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利益才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驳郭松民老师“共同价值观朋友”论
本文原本是在郭老师文章下的评论,越写越多,索性独立成文,与大家讨论。
---分---割---线---
郭老师实际上还是中了印度人的计,跳入了印度人画的圈套之中。郭老师自认为高明的“共同价值观”也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罢了。
这就像一个人去拜神,每次都不灵验,于是巫祝就说:“是你的心不诚!”
那怎么才算“心诚”呢?捐5元善款?100元善款?还是给神像重塑金身?不论你怎么做,掌握解释权的巫祝都会说“是你的心不诚”。为什么?因为心诚不诚是对方预设的一个不可证伪的命题,你想在别人的框架下证明自己“心诚”是永远证明不过来的。
同理,印度人认为中国没有朋友,实际上他们就占据了“朋友”的解释权,你无论怎么辩解,他都能说你不满足他对“朋友”下的定义。如果我们迎合它的提问给自己“找朋友”,那就陷入了自证陷阱,永远证明不了自己有朋友。
如果高教授的“贸易朋友论”是想自证捐100块钱是心诚,那郭老师的“共同价值观朋友论”就是想自证给神像重塑金身才是心诚。殊途同归,五十步笑百步!所幸的是,高教授跳出了圈套,由防守转为进攻;遗憾的是,自认为高明的郭老师又跳了进去。
正确的态度是——在国际社会上,印度人定义的“朋友”重要吗?不重要!——国家利益才重要!国家利益才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而不是什么价值观!
从国家利益出发,中国可以和苏联“一边倒”,也可以联合美国。上世纪70年代,我们邀请基辛格、尼克松访华,是国家利益契合的结果,和中美两国是不是价值观相同无关。伊斯兰国家倒是价值观相同(相近),可是巴勒斯坦因此避免危局和困境了吗?
毛主席说“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自身不强大,再多的朋友也没有意义。中苏关系再好,也不妨碍苏联对中国实施核威胁;中国若没有在冷战中决定天平倾向的能力,任凭你小球怎么转,也转动不了大球。
朋友可能会生嫌隙,利益永远是粘合剂。利益契合给两个国家带来的咬合力,绝对强于“朋友”这种情绪上头产生的认同;利益冲突,哪怕双方关系再好,也会渐行渐远乃至反目成仇。中苏关系恶化之后,朝鲜这个曾经“与子同袍”生死之交的选择,就更能证明“朋友”有多不可靠了;事实上,也正是因为苏联能够给朝鲜提供在“经互会”下的各项援助,朝鲜才选择了和苏联站在一起。
最后说说“共同价值观”这个问题,这个说法存在严重bug。一方面,“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算不算共同价值观?算的话,高教授的“贸易朋友论”没毛病啊,完全符合郭老师的共同价值观理论嘛。
另一方面,“共同价值观”得“共同”到什么程度才叫“共同”?30%?70%?还是99%?那个印度人纳伦德拉要是这么问,郭老师又怎么回答呢?你总不能说100%相同才叫“共同价值观”吧?那咱们就更没有朋友了,因为世界上和你价值观100%相同的只有你自己。中苏、中朝、中越之间有没有“共同价值观”?中国与这三国的关系起伏难道是随着“共同价值观”这个温度计水银柱的起伏而起伏的吗?这样说未免让人笑掉大牙!
作为结尾我也效仿郭老师引用两句古人的话,如果在国际关系上迷信所谓“道义朋友”,鼓吹所谓“共同价值观”,而不去考察现实的、具体的国家利益,那只会——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