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C瑞迈特的世界第二、中国第一之路:啃下“慢行业”的硬骨头
作者|吕玥
提到健康,呼吸往往最容易被忽视。大多数人家里血压计、血糖仪、血氧仪都很常见,但呼吸机仍是陌生的存在。一旦提及它,大家脑海中便会下意识地浮现出医院病房的场景,认为那是重症患者才需要的治疗设备。
这种认知错位的背后,体现着中国呼吸健康问题长期被低估的现状。据国家卫健委公布的数据,2024年我国40岁及以上居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病率高达13.6%,患者人数近1亿,但其患病知晓率仅为0.9%。
也正是因为知晓率与患者基数形成巨大反差,让家用呼吸机长期被忽视。尽管前几年呼吸机短暂进入公众视野,但如今需求已回落,行业重新回归到慢节奏,直到今天仍处于缓慢起步和爬坡的阶段。
而就在这个看似缓慢的赛道中,却跑出了家用呼吸机全球销量世界第二、中国第一的公司——BMC瑞迈特。其成绩单上还包括:是全球销量前五中唯一的中国企业,国内外累计销售呼吸机超300万台,产品覆盖全球100多个国家与地区;也是首家获得美国FDA认证、且家用呼吸机产品在美国市场销售的中国企业,2023年就成功跻身美国市场占有率第二名。
事实上很多领域里一家公司能快速发展,是搭上了时代的风口、行业的快车,像BMC瑞迈特这样自身成绩积累快于行业的成熟速度是很少见的。当行业还在寻找增长逻辑时,一个企业已经率先抵达全球前列,这正是它值得被重新审视的原因。
不做懒生意的初心,慢行业的长期主义哲学
在很多行业里“懒生意”是一种普遍现象,抓风口、拼推广、快上市、赚快钱,是种习以为常的成长路径。
然而,呼吸机所在的细分赛道却截然不同,它是一个典型的“慢行业”。
首先行业整体发展节奏缓慢,美国早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其他发达国家也经历了漫长的产业积累;而在中国,行业几乎从零起步,直到近些年才逐渐进入公众视野。其次,市场教育周期漫长——从概念认知的建立到用户接受的转化需跨越“专家、医生、科普到市场”的完整传递链,同时还要受医疗政策等宏观因素影响。更重要的是,呼吸机产品本身是多项技术的融合体,对研发和持续投入要求极高。加之产品直接关乎用户生命安全,对可靠性与风险控制的要求几乎达到严苛程度,这决定了企业必须坚持长周期投入,无法靠短期投机取胜。
但“慢”并不意味着缺乏方向或机会。恰恰相反,呼吸支持背后的需求具有高度“确定性”。
从需求端看,伴随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环境污染问题持续、慢性呼吸疾病患病率上升,以及睡眠呼吸暂停、打鼾等呼吸问题潜在人群规模不断扩大,一个庞大且尚未被充分诊断与干预的“待激活”市场已形成。
从商业模式看,这个领域也呈现出了典型的“长坡厚雪”特征:一旦用户开始真正使用并感受到效果,便容易产生持续依从。而且不同于许多“用完即弃”的电子产品,呼吸机可能持续使用十年以上,期间需要设备维护、配件更换、耗材复购与后续专业服务。厂商完成的不是一次性交易,而是以设备为入口,建立了长期服务关系,增值服务与复购空间显著。
BMC瑞迈特在成立之初,就押注了这种长期确定性。
BMC瑞迈特首席营销官(CMO)陈潇
BMC瑞迈特首席营销官(CMO)陈潇告诉「深响」,公司从一开始就明确了目标:要做在全世界能站得住脚的、对消费者和市场负责的高品质产品。因此创始团队带着技术优势进入行业,坚持“正向研发”的路径,拒绝贴牌和复制路线。
正是这一战略选择为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007年,BMC瑞迈特推出全球首款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家用呼吸机G1系列,实现了国产家用呼吸机从零到一的突破,打破了国外品牌长期垄断的局面。2008年,其首款呼吸机通过欧盟CE认证,率先开启了中国品牌出海之路;此后更获得FDA认证,产品覆盖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在国际贸易的复杂环境中,BMC瑞迈特还曾面临ITC337调查的挑战,但公司没有退缩,而是凭借其自创立之初便构建的完整专利体系与扎实的自主技术证据,展开了近四年的艰苦应诉。最终BMC瑞迈特不仅成功赢得案件,更是赢得了业界的真正尊重。
这种“不做懒生意”的初心,本质上是一种长期主义的投资哲学。在一个普遍被短期红利驱动的商业环境中,BMC瑞迈特的选择代表了一种不同的价值观——它证明了在那些需要时间沉淀的赛道里,坚持正向研发、品质为本的道路,从简单“制造”到真正“创造”,路会走得更远。
被用户认可的好呼吸机什么样当然技术上的领先,并不等同于在用户心中领先。这一点在家用呼吸机领域体现得尤为深刻。许多潜在用户意识不到自己的需求;而那些真正需要它的人也往往难凭借自身判断去辨别什么样的呼吸机才算得上“好”。而且不同人群的消费决策逻辑也不同,比如病患会更多听从医生建议,呼吸问题人群则是品牌大小、口碑和功能服务皆关注。
这意味着厂商必须同时跨越两大挑战:既要建立“看得见的信任指标”,也要打磨“被感受到的体验力”。
看得见的“信任指标”,如市场销量与占有率、权威医疗机构的专业背书、以及国际严格的认证体系。这些都是显性的成绩积累。在这一方面,BMC瑞迈特已经有不少能直接拿出的清晰成绩单。
而被真正感知的“体验力”,更是种综合能力体系,不仅产品功能要与痛点匹配,保证治疗的有效性,更关乎于长期使用中的感受,包括佩戴的舒适度、操作的智能化以及售后服务的专业性等等,而这也是产品真正被用户接纳、长期赢得市场的关键。
要满足如此复合的要求,单一的技术突破或营销技巧都难以胜任,它呼唤的是一种“硬—软—服”三位一体的系统性创新能力。
硬件部分,风机是呼吸机“心脏”,其作为核心动力源直接决定了供气效能、噪音水平和稳定性。但早期国内完全没有厂家在生产适配家用呼吸机的专用风机,面对这一空白,BMC瑞迈特选择带着整机系统的技术逻辑与供应链伙伴开启“共创”之路。用十余年持续投入与技术迭代,最终不仅实现了该核心部件从零到一的完全国产化,更使产品性能逐步达到国际领先水准。
除风机之外,连接用户与设备的管路同样凝聚着高要求。尽管外观简单,管路却必须在柔韧性、抗湿性及生物相容性之间取得精密平衡,其材质必须确保对人体呼吸道安全无害。在这一关键部件上,BMC瑞迈特同样通过深度协同的共创模式,实现了技术突破与国产化替代。
不难发现,BMC瑞迈特不仅是在做产品,更在推动整个上游零部件产业进化,带动了一整条国产化供应链的能力跃迁,让“呼吸机核心零部件国产替代”从概念变为现实。
软件部分,算法则是产品的关键壁垒。
算法不能凭空产生,必须要建立在海量、真实、连续的用户数据训练之上。由于公开数据资源有限,算法优化必然依赖于产品在真实使用场景中积累的样本量,这使得算法的演进与产品的市场表现形成了深层次的共生关系——销量驱动数据积累,数据反过来哺育算法进化,二者相互促进。
这正是BMC瑞迈特通过早期战略布局所形成的独特优势。目前其产品在国内外累计销售已突破300万台,这一庞大基数构成了其算法迭代的宝贵燃料,也让BMC瑞迈特成功地构建了一个自我强化的“市场使用→数据积累→算法迭代→体验优化”闭环。在这个闭环中,每一台设备使用都为算法注入新的智慧,而更智能的算法又带来更优的用户体验,进而促进更广泛的市场接纳,形成了一道竞争对手在短期内难以跨越的护城河。
“呼吸在用户看来是一个动作,但在我们看来是无数个波形图,要从其中找出规律是极其浩繁的一套研究。”正如陈潇所说,尽管行业内普遍认识到算法的重要性,但各品牌在研发深度与技术路径上存在显著差异。BMC瑞迈特也是从创立之初即投入于算法研发,这种原创性的技术优势确保了产品在治疗效果和用户体验上的领先地位,也使其在海外市场掌握了重要的技术话语权与产品定价能力。
除了软件和硬件,陈潇还提到要构建真正的呼吸健康生态,离不开贯穿始终的“关怀服务”。这一理念并非形而上的企业情怀,而已上升至公司战略层面,并通过云平台实现了扎实落地。
对用户而言,云平台让呼吸数据变得可读、可感知,推动设备从冷冰冰的“医疗工具”转型为懂用户的“健康伴侣”。对厂商而言,平台数据不仅驱动产品迭代、优化售后响应,也为后续产品迭代提供了真实反馈。而更重要的是,过去用户寻求帮助时接触的多是企业自身的客服团队;而如今,BMC瑞迈特正努力将专业的医疗资源引入日常关怀。通过云平台,医生可以远程查看患者的详细数据,及时给出治疗指导或调压建议。
陈潇也讲到了一个典型场景:许多重症肺病患者已长期卧床,他们不可能经常去医院,更别提到大城市挂专家号了。而现在通过这个云平台,三甲医院的医生可以实现远程会诊,弥补了患者与专业医疗之间的鸿沟。云平台的设计展现出超越商业本身的社会价值——让呼吸健康管理更普惠、更可及,整体提升医疗资源的配置效率。
整体来看,硬件的共创式国产化,奠定了可持续的制造根基;算法的独创性与数据闭环,构筑起长期的技术护城河;而云平台所实现的连接能力,最终推动企业从设备制造商转型为呼吸健康生态的运营者。这一“硬—软—服”三位一体的系统能力,也标志着BMC瑞迈特实现了从“会造”到“造得好”、再到“服务得好”的质变跃升。
领先者的进化思路
当你成为行业的答案,你也必须不断重新提问。如今站在全球第二、中国第一的位置上,BMC瑞迈特事实上已步入“开拓者”的无人区——前方没有现成模板,只能自己定义未来的路。
当前呼吸健康领域虽前景广阔,却也充满变量:AI技术正加速融入医疗器械,但距离成熟的临床落地仍有差距;国际巨头持续加码智能化与云服务,对后发企业构成系统化竞争压力;消费者认知虽逐步成熟,众多细分场景仍有待开拓。
面对这一局面,BMC瑞迈特围绕“呼吸健康”这一核心展开持续进化,其路径清晰聚焦于两方面:
一方面是实现“持续升级”,巩固在家用呼吸机领域的领先地位。
这首先需要“拥抱专业”——陈潇表示BMC瑞迈特后续会通过深化与医院、医疗机构的合作,加强临床验证与学术研究,以专业成果夯实市场信任;同时积极参与行业标准制定,增强在专业领域的话语权。同时也需要“拥抱用户”——在持续推动市场教育、唤醒潜在需求的同时,专注于现有产品线的持续迭代,重点投入AI模型、用户体验、可靠性及人群适配等关键环节。
另一方面是“拓展边界”,在呼吸机基础上,布局氧疗、雾化器、移动用氧等产品,围绕呼吸健康构建更加完整的产品生态。
陈潇向我们解释,选择氧疗作为拓展方向,首先是源于其与呼吸机业务天然的技术同源与场景共生。呼吸机解决的是“通气”问题,通过辅助呼吸提升空气摄入;制氧设备则聚焦“氧浓度”,为缺氧人群提供纯净氧气。两者在临床中常协同使用——众多用户需要将呼吸机与制氧机连接,以达成更完整的呼吸支持。基于在呼吸科学领域的长期积累,BMC瑞迈特延伸至氧疗设备的研发可谓水到渠成,不仅在技术上跨行幅度小,渠道资源也具有高度复用性。
氧疗市场本身亦展现出强劲潜力。近年来,随着大众对呼吸健康关注度提升与技术逐步成熟,户外移动用氧需求正快速崛起。从高原旅行到日常户外场景,用户渴望更便携、高效的供氧方式。
但当前移动用氧解决方案仍存在明显痛点。主流一次性氧瓶需手动按压,无法解放双手;便携制氧机则面临价格高昂、高原环境下续航与氧浓度难以兼顾等问题。这些局限严重制约了用户体验与场景拓展。
对此,BMC瑞迈特以“智能氧疗技术”为核心,推出了更具竞争力的移动用氧产品,其技术优势体现在三个层面——
第一是实现智能呼吸感应,做到“吸气供氧、呼气停氧”,有效节约氧气与能耗,为设备小型化奠定基础。第二,是突破普通“脉冲式”供氧的机械感,通过对呼吸节律的精准捕捉与气流波形的细腻调控,模拟人体自然呼吸的绵延节奏,显著提升使用舒适度。第三,也是最具突破性的一点是可通过纯机械结构实现用氧,无需电力支持。这使得一次性氧瓶等轻量化设备也能具备智能供氧能力,彻底摆脱电源限制,在高原等特殊场景中实现长续航、高浓度与真便携的统一。
目前,BMC瑞迈特在移动氧疗领域已形成明显综合优势,其产品在成本、续航、氧浓度、便携性与易用性之间找到了良好平衡,成为众多户外及高原用户的优选。当然,拓展产品线对BMC瑞迈特来说也有新挑战存在,因此公司正持续推进研发、供应链与渠道的跨线协同,力求在呼吸健康生态中实现多产品线的共振与共赢。
BMC瑞迈特的过去,是在慢行业中坚守长期主义的沉淀;它的现在,是通过品牌整合与产品矩阵的拓展,不断弥合技术与体验之间的鸿沟;而它的未来,则代表着中国“智造”不再追随他人节奏,开始书写自己的标准。
在真实的用户生活中,这样的努力正悄然生根:一位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患者,带着BMC瑞迈特的第三代设备登上了青藏高原,在低氧环境中依然安眠;一位土耳其用户使用同一台机器超过十年,主动联系经销商,希望读取数据重新评估治疗效果——这些故事不曾出现在财报里,也无法被奖项或认证所量化,却成为BMC瑞迈特价值最真实的注脚。
而BMC瑞迈特也是中国“智造”的一个注脚。从最初被国际市场以怀疑的眼光审视,在争议中被冷淡对待,部分合作仅源于“图便宜”的试探性进货;到凭借过硬的技术及产品,赢得渠道与用户的认可和喜爱,进而携手合作;临床专业性日渐获得尊重和支持,在欧洲一流的学术论坛上,开始有权威专家主动为瑞迈特的产品背书……这不仅是一家公司的商业叙事,更是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产业版图中,从被动跟随到逐步掌握话语权、定义何为“好的产品”与“有价值的创新”的微观缩影。



真探AlphaSeeker官方账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