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被流量反噬

500

最近的小米和雷军,正陷入前所未有的口碑低谷。

从"山寨保时捷"的SU7到蹭苹果的小米17,从"押上家底造车"到"逆光之王是目标"的营销话术,人们开始怀疑:雷军到底是被黑了,还是已经完完全全活在了自己的感人故事里?

过去,雷军是"国货之光",是创业精神的象征;现在,他却被越来越多人嘲讽为"流量演技派"。问题真的出在所谓的黑公关上吗?恐怕不止如此。

从"致敬"到"模仿",小米的高端梦越走越偏

雷军多年来最大的执念,就是带领小米冲高端。然而,这个梦越来越像一场"形式主义的模仿秀"。

SU7被调侃"保时捷平替"保时米,YU7对标法拉利被调侃称"法拉米";发布会上一再强调"设计感",结果就是缺乏真正的技术底座。当一个汽车品牌以"好看"为第一诉求,而不是以安全、技术为核心竞争力,这就已经偏离了高端、豪华的本质。

500

手机业务同样如此。小米16硬改成"小米17",去蹭苹果iPhone 17的热度;宣传口号喊出"逆光之王",但细则里却加一句"小米17的目标是成为逆光之王"。这是一种典型的"营销先行、产品跟随"的逻辑。

问题在于,当品牌过度依赖蹭流量、打情怀、造话题,它就不再是用户心中的"技术品牌",而成了一个"网红企业"。短期能引爆话题,但长期必然透支信任。

小米想致敬苹果,却学不会苹果的生态闭环;想对标保时捷,却缺乏保时捷那种工程精神。

结果就是,小米越想"致敬",越显得像个迷失的"模仿者"。

雷军的问题:太爱立人设

雷军可以说是我国最懂传播的企业家。他知道怎样用情怀打动人,怎样用故事带节奏。

500

从"十年饮冰,难凉热血"的造芯片演讲,到"押上全部家底造车"的励志宣言,每一句都精准踩在人心上。可以说,雷军在情绪叙事上几乎无敌。

但问题在于:这套"苦情叙事"玩法在商业社会里,过度使用就会反噬。当一家身价数千亿的企业还在用"苦情戏"打动人时,观众只会觉得这家公司不再真实。

小米17依旧用着高通芯片,"自研芯片"的豪情壮志让人形成了鲜明的反差;造车战略喊得震天响,却先营销后产品。

公众期待看到的是,小米作为中国科技巨头,对自主技术的坚持,对社会责任的担当,而不是一场又一场煽情式的个人秀。

当一个CEO把自己演成主角,企业就变成了背景。

雷军越强调"个人奋斗",越让外界看出"小米体系"的脆弱:缺少团队的声音,缺少技术的厚度,缺少产业的定力。

而这正是他口碑反转的根源:在流量时代里,他塑造了"国民企业家"的形象;但当流量变成了审判席,雷军还在坚持用"人设"去解决结构性问题。结果就是,被流量反噬。

被黑公关,还是自己打自己的脸?

雷军在多个公开场合呼吁"打击黑公关和水军",说得没错,小米确实是各大舆论场的高频对象。

但更关键的问题是:为什么"小米被黑"的声音总能轻易引发共鸣?

因为公众的"情绪阈值"已经被小米自己消耗完了。

一次又一次"高端化宣言"变成营销噱头;一次又一次"对标苹果"的口号变成笑话;一次又一次发布会上的"热血故事",都让人觉得这家公司越来越矫情。

外界的"黑公关"固然存在,但更大的问题是,小米在公众信任体系中留下了太多漏洞。

500

当雷军亲口说"造车颜值第一",当他反复宣称"押上全部家底"时,他其实是在用情绪代替战略。结果是,别人一句调侃,就能击穿他的叙事;别人一个质疑,就能让"黑公关"的效果翻倍。

一个真正强大的品牌,不怕被黑,因为它有实打实的产品和技术去对抗舆论。而小米的问题在于:技术和战略的空心,让它经不起一次次的公众检验。

雷军需要的不是法务部,而是反思自己

雷军的困局,不是外部阴谋,而是内部失焦。他需要的,不是更多的律师函,也不是更强的法务部去应对"黑公关"。

他真正需要的,是一次彻底的自省:为什么小米越来越像一个营销品牌,而不是科技品牌或者汽车品牌?

要知道,小米不是一家初创公司,而是一家市值数千亿、肩负社会期待的科技企业。小米要想赢回信任,需要的不是热搜,更不是法务部,而是踏实的技术积累与产品兑现。

雷军也该明白:真正的企业家,不靠"苦情立信",不靠"流量立身",而是靠产品立命、靠担当立身。在"国货之光"到"流量反噬"的落差之间,小米真正需要的,是技术的耐心,是战略的定力,是对自我幻觉的清醒。

雷军需要的,也许不是法务部,而是好好反思自己。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