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看猫头鹰为什么都不带我啊……
都说出门看动物,新手会有运气,我反正是不信的。
第一次去夜观是在去年年中的时候,大猫开着车带我们在北京平谷的山里绕着四座楼保护区的外沿逛了一晚上,一点半才收队回到住处。整整一趟我们只看到了8只刺猬和一些蟾蜍、大蛾子,连条蛇都没有看到——虽然大猫叮嘱我们说要注意平伸出来的树枝和路边的栏杆,因为猫头鹰在的话,它们喜欢停在上面。
几个月之后在张掖,据说荒漠里有雕鸮和纵纹腹小鸮,我甚至在白刺丛脚下捡到了疑似猫头鹰的食丸,但是几天下来,猫头鹰遇见率,依然为零。
大猫在张掖荒漠里拍摄的雕鸮 ©大猫
找别的动物倒是没怎么耽误,比如胖乎乎的沙虎 ©老猫
后来在山西也是一样,哪怕是大猫胸脯拍得山响,说哪哪儿的猫头鹰特别稳,我跟去也次次“空军”,不管是去夜巡还是专门去找。偶尔一次没挤上车,被迫留在村里干活儿,结果大家就都看见猫头鹰了……
没错,豹乡田真的有四种猫头鹰,而我,只是猫头鹰缘不好……
红角鸮
夜巡的时候,最容易在豹乡田碰到的是红角鸮(Otus sunia),夏天我没去的那次,大猫他们在田边电线上拍到的就是它的照片。
©大猫
红角鸮是一种小型猫头鹰,体长不过20厘米。叫作“角”是因为头顶有一对耳羽,虽然不一定随时都立着;而叫作“红”是因为它有一个砖红色的色型,可惜豹乡田的那几只都是棕灰色色型,它们既不红也没有角,全身上下只有一些深深浅浅的棕灰色斑纹,最明显的颜色只有一对亮黄色的虹膜。
和刻板印象里的“猫头鹰”不一样,红角鸮最主要的食物来源是昆虫和蜘蛛,而不是老鼠,老鼠作为猎物,对于它们来说稍微大了一些。所以对于红角鸮来说,电线可能还算不上是一个非常合适的落脚点,虽然视野足够开阔,但是作为一个捕猎的岗哨来说它有点太高了,反而是大围栏里君姐在水盆上搭的那个一人高不到的树枝栖架更受它们的喜爱,因为抓昆虫的话,这个高度足够了。
红角鸮在猫盟基地的人工巢箱里养育雏鸟 ©大猫
在我们的地里,红角鸮最喜欢的食物应该是大云鳃金龟,之前我们还在集装箱基地办公的时候,就拍到了红角鸮捕捉鳃金龟用来喂雏鸟的照片。而且不用看照片,光看动物的繁殖节律就可以推测出这一点:每年红角鸮宝宝出巢的时间是七月底八月初的样子,这是它们最需要食物的季节,而这个时间和鳃金龟大爆发的时间正好能对上。
鳃金龟之所以选择集中爆发,其实也是为了防止被包括红角鸮在内的掠食者们一网打尽了。只要一次羽化的量管够,就总会有一些漏网之鱼。它们在喜欢的植物周围产卵,卵孵化之后就会变成白白胖胖的蛴螬,在土里找植物的根茎吃。土豆是蛴螬最喜欢的,去年,我们一片地里土豆被它们吃掉三分之一,有的地方甚至多一半都被啃掉了,就今年的土豆收成结果来看,蛴螬的数量也不少。
今年夏天采到的鳃金龟标本,超大一只 ©老猫
在土里吃饱喝足,大云鳃金龟就会像很多金龟一样,在土里结一个蛋形的土蛹,把自己藏在里边。就等时机合适,它们破蛹而出,完成新一代的繁衍(或者成为新一波“大米饭”)。
上周一,我们在讨论豹乡田下一步保护计划的时候,也认真思考了一下我们能为红角鸮做些什么。红角鸮是愿意使用巢箱的,但就每年的繁殖情况来看,它们似乎也不缺天然的巢址,关键的还是我们山坳里似乎也供养不了更多的红角鸮。为了保证它们还能愿意年年来我们这里繁殖生活,我们要做的可能主要还是维持现状:尽量不去惊扰它们(这也是大猫明明知道红角鸮的巢穴大概在哪里,却从来不带我们一起去找的原因),然后记得每年都种点儿土豆,别撒农药。
北领角鸮
如果说我们对于红角鸮的生活了如指掌,对于它同属的小兄弟北领角鸮(Otus semitorques)在豹乡田的生活,我们只能说是一知半解。
北领角鸮比红角鸮稍微大一些,最大的个体可以长到接近30厘米。羽色也是棕灰,要我说比红角鸮还要更红一点。不过能一眼将它与红角鸮区分开的,还是眼睛——北领角鸮的虹膜是红色的,搭配上能够高高竖起的耳羽,在照片里显得威风凛凛(之所以是在照片里,当然是因为还没有亲眼见过)。
目光炯炯的北领角鸮 ©大猫
还有一个明显的区别是叫声,和红角鸮几个音节重复,还带着点颤音的叫声相比,北领角鸮的叫声要单调很多,一般人基本听不出来。
夜巡的时候,大猫总是在饮马池村村口的那条路上碰见北领角鸮,要说和红角鸮相比,它们和村子的距离要近多了,不过我们分析觉得它们并不是因为和村子近才选择生活在那里。那段路的路边有一片比较高大的山杨林,饮马池村口的小溪在那段变得稍微更宽阔了一些,水流更缓,林下灌丛也长得比较密。君姐的观察是这样的水边灌丛,鸟类的多样性比较高,也更活跃,北领角鸮说不定是因为喜欢水才选择定居在这里。
“嗯?” ©大猫
从资料来看,北领角鸮的主要食物还是各种无脊椎动物,比如说昆虫、蜈蚣、马陆,其次才是一些小型的啮齿类,比如说小鼠和田鼠,此外青蛙、鱼类和一些小鸟它们也吃。选择在小溪边生活,搞不好林蛙也会是它们食谱中的一部分。
针对北领角鸮,目前我们可以做的事情就更少了。我们还是希望能像红角鸮一样,首先摸清楚它们的习性,再决定做什么,做还是不做。明年,豹乡田多样性观测的范围会进一步扩大,希望能够覆盖到更加外周的一些多样性热点区域,不知道我们能不能在这片树林里捕捉到更多北领角鸮的生活细节。
纵纹腹小鸮
要说真的最不怕人的猫头鹰,应该是纵纹腹小鸮(Athene noctua),但是它们在豹乡田周围的出现似乎更难以捉摸。
顾名思义,纵纹腹小鸮也是小猫头鹰,它比红角鸮大一点点,体长可以到22厘米左右,颜色也是灰棕配色,但是肚子更白,有棕色的纵向条纹,背面也有更多更清晰的白色花纹。而最大的区别是它圆滚滚的脑袋,虽然可以有两道“剑眉”,但完全没有耳羽存在。
纵纹腹小鸮,拍摄于通州 ©大猫
角鸮们都是典型性的夜行性鸟类,但是纵纹腹小鸮可以完全是白天行动,而且据说是熟悉了人类活动的小鸮会完全无视人类,蹲在该蹲的地方找吃的。可是真要找到它们活动的规律并不简单。春天,我们在狐仙谷挖了水坑方便动物过来喝水,红外相机拍到它们用这个水池洗澡;10月14日,豹乡田夜巡终于记录到了1只清晰的纵纹腹小鸮……(等等,这不是上周开完会,车里坐不下,所以没把我拉去豹乡田那次吗?)
几年了,第一次在豹乡田拍到纵纹腹小鸮 ©大猫
大猫都不敢说哪里的纵纹腹小鸮“稳了”,除了唯一的一次。那次他开车带我们去和顺东边的松烟镇附近,沿着路不远处有绵延几里路的土坎,十多米高垂直的土坎和路中间是窄窄的农田,纵纹腹小鸮理应就悠闲地坐在土坎上的洞口,盯着脚下田里的动静,饿了的话有虫子飞出来就抓起来吃掉,不饿就眯着眼打盹。
而我们那一趟连被猫头鹰粪糊满了的洞口都找到了,纵纹腹小鸮愣是一只都没看到,唉……
张掖荒漠里的纵纹腹小鸮 ©猫盟
雕鸮
如果你觉得前面三种猫头鹰不过都是些吃虫的小家伙,那么最后我们要请出来的雕鸮(Bubo bubo),可是不折不扣的大魔王。
雕鸮是世界上最大的猫头鹰之一,最大的雌性个体体长可以长到75厘米(大概就是把前面三种摞在一起那么高),翼展可以宽达188厘米,比我都要高。它们的眼睛是犀利的橘红色,即便是配上两簇高高的耳羽,蹲在树上也是不怒自威。
和顺的山沟里,有时能看到雕鸮站在大树上 ©大猫
虽然我们知道随便从豹乡田边的山沟进去,转两个弯就有机会碰见雕鸮,大猫还端着相机和它面对面过(想了解豹乡田的动物们,请看《苏醒的豹乡田:蝴蝶、山雀和雕鸮大魔王》),但在豹乡田真正记录到雕鸮却也还是上个礼拜的事情:一只大雕鸮就愣愣地蹲在乐毅村主路的路边,看到人走近了,才不情愿地站起身,扑扑翅膀飞走。
来了啊? ©大猫
雕鸮的主食比较符合大家的刻板印象:啮齿类以及更大一点的野兔,有时候也会去抓一些其它鸟类。就在拍到雕鸮的那天,大猫和言熙在豹乡田记录到了40只老鼠,大部分是在豹乡田地标附近的围栏里,因为围栏里没有牛践踏,草长高了,给老鼠提供了躲避的空间。兔子和雉鸡也喜欢那片围栏,我相信雕鸮也会喜欢。
地标围栏里的黑线姬鼠 ©大猫
我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在山西看见猫头鹰,是在豹乡田隔壁沟的榆树坪。那次我们看到了三只雕鸮,或者是两只雕鸮出现了三次。我看见巨大的黑影无声地从整齐的农田上空掠过,看见它收起翅膀,和夜幕下的树影融为一体。它们就是这样,和祖祖辈辈在山间耕作的农民共存了几千年,如果我们能用野生动物友好的方式继续耕作下去的话,或许它们还能和我们继续共享这片山林和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