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日韩时尚,怎么变“小家子气”了?
看完今年的时装周我只有一个想法——
亚洲时尚标杆的日韩,怎么变得这么土啊……
日韩被秒杀?
以前我们总觉得内娱土,但这次,比起日韩,简直不要太优秀。
米兰时装周,章子怡和唐嫣的造型基本都挑不出错。
但同场的有村架纯,怎么看怎么都像村里人进城。
巴黎时装周,辛芷蕾和宋佳都是常胜将军,霸气明艳,颜色搭配都非常巧妙。
反观Blackpink,姐妹三连扑。
智秀把自己穿成了酒店大堂经理,连pose都透露着一股小家子气。
Jennie这个造型活像加班两周的富江。
Rosé跟Jennie一样,只不过她不像熬夜,像刚睡醒。
不止时装周,两国国内的审美也逐渐变土。
爱子公主的私服老气横秋,明明才20几岁,看着像老了一轮。
真子公主出席活动穿的嫩色套装,款式也严重过时。
在他们自己的音乐颁奖典礼,每个人穿的让人梦回世纪初的杀马特时代。
男艺人也是一样,特别爱留长发,可最终效果只有邋遢感,没有美少年感
田中树这个发型放过国内极有可能被评为红毯最丑。
韩国也是一样,以前韩剧穿搭是时尚引领。
但近几年,你会明显发现,韩剧穿搭的风潮开始减弱了,风格也开始局限。
无论题材如何,穿搭都慢慢显露出千篇一律的风格。
甚至一些剧中角色的部分穿搭走向也变得迷惑。
日韩怎么落后了?
我们会觉得日韩落后,是因为他们的审美体系与我们不同。
中国的审美体系是规模效应,鼓励多样性的探索,从而避免了审美过早地定型和在细节上内耗。
因为市场足够大,所以我们的审美发展就有巨大的试错空间和创新底气,整体呈现出一种探索性、包容性甚至实验性。
新中式、赛博朋克、科幻设计、亚文化圈子同时存在,每一种审美取向,都能找到足够多的拥趸,从而形成商业闭环,存活并发展下去。
这造就了中国审美的“生态多样性”,创作者不必为了讨好一个“主流”而牺牲个性。
这种多样性,从外部看,就呈现出一种包罗万象、海纳百川的大气。
同时,因为社会变化速度太快,过去与未来、乡土与科幻碰撞激烈,这也让创作者敢于进行大胆的实验和混搭。
这种野蛮生长的状态,充满了生命力和扩张感,显得非常大气。
但日韩是内卷效应。
竞争的压力迫使所有资源都投入到对现有规则的极致优化上,从而抑制了创新的产生,让整个体系在精致的同时,也显得格局狭小、停滞不前。
韩国偶像工业和日本亚文化就是如此。
大家拼的不是“谁创造了新范式”,而是“谁在旧范式里做得更完美”,整个产业都在追求一种安全范围内的满分。
即便是创新,也只是微观层面,在颜色、面料等小的地方做文章。
这能催生匠人精神,但也导致了审美的同质化和范式固化。
所有东西看起来都精致,但缺乏惊喜,显得“小家子气”。
我们和日韩的美学主旨也不同。
中国美学喜欢宏大的文明叙事。
因为有历史厚度,所以我们作品的叙事尺度天然就会被拉大。
比如《长安三万里》和《只此青绿》。
我们的审美不是关于“一个杯子怎么做才最美”,而是关于“天地、江山、岁月与人的关系”。
这种出发点本身就决定了其格局的宏大。
这种主题又赶上了当下全球对力量和意义感的追求,冲击力也因而更强。
但日韩美学更倾向关注个体的、内向的情绪。
如日本的“物哀”,韩国的“청량感”(清凉感)或“힙링”(治愈感)。
它们的关注点都是心境和情绪,虽然美,但需要静心品味。
因此,在整体感受上显得轻盈、小巧,给人一种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的局促感。
更何况,现在我们也不再是追随者和仰望者了。
以前我们的本土现代审美体系没有建立,日韩代表的就是前沿、潮流。
学生自然会觉得老师的光鲜亮丽是高级的。
但随着国力提升,我们也逐渐完成了从文化输入到文化自省再到文化输出的转变,建立了自己的审美话语体系。
此时再回看日韩,昔日高级的光环就会褪色。
而且我们的互联网又是高度竞争的。
算法将各种小众、新奇的内容推送给用户,不断催生和淘汰审美趋势,再去看日韩时,自然会觉得他们老土。
他们如何变落后了?
即便是拿日韩与自己比较,也能明显感觉到它们在审美降级。
以前,日本皇室是亚洲时尚icon。
那会,为了突出线条,王妃还会选择这种不太正式的系带套装。
不像今天,礼服完全不考虑身材线条,各个年龄段连颜色都不做区分。
韩国也是一样,现在迷上顺产头,走在大街上,首尔的每个男人都无差别变身小火柴。
照理说,他们的娱乐产业那么发达,审美即便不能年年进步,起码也应该在及格线上,怎么现在却感觉降级了?
其实,并非是他们降级,而是他们日渐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日韩在经济上已经进入发达后的平缓期,社会结构稳定,阶层流动性较低。
这种稳定影响了审美。
什么样的穿搭得体,什么样的造型高级,全民已经达成共识。
但时代是一直向前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潮流风向,当流行风向与日韩固守的那套不匹配时,他们自然就显得落后了。
文化心理的不同也让他们逐渐显得落后。
虽然中日韩都是集体主义,但各自的心理取向还是不同的。
日本是集体主义下的内部精致,审美追求是在特定的“箱子”里做到极致。
但如果外部观众没有进入这个箱子,他们看不懂你层次搭配的妙处,体会不到背后的情绪时,就很难给人带来冲击。
更何况,这个审美箱子的范围是固定死的,内部的规则又高度固化,了解一个,剩下的都大差不差。
韩国是集体主义下的对外统一,审美强调“作为一个整体要变得更好”。
这就导致他们的审美极度标准化。
从爱豆的出道流程、容貌管理到打歌服风格,每一套都有模板。
没有人有勇气打破这个模板,但工业品是有保质期的,用的久了,自然不新鲜。
我们虽然也有强烈的集体主义色彩,但市场却是去中心化的。
虽然也有大公司,但平台和社交媒体有更强的话语权。
审美的创造者不仅是明星和造型师,更是数以百万计的博主、网红和普通用户。
自下而上涌现的审美自然会比自上而下的日韩先进。
这两种模式没有优劣之分,日韩在精度上依然领先于我们。
只是,这种感觉的变化,或许意味着东亚审美话语权要正经历着再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