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科技日报总编辑刘亚东关于科技发展的不同意见

老舒说事(325)舆论场上经常有一些掌握话语权的专家、大v、部分领导说一些似是而非的观点,稍不留神就会被带进沟里。科技日报总编辑刘亚东的演讲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出发点是好的,然而刘亚东的演讲把病因找错了,开的方子也是南辕北辙,很可能会让我们的科技发展走得更艰难,这个就不应该了。出于严谨、科学、符合客观事实的原因,尽管时隔七年对科技发展方向的大政方针仍然必须较真。

对于科技日报总编辑刘亚东关于科技发展的不同意见

——1到10的创新同样弥足珍贵 逆周期投资就是一种弯道超车 搞清科学原理与经验试错各有所长

500

科技日报原总编辑刘亚东于 2018 年 6 月 21 日下午,在中国科技会堂召开的科学传播沙龙上发表了题为《除了那些核心技术,我们还缺什么》的演讲,谈到了我国科技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刘亚东在演讲中表示,中国在诸多核心技术领域被卡脖子,实质是基础科学大幅落后于美西方,同时指出中国缺乏科学的武装、工匠精神以及持之以恒的情怀,这些都阻碍了中国科技的发展。

刘亚东先生的演讲对于国人认清我国科技水平的现状、承认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具有很好的警醒作用,也促使全社会切身感受到了突破卡脖子关键技术的重要性与紧迫感,对于全国上下拧成一股劲,形成“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奋斗士气,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500

然而刘亚东先生在阐述他的主题中,引述的一些观点却会带来认知混乱和误导舆论的倾向,有些观点是完全不符合客观事实的,也是经不起实践检验的,主要表现就是对中国科技发展现状把脉错误,开出的处方南辕北辙、舍近就远,甚至要砍掉科技发展两种途径中的经验试错的路径。为此有必要进行正本清源,以正视听。

第一,前科技日报总编辑刘亚东说我们的很多科技成果都是在别人的基础上获得的,不值得自豪。他说:我们明明是在别人的地基上盖的大楼,却自己号称是永久产权。

这个观点在一个专业的科技媒体领导人嘴里说出来令我深感吃惊,持同样观点的人也不少,比如张维迎、许小年、周大伟等人,甚至形成一种打压中国科技成果的舆论氛围。

我要请教一下刘亚东先生,您知不知道瓦特不是原创发明了蒸汽机,而是在托马斯·纽科门发明的“纽科门蒸汽机”基础上完成核心改进的。这是在前人已经发明的蒸汽机基础上做了改进,也就是1到10的创新成果,但是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500

按照刘亚东先生的观点就是在别人的地基上盖出了高楼大厦,不值得稀罕。然而全世界对瓦特改进蒸汽机的成果都推崇备至,甚至公认是推动第一次工业革命最关键的科技成果。

所以刘亚东先生说在别人基础上的科技成果不值得推崇是站不住脚的,也是对人类社会进步的无知,人类社会发展从来就是遵循承上启下的客观规律,政府的产生就是在继承了原始社会的经验教训基础上才出现的,工业化是在手工业的基础上演进的,炸药与火药(特指中国古代黑火药)存在技术上的传承与革新关系,没有中国人发明指南针就不可能有大航海时代的产生,也不会有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这些都是人类社会承上启下的发展历程。怎么能说在前人基础上的成果就不值得自豪和推崇呢?

很显然刘亚东先生对人类社会发展历史和科技界发展历史缺乏基本的认知和了解。这样的观点是在误导大众和上层领导。

过分强调0到1的创新价值,而故意贬低1到10的创新价值,这是近年来在舆论场上混淆是非的一股歪风邪气,必须要拨乱反正。

500

第二,刘亚东先生对赛车缺乏基本的认识,却用外行话来否定弯道超车的价值与可能性,甚至错误地把弯道超车说成是投机取巧走捷径。在赛车比赛中,追赶者要超越前面的领先车辆是很困难的,因为大多数赛车的最快时速都是差不多的,所以在直道阶段上是很难超越前面的车辆的。只有在弯道时,前面领先的车辆为了把控驾驶方向可能会减速,这时候驾驶技术过硬、鼓起勇气敢于一搏的选手,可能不减速甚至加速才有机会超越前面的领先车辆。

这是赛车场上的基本常识,刘亚东先生不懂,贸贸然对弯道超车说出错误的论断,这是很不严肃、很不专业的,也不符合一个科技工作者严谨、专业、务实的工作态度,在社会上造成了极不好的影响,在科技界的庙堂之上误导了社会大众,也有愧于科技日报总编辑的身份。

这里再举一个产业界弯道超车的案例。就是在行业陷于低谷时期,也就是所谓的弯道阶段,大多数企业都会减少投资,压缩产能,然而三星集团却反其道而行之。三星集团逆周期投资战略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500

    1、增强市场竞争力:在行业低谷期,多数企业会缩减产能和研发投入,而三星则加大投资,扩大生产规模。例如,2008年金融危机时三星加大存储芯片投资,2012年成为全球DRAM市场第一。这种做法能够在市场复苏时,凭借充足的产能和先进的技术,迅速抢占市场份额,挤垮竞争对手。

2、降低生产成本:逆周期投资时,土地、设备、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价格相对较低,三星可以以较低的成本进行扩张和投资。同时,大规模的生产也有助于实现规模经济,进一步降低单位生产成本,从而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价格优势。

3、推动技术创新:逆周期投资为三星提供了更多的时间和资源来进行技术研发和创新。在行业低迷时,三星可以集中精力投入研发,提前布局未来技术,为下一轮市场增长做好准备。例如,三星在半导体领域的持续研发投入,使其能够不断推出新的产品和技术,保持在该领域的领先地位。

4、提升品牌形象:在行业困境中坚持投资和发展,展示了三星的实力和信心,有助于提升企业的品牌形象和声誉。这种积极的态度也能够吸引更多的合作伙伴和客户,为企业的长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500

5、促进产业升级:三星的逆周期投资战略不仅有利于自身的发展,还对整个产业的升级和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通过在行业低谷期的大规模投资,三星能够带动上下游产业的发展,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提升整个产业的竞争力。

很显然刘亚东先生对于逆周期投资的发展战略是无知的,或者是一知半解的,才会说弯道超车是不可能的伪命题。许小年先生甚至说弯道超车很可能会带来翻车,这个就是艺高人胆大,如果不敢弯道超车,我们就永远无法赶超西方发达国家,然而改革开放四十七年来的伟大成果证明,中国人是弯道超车的践行者和成功者,对弯道超车否定的言论是违背了客观事实的,科技领域的弯道超车不仅可能,而且司空见惯。

当然我们也要承认弯道超车的确存在一定风险,这也证明:为什么全世界这么多国家都加入了世贸组织,却唯独中国在加入世贸组织后经济会飞速发展,因为中国人的文化底蕴和制度设计是与大多数国家不一样的,全世界只有中国的五千年文明得以延续和传承。

500

第三,刘亚东先生认为科技发展必须先知其所以然,要搞懂科学原理才能走得远,他认为中国人取得的成果大多数是技术进步,不是科学发现,比如四大发明,靠技术进步是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这也是片面的观点,科技发展历史上不知其所以然而不断进步的现象多了去了。

科技发展的两种核心路径 ——“理论先行” 和 “实践先导”。前者是用科学原理指导技术落地,后者则是先通过经验试错找到可用方法,再回头破解原理或是不断技术迭代,并不一定非要搞清楚原理才能推动科技进步,这两种路径共同推动了人类科技进步。归根结底最重要的是这种科技成果最终是不是能够为人类服务,至于能不能搞清楚原理或运作机制,并不是最重要的,因为世界上存在大量无法搞清楚原理的现象,但是人类可以通过不断的试错,找到一些方法或路径来为人类社会服务。这就是黑箱理论的方法。

在科技发展历史上,既存在搞清楚了科学原理,进而在实践中造福人类的成果,也存在搞不清楚原理,只是通过不断尝试才服务于人类的成果。

500

先搞清楚原理再产生应用:

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威廉·康拉德·伦琴在研究阴极射线时,意外发现了X射线。他通过系统研究,揭示了X射线具有极强的穿透能力,能穿透书本、木板甚至人体组织,这一发现为X射线的应用奠定了科学基础。

搞不清原理,通过尝试服务于人类的成果(类似黑箱理论):

肥皂的发明与应用。实践先行:早在公元前 2800 年,古巴比伦人就发现 “把动物脂肪和草木灰(含碱性物质)一起煮,得到的膏状物能清洁油污”,这就是最早的肥皂。但当时的人完全不懂 “乳化作用”—— 不知道肥皂分子如何同时吸附水和油,从而将油污带走。

再举一个近在咫尺的例子。美尼尔症是一种疑难杂症,到现在科学家还是没有搞清楚发病机制和治疗的原理,上海五官科医院顶级的专家(特需门诊1500元)在治疗这个疾病时也是使用黑箱原理试验药物的疗效:1、强的松,2、雷贝拉挫钠肠溶胶囊,3、氢氯噻嗪片和氯化钾缓释片,4、吲哚美辛肠溶片,5、富马酸酮替芬等,一个个药物轮流试验,哪个有用就算是治疗有效果了,没用也就没办法了。

500

如果创新都需要搞清楚原理,那么就是把众多的潜在创新者拒之门外,许多人有能力做创新、或革新、或改进,他们并不一定具备发现或理解科学原理的能力,但是他们可以参与创新,这才有了李克强总理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国家战略。

如果按照刘亚东先生的观点许多疾病就不要治疗了,因为没有搞清楚科学原理就是不求甚解,这种靠黑箱理论模式的治疗就是急于求成。但是病人的痛苦促使医生必须想办法、尝试各种可能的途径来尽可能治疗疾病,哪怕是不能根治疾病,只要有所缓解或可能适当延长病人的存活时间,这都是一种进步,有时候可以说是一种了不起的科技成果。

所以刘亚东先生的观点是误导了大众和社会各界,甚至也会误导了领导,他把科技发展的双轮驱动简单化为单打独斗,这就会大大阻碍科技发展的步伐和发展战略。“理论先行” 和 “实践先导” 并非对立,而是相辅相成的。

500

“实践先导” 往往是科技的 “起点”,人类通过试错找到解决问题的 “初步方法”,为后续原理研究提供了方向(如古代冶金为现代材料科学奠定了实践基础);

“理论先行” 则是科技的 “加速器”,搞懂原理后,能让技术从 “经验性” 走向 “精准化”(如基于免疫原理的疫苗,比古代 “以毒攻毒” 的原始方法更安全、更有效)。

两种路径共同构成了科技发展的完整链条,缺一不可。

500

最后要说明的是,刘亚东先生演讲的出发点是好的,及时提醒了我们与美国等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导致我们还在许多方面被卡脖子,必须奋起直追。七年来中国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大幅度地、持续不断地缩短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差距(科技日报2018年列出的35项被国外卡脖子的关键技术,截至2025年已有至少21项实现重大突破或完全国产化,部分技术仍存在差距),这点上刘亚东先生的演讲和科技日报的系列报道的确功不可没。

但是作为中国顶级科技媒体的总编辑在一个非常严肃的场合发表演讲,而且刘亚东先生的观点具有很强的迷惑性,听上去很有道理让大多数人信以为真,再加上科技日报总编辑的专业身份加持,让他的言论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甚至可能影响上层的决策。

刘亚东先生发表外行的观点来证明自己的演讲主题是很不应该的,既不符合客观事实,也没有严谨的逻辑推理,由此大大误导了普罗大众和部分领导。所以在时隔七年之后,我认为还是有必要加以正本清源,以免谬种流传。如有不当之处,欢迎各位老师和网友批评指正,谢谢!

2025-10-15

 附上刘亚东先生的演讲视频链接

#《科技日报》总编刘亚东谈中国科技现状与差距! - 抖音  https://www.douyin.com/video/7500286213665033524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