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二手歼-10A外销的问题
印尼最后买的是二手歼-10A,这当然是有可能的,但也是可能性不大的。问题有很多。
歼-10A的脉冲多普勒雷达升级到主动相控阵当然在技术上做得到,电科14所的KLJ7A就是一个选项。KLJ7A不仅有给原生主动相控阵用的倾斜安装全口径版,还有给脉冲多普勒升级的机相扫版。倾斜安装不仅降低一点前向雷达反射特征,还利用天线固定的特点,利用斜切圆的面积大于正切圆的几何特点,增加雷达天线口径。但这不大适用于二手战斗机的改装,改装还是利用原来机扫电线的转动底座为好。在这方面,1473雷达的平面缝隙天线可以容易地换上KLJ7A的主动相控阵天线。优点是扩大天线的角度范围,缺点是直径受到制约。
但这未必是多大的缺点。主动相控阵雷达的功耗大,散热要求高。原来用于1473的供电要驱动“真”主动相控阵不够给力,要增加AL31的发电能力就费劲大了。KLJ7A贴心地采用空冷,也是为了避免冷却难题。但这不可避免地限制了主动相控阵的性能和潜力。
“真”主动相控阵的重量也大,原地换装有重心和平衡问题。这也是在现实中,改装只能选用“有限升级”版的原因,而没法把潜力用足。
KLJ7A是低成本选项,但或许成本依然没有那么低。更加低成本的选项是保留1473的后端,只把平面缝隙天线换成主动相控阵。F-15C换装主动相控阵就是这么做的,还是保留APG65雷达的后端。好处是大幅度原地提高性能,坏处是不增加本来可以包括的新功能,尤其是空地相关的功能。
歼-10A的原配中程空空导弹是PL12,大体对标AIM120的早期型号,当年够用了,现在成黄脸婆了。不光是因为对手也在升级,更是因为PL15太抢眼。歼-10A不升级到主动相控阵,或许也能通过少量升级而发射PL15,但作战效能大大受限制。PL-15在中段飞行时还是需要数据链中继制导的,发射载机只有平面缝隙天线的话,机头指向很受限制,时分制的边搜索边跟踪的精度和数据率不够用,主动相控阵的单独指定的波束才够用,还能在同时用其他波束保持对空情的掌握。
如此说来,歼-10A升级主动相控阵雷达,只升级前端的天线的话,达不到印尼(和大部分外销用户)多用途的要求。美国升级到主动相控阵+APG65后端的F-15C依然是“一磅也不用于空对地”。
进一步升级到KLJ7A或者类似物的话,要么性能受限制,要么需要供电升级。
另一个问题就是发动机,全新AL31的歼-10A专供版应该停产了。与主流AL31相比,这把滑油装置(可能连同发电机)换了个位置,以适应歼-10上的使用。这也决定了与苏-27/30上的AL31不可能通用。二手歼-10A当然是带着发动机的,但战斗机的“一生”里,需要不止一台发动机。即使无不可修复的故障,发动机的寿命也比战斗机短得多,中期大修时需要换新的发动机。所以战斗机外销中,常常包括相当数量的备用发动机。
中国的歼-10A使用已经一段时间了,原装发动机的剩余寿命有限,正是需要新发动机的时候。中国可能有一定数量的存货,与二手歼-10A一起出售是一个办法,只要得到俄罗斯的批准,但国内剩余歼-10A的备用发动机就少了。备用发动机常常不是一比一备用,而是二比三什么的,根据战斗机的使用情况和发动机的技术状态,视情更换。这样的“缺额备件”靠的就是在相对较大的用户群里互相“借用”,备件数量进一步降低就借用不便了。除非中国空军想加速淘汰现有歼-10A,这可能影响战备状态。
歼-10A是中国第一代全新设计的战斗机,但强度设计规范可能还是受到苏联传统的影响,矩形进气口用两排加强杆曾经饱受诟病。如果整体结构强度也是模仿苏-27那样,“够用就好”,那使用寿命不会多长。世纪之交进口的原装苏-27基本退役了,使用强度大是一个方面,结果寿命有限是另一个方面。
歼-10A如果有一样的问题,也使得二手外销会有问题,结构上的剩余寿命太少侵蚀用户利益,也损坏自己声誉。
歼-10B在重新设计进气口的时候,有可能对结构寿命有所改进。歼-10C是2015年才首飞的,比歼-20还晚,也着重强调多用途,其中必然需要对机体适当加强,F-16从A/B升级到C/D也经过了类似的加强。苏-27在从速-27S(基本型)升级到苏-27M(完全型)的时候也计划加入结构加强的内容,结果苏联解体了,苏-27的结构加强最终体现在苏-30MKK/MK2上。但歼-10A可能就没有这样的“福利”了。
总的来说,歼-10A二手当然是选项,但印尼真是要想清楚,中国也会说清楚。
印尼真要买,最好的选项还是歼-10C。这事还真是“便宜没好货”,中国货也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