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人觉得湾芯展上拿出来的东西不够“硬”、有些失望,媒体人是这样分析的

微博@paingod:

这几天,深圳第二届湾芯展很火。因为在10月10日的新闻发布会上,深圳市官方表示,新凯来及其子公司将在此次展会上,带来让大家意想不到的惊喜。15日湾芯展开幕,答案揭晓,惊喜是启云方发布了两款国产EDA设计软件,以及万里眼发布的国产90GHz超高速实时示波器,并非大家之前热切盼望的光刻机的消息。

于是我看到,评论有振奋的,也有非常失望的,比如有人说,这种单点突破无法打破国外巨头的强大生态壁垒,只是一个战术胜利;还有人说哪怕你公布个28nm光刻机也算个惊喜,这也叫惊喜?甚至还有人说这就是在重复劳动骗钱……

怎么说呢,看到这些评论,我虽然不懂芯片制造,但却有一种非常熟悉甚至亲切的感觉:

也是全国翘首期盼突破的战略行业,

也是刚刚起步就引起关注的展览,

也是在展览上等待国产最新型号,

但大家等来的却是一次又一次的失望……

这么说有人可能已经猜到了,我说的是中国的航空工业和珠海航展。第一届1996年珠海航展,我们拿出来歼-8IIM,第二届1998年航展,拿出来的是飞豹,虽然普通观众看的很振奋,媒体上也是一顿夸,甚至说歼-8IIM的战斗力与三代机F-16相当。但长期关注航空技术的国内爱好者心里都明白,这两款飞机不但都不属于三代机,而且歼-8IIM用的还是俄罗斯的雷达和导弹,俄罗斯的雷达和导弹其实也赶不上美国的水平。而对于行业内的人来说,当时的绝望更是拨开一层又一层,永远看不到头。我举个例子,比如我们教科书上告诉我们各家先进飞机的复合材料使用率是多少多少,我们的飞机却几乎没用,因为这些复合材料怎么编织的,需要什么机器,我们都不会都没有。而且复合材料性能是需要在真实环境中长时间测试的,人家外国现在用的复合材料都是按飞机的使用寿命测试了十年二十年有了结果以后才用上的,我们哪怕现在立刻开始,然后直接成功,不考虑所有其他限制条件,也得等个二十年。还有我们的发动机、飞控、雷达、导弹甚至最基础的飞机设计软件,可以说各个维度上都需要全方位的质变和突破,才能造出一款落后美国20多年的飞机,更别说距离美国最先进的隐身、超巡和矢量发动机这些技术还有多远了。

后来,夸了半天的歼-8IIM果然一架没卖出去。而以1998年11月的第二届珠海航展算,此时F-22赢得美国空军第四代战机选型已经过去7年,美国JSF项目已启动两年,距离B-2隐身轰炸机炸我们大使馆还有半年……所以我说,湾芯展背后那种越了解行业越失望的心情,我真是太熟悉了。

但我想说什么呢,在我们绝望的1998年,我们当时不知道的是,3月23日,标志着我们迈入现代化战机王国的歼-10已经首飞成功。2018年装上矢量发动机的歼-10B验证机惊鸿一瞥之后,我们期盼歼-20的最后那临门一脚——矢量发动机却没了消息,直到2024年老人家的生日那天,南北两款六代机一起用矢量发动机的轰鸣声,给出了远超所有人预期的答案。

我还是说,芯片不是我的专业,但第二届湾芯展上的这种心情,我很懂。扪心自问,别的国家还可以投降,我们有资格投降吗?所以,要么接受科技被锁死的设定,要么我们再来战胜一次这该死的绝望。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