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见证——想不到你是这样的杨振宁!

10月18日,惊闻物理泰斗杨振宁去世,蛋总心里还是蛮难过的。毕竟他是理论物理赛道上能比肩牛顿、麦克斯韦、爱因斯坦的大科学家,属于基础理论的开拓者。

500

他和李政道提出的宇称不守恒理论,颠覆了物理学界对基本粒子行为的认知,还因此获得了195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他获得诺奖时,还是地道的中国人。

他对物理学的贡献还不止于此。他1954年与米尔斯提出的规范场理论,被认为是20世纪物理学最重要成就之一,奠定了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基础。

该理论,把基本粒子四种相互作用,统一了其中的三个(电磁力、弱核力和强核力),深刻重塑了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知,为大统一理论奠定了重要的基石。

他诺奖级的成果还有十几项。一言以蔽之,他是20世纪后半段,人类理论物理赛道上当之无愧的领跑者,也是物理学这个赛道上爬得最高、摘果子最多的中国人。

十年前,互联网上的生态不是很好,爱国都得藏着掖着,很多人和事的评价都出现了扭曲。杨振宁就是受害者之一,网上对他有很多不公允的评价,蛋总是较早正本清源给他正名的人之一。

他仙逝后,网上悼念他的文章很多,大多数都很公允,我感到很欣慰。很多人讲到了他的学术贡献,他对中国的贡献,他家庭和婚姻等。不过今天蛋总要讲的杨振宁,是伟大复兴的见证者。

第一,杨振宁能脱颖而出,能爬到科学大树的最顶端,能摘下这颗果子,是中国人的骄傲,但也是对旧中国的一种控诉,对新中国的赞美。

杨振宁1922年出生于合肥。1922年的中国是个什么状态?1922年的中国可以说是四分五裂、军阀混战,中国人民生活在三座大山的压迫之下。

1928年杨振宁7岁,是该入学的年龄,但当时的适龄儿童,能够入学的并不多。就拿中国经济最发达、教育程度最高的江苏来说吧,1929年江苏适龄儿童入学率仅有13%。

500

其中苏南情况要好一些,入学率在20%以上,苏中在10%~20%,苏北大部分地区都在10%以下。就全国而言,入学率不足10%,中西部省份甚至在5%以下。

入学还不代表毕业,很多人读一两年就不读了。就拿“首善之区”南京来说吧,1931年4月,南京市小学高级毕业生共303人,高级肄业生共894人;初级毕业生928人,初级肄业生10947人。

民国时期,小学六年分为两个阶段,一至四年级叫初小,五六年级叫高小。南京作为首都,初小没读完的(肄业),竟然是读完的十倍多。

这个数据意味着,在杨振宁读小学的年代,在首都南京只有20%的适龄儿童能入学,入学孩子中,只有3%能读完小学。放眼全国,在那个时代能读完小学,已经是千里挑一的知识分子了。

我们常说,新中国成立时文盲率高达80%,就这还是我党在根据地、解放区拼命办扫盲班后的数据。很多地方鉴别文盲的标准很简单——看会不会写自己名字,会写名字就不算文盲。

能上小学的千里挑一,能读大学的那妥妥的万里挑一。1938年至1940年,参加高考的人数分别是11119人、20006人、18151人,录取人数分别是5460人、5371人、7024人。

杨振宁参加高考是在1938年,当时西南联大物理系只招16了人。抗战之后要稍好点但好不到哪儿去,1949年全国大学毕业生仅有2.1万人,但理工科只占10%。

蛋总说这话的意思,旧中国只有千分之一甚至万分之一的人有机会受到良好的教育,却可以培养出这么多大科学家,甚至可以成为人类物理学泰斗。

那么问题来了,杨振宁为什么可以受到良好的教育?因为他爸爸杨武之是数学家,是清华乃至后来西南联大的数学系的系主任,他妈妈也是书香门第出身。

500

杨武之为什么能成为数学家和清华大学数学系的系主任?因为杨振宁的爷爷是清末秀才,长期担任淮军将领和北洋军阀段芝贵的幕僚,李鸿章、段芝贵、段祺瑞、刘铭传都是合肥人。

其实我们观察,民国时期能上大学的,绝大多数家庭条件都很好。这些家庭只要稍微重视一下教育,孩子就能脱颖而出,杨振宁兄弟姐妹五个,全都是大学教授。

杨振宁的第一任妻子杜致礼,1946年考入北平辅仁大学外文系,她的爸爸是国民党高级将领杜聿明。而杜聿明之所以能脱颖而出,也是因为有条件接受教育。

杜聿明家里是大地主,父亲是清末的举人。举人在封建社会那是非常厉害的。清朝期间,全国平均每年才选拔500举人,秀才每年也只有1500人。杜聿明夫人也是大家闺秀。

蛋总感慨的是,很可惜在旧社会99%的孩子,都没有这样的机会。他们只能跟随父母,在三座大山的压迫下苦苦挣扎。只有共产党来了,穷人才有了机会。

但是从好的一面来讲,旧中国这么少的人读书,却出了这么多大科学家,说明中国人智力是足够的,中国完全可以培养出自己的优秀人才。

至于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很长时间内,很多年没人能获得诺贝尔奖,原因很多。首先,新中国科技发展重点是服务于国计民生,不以诺奖为目标,很多成果也没法申报。

其次,基础科学和理论研究是要烧钱的,高度依赖高水平实验室,很长一段时间性价比不高。随着国力的增长,以后会多起来。还需要注意,诺奖参杂了很多政治因素,并不公平。

第二,杨振宁见证了国家的深重灾难和历史屈辱。我们现在大学入学,乘坐高铁一天就能跑遍大半个中国,但是他们那会儿入学,却要穿越火线,用时68天,徒步1600公里。

这次长途跋涉,是在民族存亡关头,知识精英向大后方战略转移的悲壮行军。他们一路背着行囊风餐露宿、颠沛流离,对祖国的苦难有了更深切、更直观地认识。

学校的条件也是极为艰苦的,教室没有玻璃,铁皮屋顶雨天噪音刺耳,学生需要睡在草房,几十人挤在一间,跟蚊蝇臭虫一起生活。

1940年日军轰炸昆明,杨振宁全家租住的房屋被毁,仅从废墟中抢救出几本压歪的书。杨振宁日记中写道,日本轰炸间隙,他借着洞口微光推导公式,用捡来的弹片当尺子画图。

1945年抗战胜利了,杨振宁获得了一个出国留学的机会,他成为庚子赔款留美公费生,进入芝加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庚子赔款,是中国人的屈辱,明明我们是被欺负的,列强却罚了中国人每人一两。

500

第三,杨振宁见证了蒋介石的卑鄙龌龊,这要从杨振宁的岳父杜聿明说起。1949年1月,担任徐州剿总副司令的杜聿明在淮海战役中被我军俘虏,又气又恼又无奈。

为什么说又气又恼呢?因为他原本可以不用这么惨,都怪自己顶头上司蒋介石“不辨忠奸”还乱指挥。为什么说蒋介石“不辨忠奸”呢?

因为杜聿明早就发现郭汝瑰有问题,可能是“共谍”,他发现郭汝瑰作为国防部第三厅厅长,竟然不贪财、不好色、生活极度节俭、不近女色不纳妾,家里极其简陋,沙发都补丁摞补丁。

他曾经向蒋介石举报郭汝瑰作战计划有问题导致国军惨败。蒋介石听了之后很不开心,觉得杜聿明是哪壶不开提哪壶,有意羞臊自己。

因为作战计划虽然是郭汝瑰制定的,但微操的却是他本人。就这么说吧,郭汝瑰的作战计划可以让国军伤亡多20%,但是经蒋介石一微操,那国军都是整建制的全军覆没。

杜聿明被俘之后,蒋介石迅速把杜聿明的家人给控制了起来,并作为人质带到了台湾。蒋介石开始答应给予优待,结果到台湾之后对杜家不管不问,没房子没工作,一家人过得很凄惨。

杜聿明是蒋介石的心腹爱将,蒋介石何故如此呢?因为杜聿明知道得太多了,蒋介石怕他乱说,舆论上对自己不利。只要扣住他的家人,杜聿明就不敢说他坏话。

杜致礼当时在美国留学,但不敢回台湾与家人团聚,万一卡在岛上就麻烦了。她哥哥杜致仁也在美国留学,学费凑不够,托妈妈求助蒋介石。

蒋介石薄情寡义,只批了一千元还是贷款,限期两年还清。杜致仁又气又恨,最终选择了自杀。杜致仁自杀第二年,杨振宁获得了诺贝尔奖。

这时蒋介石又有了活心思,希望杜聿明夫人劝女婿来台湾。杜夫人将计就计,去了美国,然后一去不回,并且在1963年回到祖国大陆,与杜聿明重逢。她离开后,其他几个孩子处境愈发艰难。

1981年杜聿明病危之际,心中有两件事放心不下。第一件事,他把郭汝瑰叫到病床前,发自肺腑地问了一句:你到底是不是共产党员?

第二件事,他还是挂念被扣在台湾的几个孩子。不过他给妻子留下遗言:蒋介石不可信,蒋经国也不可信,台湾绝不能回去。

第四,杨振宁见证了新中国的奇迹。杨振宁见证了中国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起完整的工业体系,并造出了两弹一星。他得知中国造出原子弹没有外国参与时,瞬间热泪盈眶。

500

对于新中国的成就,杨振宁评价极高。2007年他在新加坡接受《联合早报》采访时的发言说:你们说我是歌功颂德,我完全赞成,但你们说的不够,往往需要我加以补充。

他说:我就是歌功颂德的,歌功颂德有两类,一个是为了提高自己在当局的地位来歌功颂德,一个是地位够高了发自内心做歌功颂德的,我赞成后者,不赞成前者。

500

他曾经这样点评:从前我离开的中国是旧中国,1971年我回来的中国是新中国,可是今天我想应该叫做新新中国。这个新新中国跟新中国之间的距离,几乎可以跟新中国跟旧中国的距离来比。

他除了“歌功颂德”和见证历史,还扎扎实实为国家做了很多工作。主要分为三方面:一是直接推动中国的科技和教育,二是为国举才,促成很多人才归国;三是直接捐资助教。

自20世纪70年代起,杨振宁多次回国讲学,并建议中国科大少年班设立计算机软件专业,推动国内计算机教育起步。还推动成立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并任名誉主任,致力于引进顶尖人才,重振清华理科。

他几乎把朋友圈重要的大咖都“忽悠”回国了。比如姚期智——计算机学最高奖图灵奖唯一华人得主。2005年姚期智全职回清华创办“姚班”。

当时杨振宁为了劝姚期智回来,跑前跑后不说,还自掏腰包用真金白银砸。他从自己募集的基金中拿出来2000万美元作为启动资金,并承诺五年不考核论文,只考核学生质量。

截至2025年,姚班毕业生共有513人,其中46人获得STOC/FOCS最佳论文奖,占了全球华人理论计算机界的半壁江山。

有人会问,姚期智回国不也是理所应当的么?理是这么个理,问题是姚期智从小是在国统区也就是台湾长大,毕业于台湾大学,还是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能挖过来难度和功劳都非常大。

被杨振宁挖过来的还有大数学家张守武、麻省理工学院终身教授、凝聚态物理拓扑序理论奠基人文小刚。2017年已经95岁高龄的杨振宁,三次飞往波士顿邀请文小刚。

最后一次,杨振宁直接把文小刚接到了华为总部,让他亲眼看华为需要新的量子材料。文小刚最终被打动,2018年全职入职清华高等研究院,2021年的成果被《科学》杂志评为年度十大突破。

杨振宁为了中国的科技事业,没少自掏腰包砸钱。1997年自己筹资4.2亿组建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其中包括自己在纽约的房产、股票、诺奖奖金共3200万美元。

总之,杨振宁103年的一生是辉煌的一生,他不仅见证了中华民族从亡国亡种的边缘到伟大复兴前夜的百年沧桑,还在自己的赛道上为中国的科技事业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缅怀杨老,一个物理学赛道上比肩牛顿、爱因斯坦的地道中国人,一个见证中国百年沧桑巨变的科学赤子!

500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