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抵制、有人真香,陷入AI争议的网页游戏为什么让无数玩家上头?

小熊猫丨文
AI技术发展如日中天的当下,用AI来辅助创作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从最早的AI绘画、写小说、作曲,到Deepseek、豆包等AI大模型协作生产,再到最近以假乱真的Sora2不断生成的广告、视频。

何意味广告看得上头
AI不仅助力着抽象文化的发展,也正朝着成为真正的生产力工具加速蜕变中。而大众对于AI创作的态度,也从一开始大批的质疑、抵触慢慢转变为部分人的调侃、尝试。
就比如,去年的《沙威玛传奇》,尽管因为AI作画、AI作曲、AI配音的原因,被戏称为“3A大作”,但也成功在国庆假期硬控了无数玩家。

而最近,又有一部AI游戏——《大学生登山失踪事件》,在网上掀起了一阵热潮。

虽然,它还没到全网爆火、每个人都想蹭流量的程度,但在推理文游的玩家群体内,反响还不错。
据说国庆期间,不管是堵在出游路上还是身在催婚饭桌的网友,只要上手玩了这个游戏,都会暂时忘记一切,满脑子只记得游戏里出现的关键词,比如什么“花生糕”,还有“香椿炒鸡蛋”。

就连《三伏》的制作人月光蟑螂,也特地发微博推荐了它。


散人今晚也在玩
既然如此,身为文游爱好者的我,自然也是来支持了。
游戏的整体流程并不长,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先到制作者@銀河電燈_的小红书里体验一下再回来。

那么,我们先按照指引进入游戏。最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段故事的前情提要:
在游戏中,玩家将扮演一位名为顾晴的角色,调查自己正读大四、平时热爱户外运动的弟弟——顾铭的失踪案。一周前,他在去攀登一座并不危险的山时突然神秘失踪,警方和民间搜救队对此一无所获。
但某天,顾晴却在他的衣物中发现了一包印着“福安家常菜馆”名的餐巾纸,里面夹有一张奇怪的符咒。

古怪的是,这家店在顾铭失踪后没多久就突然停业,官网也不再更新。
顾晴猜测这家店和顾铭的失踪有关,于是决定从福安家常菜馆的网页入手暗中调查,通过自己对计算机网络的了解破译其中隐藏的信息,寻找弟弟的下落。
而游戏的玩法,简单来说就是阅读现有的网页信息→找出可疑的关键词并搜索→发现新的网页→重复上述过程直到真相大白,这么一个思路。

比如上图中,“福安饭”这个信息很可疑,但界面进不去,所以我们就得通过搜索的方式寻找它是否包含关键信息。如果弹出新的网页链接,那我们就可以进入新网页搜集信息,继续寻找关键词并进行搜索,循环往复。
介于体量与时长,游戏故事本身其实并没有加入太多的新花样。大致就是一个被社会抛弃的孩子为了拯救包容自己的养父养母,给他们续命,不惜向邪神献祭,甚至因此牵扯无辜之人的故事。
姑且可以算是一个变格(即有怪力乱神加入)设定的推理游戏。文游打得比较多的玩家,估计在引入部分看到符咒时,就能够往“邪神作祟”这个方向去猜测了。

@Artemis.莳 网友做的印象表meme
不过,即便能够猜到剧情走向,也不影响游玩时的体验。这得益于游戏在互动反馈方面的用心设计,也能在解谜过程中感受到作者的一些小巧思。
谜题设计上,游戏并没有一味地往难与深的方向钻研,而是将谜底设置在谜面上:
要么,是将答案藏在网页的现有信息中,让玩家通过推测、搜索来验证;要么,就是直接点出解题思路,让玩家举一反三解开密码。

既不会让玩家因为太难而卡关,又不会太过简单而失去参与感。
而有趣的是,一些谜题的解题思路还被藏在了网页的URL里,既新颖又契合它网页游戏的特点。

不少玩家都很喜欢这个设计
至于氛围塑造,由于不是恐怖题材,所以游戏并没有特意去做惊悚元素。但我认为它在这方面做的比谜题更胜一筹。
这或许就是它作为一款ARG游戏的特色所在:偏向真实的网页设计,在游玩过程中模糊了玩家对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之间的认知界限。

作者在彩蛋里也提到了
至少,我在等待游戏网页加载的过程中,会不自觉地对之后将面对的未知产生一定恐惧。而这,就很自然地营造出一种暗流涌动、背脊发凉、毛骨悚然的感觉。

其中,游戏选取的最有效又简单的方式,就是通过新旧网页之间的配色切换:
最初浏览“福安家常菜馆”的正常网页时,整体配色会偏暖色调,主打一个宾至如归的温馨感;
随着一些关键信息的出现,比如说搜集到涉及神佛的宣传单时,界面又会以饱和度极高的蓝青色为主,再配上神秘、诡异的经文,让人不自觉有点头皮发麻;

而当我们一步步接近真相,表面的温馨被突然出现的、以黑色与红色为主的网络警告页面、乱码或是大段重复文字等占据,就像是正常世界已经被邪神污染。


如果在网速比较慢的地方玩,那漫长的等待时间更如同断头台上将落未落的斩刀,等你放松警惕时又猝不及防来个惊喜,堪称效果拔群。

有玩家玩到鸡皮疙瘩爆起 还在评论区发图了x
除此之外,游戏里还有一些打破第四面墙的meta元素。
在你耍小聪明,想要通过修改网址强行破除密码进入网页时,它就会猛地弹出警告提示——我一直在看着你……
这种突如其来的介入,不仅出乎意料,也进一步拉紧了玩家心中的那根弦。

无数细节的叠加之下,《大学生登山失踪事件》凭借合理的剧情衔接、流畅的解谜逻辑,以及高度沉浸的氛围塑造,已然具备了一款优秀游戏应有的素质。
不过,这款游戏在发布初期其实反响平平。而它之所以能在竞争激烈的独立游戏赛道中突围,收获超出预期的关注,其实离不开“天时、地利、人和”的多重助力。

首先,网页游戏游玩门槛低,也利于分享,无形中推动了游戏的人群扩散。其次,配合国庆期间出行、候场等场景的“天时”,让许多人为打发时间而点开链接,进而成为新的传播节点。
而当假期结束后,其网页形式又能自然融入办公环境,悄然成为打工族应对“节后综合征”的摸鱼首选。

从某种意义上说, 它与《合成大西瓜》《羊了个羊》等突然走红的小游戏有着相似的成功路径——短、平、快,且具备基本可玩的体验感。这种轻量而新颖的设定,对初次接触此类形式的玩家而言,自然能带来不小的惊艳感。
所以,如果你仔细观察推荐这款游戏的人群,会意外地发现,其中主力并非资深推理玩家,更多是平时不怎么接触此类游戏的“蓝海玩家”。

但对于深度涉猎推理游戏老玩家来说,它相较于其他同类型游戏,其实还有可以更进一步的空间。
比如说,同样是以推理信息、搜索发现新信息、一步步探寻真相的免费网页游戏《Type help》,在推理方面比《大学生登山失踪事件》做得更加极致:
不仅难度更大,甚至没有在游戏中加入任何多余的元素,纯粹靠文字塑造一切。

还有之前我们介绍过的《全网公敌》,或许就是《大学生登山失踪事件》的全面升级版——画面更精致、人设更丰满,剧情更深入。
与此同时,玩法也不仅仅只停留在用网页搜索关键词,还进一步挖掘出“怎么通过网络开盒别人”的“攻略”。


而同为ARG游戏探索者的第四境界,则选择在打破虚拟与现实的界限上更进一步,玩家购买游戏之后,甚至可以在三次元中收到游戏中的线索。


图源B站 @二澪20块
照理来看,《大学生登山失踪事件》之于他们,其实并没有太多的吸引力。那,为什么还会这样有一批老玩家,甚至是游戏制作人慕名去玩呢?我想,它的噱头之一——AI创作,或许会是其中一个答案。至少,我确实是被这么吸引来看热闹的。

你可能很难想象,在这个多数创作者担心自己使用AI会被避雷的创作环境下,作者@銀河電燈_却敢在游戏自荐帖中毫不避讳地点明:自己在游戏制作方面完全是零基础,而这款游戏除了剧本故事之外,全流程都由AI制作而成。

所以,不出意料,社区内很快发酵出对AI制作游戏的争议话题与讨论。
令人意外的是,许多持中立态度、或是原本对AI发展悲观态度的网友,在抱着尝新鲜的想法来玩过之后,反而对AI创作有所改观。

不少人认为,这会成为一个合理使用AI辅助创作的正面例子。

而作者也在帖子中坦言,游戏最核心的剧本构思是由自己主导完成的。
他强调,推理环节的设计必须由制作人亲自把握,而AI辅助的部分也远非“输入指令就能坐享其成”,仍需反复调试、不断优化,本质上仍是一种需要参与度的创作过程。

可即便作者坦诚地公开创作细节与心路历程,抵制者依然坚持“不买账”,表示将继续避雷。支持与反对两派之间的对立,不仅未见缓和,反而更显尖锐。

而在浏览了围绕这款游戏产生的种种观点后,我逐渐意识到:双方对“AI创作”的认知错位,或许是导致他们难以理解彼此的关键所在。
支持AI的一方认为,反对者是恐惧自己被取代,并对使用工具者抱有“投机取巧”的偏见。

然而实际上,更多人抵制AI是出于对版权问题的担忧。即便项目未进行商业盈利,未经授权使用受版权保护素材的行为,其侵权本质并不会改变。

当然了,AI参与创作的是非对错,恐怕难有定论,我们大多数人对于AI的态度也仍在观望与摇摆之中。但不可否认的是,《大学生登山失踪事件》的成功,确实让一批只有文本创作能力的游戏业余爱好者,开始琢磨自己怎么创作游戏,追求自己的游戏梦。
而这股由AI辅助催生的创作新风,也正预示着独立游戏领域一股不可忽视的短期潮流。

@电子冰块 这个博主很快就跟进热潮了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