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诺奖之殇

500

作者:董涵英

        国人之于诺奖,一如很多年前之于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奖牌,有不甘,有无奈,也有不忿甚至不屑,也有吃不到葡萄说葡萄是酸的,抑或说压根儿就不想吃“资本主义”的葡萄。

        眼下,又到了诺贝尔奖颁奖的时候,2025年诺贝尔奖已经逐项评出并且颁布。瑞典皇家科学院10月13日公布,2025年经济学奖得主是三位学者,分别是美国学者乔尔•莫基尔、法国学者菲利普•阿吉翁和加拿大学者彼得•豪伊特,他们的贡献或者成果是“对创新驱动型经济增长的阐释”。

        由于对高深的经济学理论不甚了了,于是搜来短视频和有关文章去看。大致理解了今年经济学获奖者的成就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创新驱动经济的要素或者条件;另一部分是对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的“创新性破坏”建立了数学模型。这些成果乍看起来并不亮眼,竟然得了诺奖,着实有人不平。

         这不,有一个“明叔杂谈”的平台,立马发了一篇文章,标题特别鲜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至少值五个诺贝尔经济学奖》。文中说道:“1968年设立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主要作用就是表彰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学理论”。并且推断:“组织和参与评选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人,几乎都是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学理论的“门徒”和“粉丝”,他们甚至可能认为,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学理论就是人类经济学理论的全部,他们对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以外的经济实践和经济学理论探索,抱有一种居高临下的傲慢和拒不承认的顽固”。文章推断:“诺贝尔经济学奖越来越只能授予一些二流甚至是三流的西方经济学家,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我们且不说把诺奖经济学奖意识形态化究竟是不是一种下意识的反应,也不说文章的作者对今年经济学奖获得者是不是不够尊重(获得2025年诺奖经济学奖的三位学者其中两位79岁,一位年轻一点也已69岁)。就是看看跟帖者的言论就知道,持不同意见者中确实有明眼人。有位读者一针见血地反驳作者立论不严谨,逻辑上有问题。

         也只能说文章的作者忘了自己对诺奖经济学奖的政治“定位”,给自己挖了一个大坑。既然知道诺贝尔经济学奖是表彰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学理论的奖项,既然知道评奖的都是带有政治偏见的所谓资本主义的经济学专家,那我们又何必在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在他们那里获不了奖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为什么一定要得到资本主义的褒奖呢?

          说到底,还是在心底里的那点自卑,又寄托在了别人的认可上。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成就举世瞩目,这是资本主义世界不得不承认的事实,也为社会主义世界树立了榜样。我们走过的路程我们自己最清楚。思想解放,改革开放,市场机制,创新驱动,是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推动因素。我们的理论和认知,经验和教训,说实在话,这些年来总结得很丰富,很全面,已经形成比较完善的体系了。

         然而,也必须承认,经济发展确有它自己的运行规律,无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无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还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如果的确存在着这两大理论体系的话)也必然存在着可以相互融通、相互借鉴的地方。今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理论成果,从本质上说就是创新驱动型经济增长的条件和创新性破坏的数学模型。通俗地说,获奖者通过对工业革命以来经济快速发展的观察和研究,得出了创新型经济发展必须具备的三个重要因素——知识创新、制度创新和文化创新;而创新性破坏,用大白话说就是新的不来,旧的不去,或者叫凡是创新性的进步必然会对旧的东西造成毁坏。这种一般性的结论不也是适合我国经济高速成长的实际情况吗?

         需要指出,诺奖建立之初并没有经济学奖,它是1968年才开始设立的。由于现代经济学更多地注重运用数理工具概括和提炼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因此,经济学日益呈现出自然科学的特点,就是注重逻辑的严谨和实践的数据分析,特别是在建立数学模型上有突出的表现。今年诺奖经济学奖获得者中的一位,拉长了研究对象的时间轴线,着重探讨了英国工业革命以来,科技进步的推动作用及其制度和文化背景,从而确定创新型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而另外两位学者建立的数学模型,对创新性破坏这个概念有了更为精准的表达,从而为经济学这门学科做出了理论贡献。

         从诺奖设立的初衷来看,是科研人员对学科原创性的表彰。注重学科创新是它的重要标志。必须搞清楚的一点是,经济学学科创新与经济发展成果两者之间尽管有联系,但毕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一如运动学与锻炼身体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一样。经济发展成就巨大并不意味着经济学学科的进步。平心而论,我国的经济学家们这些年来有没有卓越的原创型理论贡献?不敢妄下定论,但从学科教学、研究的情况看,我国仍然是偏重对西方经济学现成结论的阐释。如此,我国学者难以获得诺奖经济学奖就毫不奇怪了。

         中国有句老话,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不可否认,如果用这句话来议论诺奖的评奖,应该说自然科学的奖项属于武的,客观性比较强。而人文科学类的奖项属于文的,主观性比较强。对比一下我国获得过诺奖的科学家和文学家就清楚,屠呦呦因发现和提取青蒿素而获奖,她的科研成果是硬碰硬地摆在那里的,尽管这位堪称伟大的科学家连中国的院士都不是,公众对屠呦呦本人的评价基本上没有什么微词。

         而另一位获奖者莫言,就不是这个境遇了。虽然以他出色的文学创作在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但对他文学创作的价值很多人并不认同。这也难怪,莫言的获奖评价是“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并没有特别指出他是因为哪一部作品而获奖。当然,有人说是由于《蛙》这部小说。而这部小说取材于计划生育最要紧的时段,其描述又充满“魔幻”,用有色眼镜去看,大抵是灰色的,而这恰恰契合了国人“不骂国就得不了外国人的奖”的潜意识,口碑自然抵不过歌颂的或者励志的主旋律作品。总之,对莫言获奖褒贬不一,说两个极端的都有。而事实最终是,莫言并没有因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而声名大噪。

         话说回来,屠呦呦和莫言获奖,倒是有一个共同点,都是在自己所从事的事业中辛勤耕耘,持之以恒地努力,坚韧不拔地追求,都是厚积薄发的突出代表。能拿到诺奖,实至名归。

         曾经在很长一段奥林匹克运动历史中,中国人不曾获得过金牌。直到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上,许海峰实现了中国奥运金牌零的突破。之后,中国人一发不可收拾,一下子成了金牌大户。2008年奥运会上中国得到金牌第一,2022年巴黎奥运会与美国金牌数并列第一。这也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厚积薄发,欲速不达。诺奖最需要的是科学研究的制度和氛围,最忌讳的是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

         我翻看了一下资料,中国人拿下第一枚诺奖其实很早。1957年中国籍的杨振宁和李政道就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尽管后来他们先后加入了美国籍,但这枚诺奖还是应该算在中国人头上。当然,外籍华人拿诺奖的也有人在,比如丁肇中、朱棣文、李远哲、高锟、崔琦等等。这说明,中国人并不缺乏科研的能力,也不缺乏获奖的能力。

         然而,从诺奖1901年开始正式颁奖120多年间,美国已经有400多人获奖,英国、德国获奖在100人以上,我们的近邻日本也有31人次当此殊荣。而我国获诺奖的算上杨振宁只有3人,甚至远不能与印度相比(12人)。并且,自屠呦呦2015年获奖后,至今10年里颗粒无收,无论如何与我们这个人口和经济大国的地位是不相称的。

         当然,从诺奖评选的有关规则来看,的确存在着马太效应(越是获奖多的国家越能得到更多的提名),也不排除提名和评选过程中评委们存在着某些政治偏见(其实,这在国际奖项的评比中是普遍存在着的现象)。但总的看,诺奖还是比较公允地反映了国际科研的最高水平。一个比较令人信服的事实是,很多奖项评定的成果诞生在很长时间以前。意气风发的中青年科学家的研究成果,领奖时已是垂垂老者。这期间,研究成果也得到了时间和实践的检验。

          令人欣喜的是,这些年我国高度重视科技进步,科研步伐明显加快,大批科研成果如雨后春笋,有的已经和正在达到世界水平。有一个指标比较显眼,我国科研论文在国际高级别刊物上发表的数量已经名列世界首位。大片果树已经栽下,结果还会很远吗?

          谨以此文深切悼念我国第一位诺奖获得者,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他在2025年10月18日中午辞世。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