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先生,天已经亮了
1)普通人不了解物理学也就不能真正了解杨振宁先生对于现代物理学的贡献。
2)我是在看了张朝阳脱口而出说杨振宁的贡献大于霍金的时候才突然意识到,我们看起来都很熟悉杨振宁,但我们对于杨振宁的科学贡献其实是不了解的。
3)杨振宁最大的贡献不是让他获得诺贝尔奖的宇称不守恒定律,而是杨—米尔斯规范场理论,这一理论为物理世界四大作用力中的三种——强作用力、弱作用力和电磁力,提供了统一的核心框架。
4)如果说20世纪上半页对物理学做出贡献最大的科学家毫无疑问是爱因斯坦和波尔,那么在20世纪下半叶对物理学做出最大贡献的人当中,肯定有杨振宁。
5)美国“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主持了举世闻名的“曼哈顿计划”,是他把杨振宁引进到普林斯顿大学高等研究所。1965年奥本海默退休时曾推荐杨振宁接替自己担任普林斯顿大学高等研究所所长,杨振宁因为对自己的学术兴趣和个人特点有清晰的认识,认为自己当所长并不会开心,最后没有接受这一邀请。奥本海默曾说,杨振宁是他见过的最聪明的年轻人。
6)我在昨天的文章里说,杨振宁先生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有些朋友不太理解,他们觉得,似乎只有钱学森、邓稼先这样的科学家更值得这个称呼。其实爱国的基本含义是发自内心地希望这个国家好,然后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出自己的贡献。以此为标准,钱学森、邓稼先、杨振宁都是伟大的爱国者。
7)1971年中美关系解冻,杨振宁首次回国访问。1973年,他第三次回国时见到了毛主席,周总理和后来出任北大校长的周培源作陪,这条新闻上了当时的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毛主席当时年事已高,身体并不太好,在临别时,他请杨振宁扶自己一下,才从沙发上站起来。毛主席对杨振宁说,我小时候也想在科学方面做一些贡献,但是长大后没能实现这个愿望,我很开心看到你在科学方面做出了一些贡献。多年后,杨振宁回忆说,毛主席的这段话让他非常感动,深受鼓舞。
8)1955年钱学森回国后,在哈尔滨见到了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院长陈赓。陈庚问钱学森,中国人能不能搞原子弹?钱学森当时憋着一肚子气,脱口而出,为什么不能搞?外国人能搞,我们中国人就不能搞,难道我们中国人比外国人矮一截?杨振宁1971年访问中国时,曾想着从侧面问一下邓稼先,中国人搞原子弹,有没有外国人帮忙。邓稼先请示组织之后,给杨振宁写了一封信,他告诉杨振宁,中国人搞原子弹,没有外国人帮忙。为什么从钱学森到杨振宁,那个时代的中国科学家都特别在意中国人行不行这个问题?关键还是在于中华民族在近代沉沦,我们的民族自信遭到了极大的摧残,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需要努力重构这种自信。
9)今天我们看邓稼先的信,依然感慨万千。邓稼先在信中对杨振宁说,希望你在国外经常想着我们的祖国,并送给了杨振宁一句临别寄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2021年,杨振宁百岁生日座谈会上,他回忆起了这个情节,他说他理解了邓稼先的意思,他用自己的后半生应该是实现了邓稼先的这个愿望。
10)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的了109年,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段漫长暗夜。杨振宁先生出生、成长、生活在这段暗夜期,他和许多其他同时代的知识分子一样,都带着一种强烈的希望看到民族复兴、国家富强的渴望。2007年。杨振宁说,中华民族终于走完了近代以来的长夜,他看到了曙光,但他自己年事已高,可能看不到天大亮了,2018年他又说,自己不仅看到了曙光,而且也看到了晨曦,甚至看到了天亮。他还说如果自己运气好的话,也许可以看到天大亮。什么才是天大亮?应该是是中华民族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应该是中华文化重回世界文明之巅峰。这个时间点,最迟在2035年、2049年终将可以实现。
1945年,抗战胜利,冯友兰为西南联大纪念碑撰文,这位凭借一己之力将中国哲学带入现代的大师,这样写道:“我国家以世界之古国,居东亚之天府,本应绍汉唐之遗烈,作并世之先进,将来建国完成,必于世界历史,居独特之地位。盖并世列强,虽新而不古;希腊、罗马,有古而无今。惟我国家,亘古亘今,亦新亦旧,斯所谓‘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者也。”
重振汉唐雄风,成为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这是钱学森、邓稼先、杨振宁、冯友兰等那一辈中国人的共同心愿。今天这一历史性的任务传递到了我们的手上。5000多年来,中华民族既古老又年轻、有传统也有现代,之所以能做到绵延不绝,背后的真正原因恰恰在于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的这种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和担当精神。一家之言,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