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半导体,补链正在加速

2025年湾芯展上,最引人注目的还是新凯来的两家子公司——万里眼与启云方。
在展会开幕式的新品发布环节,万里眼正式推出旗下90GHz“超高速实时示波器”,当前全球排名第二、国内第一。与此同时,启云方也首次公开亮相,带来两款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电子工程EDA设计软件。
要知道,长期以来,国内受西方出口管制制约,带宽60GHz以上的实时示波器被禁止进入中国,部分单位甚至无法获取20GHz以上设备。现在,万里眼展台上,静默站立的示波器,标志着我国打破了西方国家对高端示波器的封锁。
这不是一场孤立的技术突破,而是深圳半导体近两年系统性补强产业链中后端能力的一个缩影。从制造到装备,从工具链到验证环境,这座城市正试图构建一个能让芯片真正“落地”的本地化闭环。
01
设计繁荣:深圳半导体的上半场
长期以来,中国芯片设计看三个城市:上海、北京、深圳。
ICCAD 2024的数据中,2024年芯片设计行业销售额为6689.3亿元,比2023年增长13.2%。芯片设计企业数量为3626家,比2023年的3451家,增加了175家。设计业规模最大的前三大城市也正是:上海、北京、深圳。
提起深圳的芯片产业,大多数人想到的是华为海思、比亚迪半导体,都是终端驱动下的设计创新典范。《深圳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报告》显示,截止2024年底,深圳共有集成电路企业727家,其中设计企业营收占比68%。
设计繁荣的背后,制造和装备环节的薄弱,是人们对深圳半导体的印象。如果说过去深圳的发展靠的是“放水养鱼”:给空间、给政策、让企业自由生长,那么这两年,它开始做另一件事:修渠筑坝。
自2023年以来,深圳开始系统性补强产业链中后端能力。
政府层面动作明确:
出台《深圳市推动集成电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围绕“强链、稳链、补链”核心目标,提出了10条具体支持举措。设立总规模50亿元的“赛米产业私募基金”,重点围绕深圳集成电路重大制造项目集群建链、补链、强链、延链。深圳市重投集团,参与投资中芯国际深圳12英寸线、方正微电子扩产项目,并主导建设重投天科第三代半导体材料产业园项目。
这不是口号。这些举措标志着深圳对半导体产业的支持,已从过去以市场自发为主的“放水养鱼”,转向更具战略性的“修渠筑坝”。
02
从“放水养鱼”到“修渠筑坝”
如果说设计是深圳半导体的上半场,那么制造就是正在开启的下半场。
在这条新赛道上,方正微电子是目前珠三角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探路者。作为一家拥有SiC芯片设计、工艺开发、晶圆制造到器件封装全链条能力的IDM企业,方正微已经实现SiC车规芯片实际产能国内第一。
“我们只生产碳化硅。”一位技术人员介绍,“车上主要使用的是SiC MOSFET,因为氮化镓目前还无法满足高压需求,尤其是在大功率新能源场景中。”
这一选择背后,是对技术路线和市场格局的清醒判断。随着Wolfspeed启动破产重组,国际碳化硅市场进入调整期。“烧了很多钱,发现没拿到预期份额。”业内人士指出,“主要原因是中国的碳化硅已经具备量产能力,抢下了部分市场份额。”
但方正微也清楚,真正的竞争不在“能不能做出来”,而在“能不能稳定地批量生产”。“最难的不是做出一颗芯片,而是批量化的一致性和稳定性。”方正微坦言,“这个行业现在拼的是良率、成本和交付确定性。”
也正是在这个环节,深圳本土设备企业的价值开始显现。
埃芯半导体便是典型代表。这家专注于半导体晶圆制造前道量测和检测设备的企业,其产品已服务国内一线晶圆厂并实现规模量产。
“我们的客户群很窄,全国也就四五十家,但必须在这个细分赛道深耕。”埃芯半导体相关人员坦言,“中小设备企业资源有限,若摊子铺得太宽,没有足够资金支撑,很容易陷入困境。” 这种“窄而深”的聚焦策略,已成中小半导体设备企业的生存法则。
作为土生土长的深圳半导体企业,埃芯半导体也切身感受到了本地产业生态的变化:“早期深圳半导体产业以设计为主,现在越来越多厂商开始投身设备开发或材料研究。” 而这一转变的背后,离不开地方政府的推动。
“如果没有政府支持,不会有这么快的产业转型效果。”埃芯半导体特别提到,龙华区政府在税收减免、人才补贴、研发扶持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为企业早期发展提供了关键助力,“尤其是企业规模尚小时,这些扶持能帮我们扛过最艰难的成长期。”
事实上,深圳半导体设备与材料企业的集聚效应已初步显现:除埃芯半导体外,新凯来、先进微电子、阿斯麦深圳等企业已在龙岗区等地集中布局,形成了区域性的产业配套能力,为本地制造环节提供了更贴近的支撑。
但即便如此,这些企业仍保持着对行业规律的清醒认知。“2023年是第一波设备采购潮,2024到2025 年市场行情相对平淡,我们判断2026到2027 年可能会迎来下一波需求高峰。” 埃芯半导体表示,“这个行业不能只看当下热度,波动是常态。”
03
应用牵引:在细分赛道里扎下根
在深圳,半导体的故事从来不是从光刻机讲起的。
它是从一颗UFS控制器、一个DSP替换方案、一套国产EDA工具开始的。是成百上千家企业在真实市场需求中一步步走出来的。
晶存科技的展位上,一块UFS 2.2控制器吸引了关注。晶存科技人士介绍:“目前国内UFS都是在2.2,国际最新的达到4.1。”虽然速率不算顶尖,但在工业级场景中已足够使用。
更关键的是,晶存实现了嵌入式主控芯片的自研突破。“国内能自主研发NAND主控的厂商屈指可数。”而成本优势进一步放大了这一价值:“我们的EMMC和UFS价格相同。”这意味着客户无需为性能提升支付额外代价。
当被问及深圳半导体这两年的变化时,晶存科技观察到:“半导体产业越来越复杂,覆盖的公司越来越多,很多企业规模变大,也开始上市。”如今深圳已是国内存储企业的聚集地,如佰维存储、江波龙、创意电子、德明利等均扎根于此。尽管竞争存在,但“大家在不同领域的工作可能有所不同”,并未陷入同质化厮杀。
这种生态多样性,正是深圳的优势所在。
格见半导体则选择了另一条路:不做通用型产品,也不主打高性能或低成本,而是专注于一件事——替代国际巨头的DSP型号。
“我们没有重点推广某一个产品。”格见半导体相关人士坦言,“更多是看客户现在用TI什么型号,我们就做兼容替换。”他们的目标不是全面对标,而是解决客户在供应链安全与交付保障上的燃眉之急。
目前已有一百几十家公司在使用其产品,客户主要集中在华南地区,尤其面向电源管理、电机控制等应用场景。“对于我们DSP产品来说,在深圳的客户群体比较多,面向珠三角的客户群体更多一些。”这种“以旧换新”的策略,显著降低了国产芯片的导入门槛。
而在更底层的工具链环节,国微芯作为国产EDA领域的创新代表,覆盖设计验证、工艺导入及制造全流程关键环节,自主研发了形式验证、物理验证、可靠性、PDK自动化开发验证四大技术平台等多款优质产品。
此前,国微芯入选深圳市“潜在独角兽企业”,凸显其在推动“20+8”产业集群战略中的价值。国微芯表示:“政府对集成电路产业高度重视,投入大量资金支持。EDA行业本身需要长期高投入,若无政策扶持,很难持续。”
这也印证了一个现实:在深圳,无论是做控制器、做DSP替代,还是做底层工具,企业的选择虽各不相同,但背后都有一个共同逻辑:依托本地活跃的应用市场,抓住某一环节的替代机会,在细分赛道里扎下根来。
04
结语
为什么新凯来要孵化“万里眼”和“启云方”?
答案或许不在设备本身,而在于其背后的战略意图——它不只是卖工具,而是试图构建一套覆盖制造、封测、测试的本土化半导体工具链。而这,也正是深圳这两年最深层的动作:不再只追求单项突破,而是让整个创新链条跑得更快、更稳、更自主。
如今,一个清晰的趋势已然浮现:深圳的半导体发展,早已告别“口号式追赶”,转而进入一场静默却系统的生态筑基。筑的不是某一项技术,而是让一家企业在这里做芯片时,能更高效完成设计—流片—封测—验证—量产的完整闭环。
这条路还很长,但方向已经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