亿美元的里程碑付款,并且还有销售分成贡献稳定的现金流。随着各阶段进展的实现,这部分收入将逐步释放,甚至加速流入。

同时,和铂医药自主研发药物巴托利单抗正处于上市的关键时期,随着这款药物的商业化,也会进一步带来业绩反馈。

巨额业绩蓄水池形成之外,和铂医药基于技术变现的速度,还有加速的潜力。不定时的重磅BD,还有可能会推动预期的进一步走高。

在这种业绩反馈中,和铂医药会形成“业绩快速增长消化估值-预期进一步增长”的正反馈。这也意味着,尽管公司今年以来股价涨幅可观,但估值重构远未到达终点。

/ 03 /和铂3.0的长期主义蓝图

投资期限决定认知深度。当对冲基金按日计算回报时,GIC的考核周期是20年。这种超长期视角使其能穿透短期波动,捕捉企业根本性价值——而中国创新药正是其眼中“具长期潜力的机会”。

今年7月,GIC曾表示:“中国创新药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日益增强,政府部门支持创新药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信号清晰明确,市场对中国创新药产业的发展具有较好的预期。”

这一判断在其持续加仓和铂医药的行动中得到完美诠释。对于GIC来说,和铂医药的价值不仅在于现有管线或短期业绩,更在于其向全球抗体药物开发“新基建”进化的战略定位。公司正从三个维度构建长期竞争壁垒:

首先是技术平台迭代升级。公司的Harbour Mice平台是复杂分子的“底层建筑”和“核心框架”,基于这一平台,公司能够在技术平台领域实现拓展。

比如,基于HCAb平台升级而成的HBICE平台,是开发免疫细胞衔接器的利器,能够克服当前TCE双抗研发存在的耐药性较高、依从性不足和组装效率不够等痛点。

目前,和铂医药已经形成了包括新一代免疫细胞衔接器双抗平台、一体化ADC技术平台、mRNA递送平台,以及基于CAR功能的HCAb文库筛选平台等在内的2.0版本核心技术平台体系。同时,公司还前瞻性地深度布局AI,将其应用于抗体发现算法优化与应用开发。

正是这种平台的高度延展性,使得和铂医药当前的合作方向覆盖所有机制,涉足多个疾病领域,源源不断创造潜在的FIC/BIC分子。

其次是商业模式高度灵活高效。通过全资子公司诺纳生物持续发力以及BD的不断达成,公司独特的独特商业模型——“自主研发+对外BD创收+提供I to I的一站式解决方案”彻底得到验证,驱动进入一个新的发展周期;同时这种以技术平台为根基,多元化价值转化的发展路径,也为其持续做深价值,提供充足的底气与保障。

最后是构建全球化抗体生态圈。与阿斯利康的三度合作、与大冢制药达成的6.7亿美元自免双抗交易,以及与辉瑞等巨头的持续合作,使和铂医药的技术平台深度嵌入全球创新链条。这种“不可替代性”正是平台价值的终极体现。

眼下的和铂医药加速进化来到3.0时代,进入价值裂变加速期。处于这一阶段的企业,既规避了早期biotech 现金流不足、研发不确定性高的风险,又摆脱了成熟药企增长放缓的瓶颈,兼具安全性与成长性。在GIC的投资框架中,这类企业正是实现长期稳健回报与风险控制的理想标的。

从这个角度出发,GIC对和铂医药的每一次增持行为,都超越简单的市场操作范畴,成为对资本市场核心规律的无声诠释:无论短期的波动如何喧嚣,资产价格的最终轨迹,终将回归企业内在价值的坚实轴线。

这也正是“长期主义”的核心要义。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