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银行市场化选聘副行长,6个月试用期打破“铁饭碗”
来源|读商时代(中访网旗下品牌)
在地方金融改革深化与国有资本布局优化的双重背景下,四川达州银行迎来了关键性的发展节点。作为达州市政府正式控股近半年的国有控股城商行,该行近期启动总行副行长公开选聘工作,以市场化选人机制充实核心管理团队,不仅彰显了其完善公司治理、强化专业运营的决心,更预示着这家深耕区域39年的金融机构将开启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此次选聘由达州市委组织部、达州市财政局联合主导,岗位设置、任职条件与聘用机制均体现了严谨性与市场化导向。公告明确的任职标准既注重专业资历积淀,要求候选人具备6年以上金融工作经验或10年以上相关经济工作经验,且近三年考评稳居第一阶梯;也强调管理实践能力,需有省级分行部门副职及以上、市级法人银行总行副行级及以上等任职经历,同时要求在至少2个业务部门累计任职不低于3年。这种"专业+履历"的双重筛选标准,旨在选拔兼具宏观视野与实操能力的复合型管理人才,为银行战略落地与业务创新提供核心支撑。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选聘设置三年聘期与六个月试用期的考核机制,试用期不合格将直接解聘,任期届满考核合格可续聘。这一动态管理模式打破了传统金融机构高管任职的"铁饭碗",将任职资格与履职成效深度绑定,既体现了对人才的严格要求,也为管理团队注入了持续进取的动力,是商业银行市场化改革在人事管理领域的生动实践。
此次高管选聘的背后,是达州银行股权结构优化与治理体系完善的深度变革。2025年上半年,达州市高新科创有限公司通过受让15.32亿股股份,使银行国有股权占比提升至72%,正式成为国有控股城商行。作为达州市政府主导组建的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平台,达州市高新科创有限公司肩负着推动产业创新、服务重大项目建设的使命,其控股不仅为达州银行带来了稳定的资本支撑,更赋予了银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战略定位。
股权结构的优化正在加速推动银行治理结构的完善。此前达州银行存在董事长职位暂未正式落定、法定代表人变更等情况,而此次公开选聘副行长,正是国有控股后理顺管理架构、强化高管团队建设的关键举措。结合银行现有高管团队配置来看,行长于倩深耕本行多年,兼具市场营销、信贷管理、风险管控等多领域经验;副董事长兼董事会秘书廖春云拥有丰富的金融机构管理经历,跨部门任职背景为公司治理提供了多元视角。此次新增市场化选聘的副行长,将与现有管理团队形成互补,进一步优化决策效率与执行能力。
从发展基本面来看,达州银行具备扎实的区域服务基础。成立于1985年的达州银行,历经信用社改制、更名发展,已形成覆盖达州市全域及巴中、广元、南充等周边城市的63家营业机构网络,截至2024年末资产规模突破1200亿元,达1212.89亿元。尽管2024年营收与净利润出现同比下滑,但国有资本的注入与治理结构的优化,为其扭转经营局面提供了重要支撑。此次选聘副行长,有望在业务转型、风险防控、客户拓展等关键领域实现突破,推动经营业绩重回增长轨道。
作为区域性国有控股城商行,达州银行的发展与地方经济紧密相连。达州市高新科创有限公司的控股背景,使银行在服务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助力中小微企业发展等方面具备天然优势。新副行长的加入,将进一步强化银行的战略执行能力,推动金融资源向地方重点产业、关键领域倾斜,在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的同时,更好地发挥金融对区域经济的支撑作用。
此次公开选聘不仅是达州银行的内部治理升级,更折射出地方城商行改革发展的普遍趋势。在金融监管趋严、市场竞争加剧的背景下,通过国有资本赋能完善治理结构、以市场化机制选拔专业人才,已成为城商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路径。达州银行的这一举措,为同类区域性银行提供了可借鉴的改革样本,彰显了地方金融机构主动适应市场变化、谋求转型发展的积极态度。
未来,随着国有资本赋能的持续深化、管理团队的优化完善,达州银行有望在公司治理、业务创新、风险管控等方面实现全面提升。此次公开选聘的副行长将带来全新的管理理念与业务思路,与现有团队协同发力,推动银行在服务地方经济、践行普惠金融、实现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迈出更大步伐,为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劲的金融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