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远知行打不过老东家百度,也躲不过特斯拉

文源 | 源Sight
作者 | 柯基的柯
文远知行,着急回港搞钱。
10月14日,文远知行的境外发行上市备案信息获确认,均拟在香港联交所上市。
值得注意的是,文远知行已经于2024年在纳斯达克挂牌上市。
作为研发密集型行业,Robotaxi企业持续融资的能力至关重要,尤其是所在赛道已有百度、谷歌、特斯拉等巨头系统布局的情况下。
挑战上述在技术迭代速度、成本控制能力、生态整合资源更具优势的巨头,文远知行的确需要资金的持续输血。
不过,市场对Robotaxi企业的关注最终会回归到“何时能盈利”这一核心问题上,但文远知行尚未做到这一点,要说服市场,得讲出一些新故事才行。
01
文远知行需要钱
文远知行身处Robotaxi赛道,有一个绕不过去的点,就是百度系背景。
文远知行脱胎于百度Apollo计划,创始人韩旭曾是百度自动驾驶事业部首席科学家。文远知行的投资者华创资本表示,对于文远这样的公司,核心就是技术资产,而对这个资产最有号召力的就是韩旭。
文远知行的前身是景驰科技,2017年12月,即公司创立半年后,百度以“侵犯商业机密”的罪名将公司CEO王劲及景驰告上法庭。
经过80多天的明暗较量后,景驰突然发布公告称公司正式加入百度Apollo开放平台,原CEO王劲也已离职,原CTO韩旭接任景驰CEO。后来,景驰更名为文远知行。
在业务规模层面,文远知行尚未跻身萝卜快跑、谷歌 Waymo 与特斯拉组成的全球无人驾驶 “第一梯队”,与这三家被行业公认的头部企业仍存在差距。以谷歌Waymo为例,其已规模化驶入美国五座城市中心,布局超2000辆无人车,而文远知行在车辆布局上刚刚突破500辆。
财务上,文远知行还没走出亏损状态。根据相关财报数据显示,文远知行今年第二季度净亏损4.06亿元,较上年同期亏损4.14亿元,有所收窄。
特斯拉的“乱入”,更是进一步压缩了文远知行的业务空间。6月28日,一辆特斯拉Model Y从德州超级工厂出发,行驶15英里后,抵达南奥斯汀新主人的公寓,全程使用自动驾驶。
特斯拉带来的不仅是技术上的迭代,还有系统的布局。按照特斯拉的规划,今年年底Robotaxi服务扩展至北美更多地区,初期车队规模将达“数千辆”,目标是在2026年实现覆盖全美的主要城市。
在这一背景下,留给文远知行的时间不多了。前有第一梯队的鸿沟,后有友商们的内卷和新玩家进场,老玩家也在回血。
6月23日,哈啰、蚂蚁集团、宁德时代联合投资的“上海造父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注册成立,将专注L4级自动驾驶技术研发、安全应用和商业化落地。三方首期合计出资超过30亿元。
10月11日,滴滴自动驾驶宣布获得D轮融资,融资总额20亿元,投资方包括中关村科学城科技成长基金、北京信息产业发展投资基金、北京市人工智能产业投资基金、广汽集团、广州广花基金及滴滴。资金将用于加大AI(人工智能)研发投入、推动L4(高度自动驾驶技术)自动驾驶应用落地。
拿钱补充弹药,是文远知行最为迫切的选择。
02
离开百度,成为百度
从某种角度看,文远知行希望活成萝卜快跑的模样。
萝卜快跑是百度旗下自动驾驶出行服务平台,该平台提供的自动驾驶服务基于百度Apollo的L4级自动驾驶技术。L4级自动驾驶技术意味着车辆能够在没有人类驾驶员干预的情况下,完全自主地驾驶车辆。

截图来源于萝卜快跑官网
百度公司发布的2025年第二季度财报显示,萝卜快跑在全球范围内提供的出行服务量超过220万次,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率达到148%。截至2025年8月,萝卜快跑累计提供的出行服务总量已突破1400万次,其服务网络已扩展至全球16座城市。
虽然在国内还无法大规模开展业务,但不妨碍其在海外开疆拓土。7月,萝卜快跑先后宣布与全球领先的出行平台Uber和Lyft达成战略合作。根据合作计划,萝卜快跑将通过Uber的网络,于2025年年底前在亚洲和中东地区开始提供自动驾驶出行服务。乘客未来将能通过Uber应用程序直接呼叫萝卜快跑的无人驾驶车辆。
同时,萝卜快跑与Lyft的合作还着眼于欧洲市场,双方的目标是在2026年率先将萝卜快跑的第六代无人驾驶汽车引入德国和英国运营,并计划在未来逐步扩大车队规模。
背靠百度这样的互联网大厂,资金、资源都能得到相应的保障,这是文远知行有些“羡慕嫉妒恨”的。
弗若斯特沙利文在《2024年中国Robotaxi行业深度研究报告》中统计,Robotaxi的单车产品投入在30万元左右,每年维修成本约5万元,运营成本约3万元,安全冗余成本在3-10万元不等。
在没有完全实现商业化落地的情况下,这等成本消耗,非巨头可以承受。
太平洋证券预测,2026年Robotaxi成本有望降至2.1元/公里,2030年进一步降至1元/公里,届时中国Robotaxi市场规模将突破2.93万亿元。
行业未来可期,但以目前的态势,背靠百度的萝卜快跑或能更快冲线过关。不知离开百度的韩旭,是否会怀念当初背靠百度的岁月。
03
挑战巨头
百度在AI领域的早期投入,培养了一大批顶尖人才,尤其是在自动驾驶领域。
百度从2013年就开始布局自动驾驶领域,并在2017年就推出Apollo计划,开放了自动驾驶平台。

截图来源于Apollo官网
据中国信通院报告,百度以85.5分位“AI产业创新人才”全国第一,在预训练大模型、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等七大领域均排名第一。
对于资本而言,直接对百度已经培养成型的人才动手,立竿见影,效果拔群。
除文远知行之外,地平线、毫末智行、禾多科技等百度系创业公司都曾在自动驾驶领域掀起过不小声量。只不过,如今它们当中的大多数都陆续淡出主流视野。
2024年8月,倪凯创办的智能驾驶方案商禾多科技,出现资金紧缺,公司欠薪多月,解散多个核心部门,就此陷入困境。
倪凯于2013年加入百度组建无人驾驶团队,主导完成百度-宝马联合自动驾驶测试车研发。2017年创立禾多科技,同年获IDG资本、四维图新等机构千万美元天使轮融资。
据统计,从2015年到2017年底,国内自动驾驶领域的投融资案例共有193起,金额规模高达1438亿美元。资本们挥舞着支票,给予这些百度前高管们一个改变世界的愿景。
相比之下,大公司虽有各类资源加持,但层层审批的制度、跨部门协作的成本无可避免,权衡之下,还是有不少人决定出去闯荡一番。
需要指出的是,在顺风局里,他们在大厂里的经历是融资、合作、品牌流量的背书,但来到了逆风局,过往在大厂里的成功经验未必完全适配创业环境。
在2022年的寒冬里,国内自动驾驶领域的融资起数和融资额同比下滑了32%和61%,至此直接熬走了不少创业独角兽。
即便熬过了这一波,这些创业独角兽的后续经营也大多未见起色。
与文远知行一样,地平线也深陷亏损泥潭。根据2025年上半年财报,公司实现收入约15.67亿元,同比增长67.6%,期内亏损则进一步扩大,从上年同期的50.98亿元提升至52.33亿元,经调整经营亏损同比增长34.9%至11.11亿元。
即便地平线大额投入研发,其技术水平与国际芯片巨头亦有差距。
在今年的全球消费电子展(CES)上,英特尔、高通、英伟达等芯片巨头开始积极布局汽车领域。未来1—2年内,英伟达、高通即将量产的芯片普遍采用4nm/5nm制程。例如,高通在CES 2025展示了基于骁龙数字底盘的多项AI赋能车内体验和ADAS解决方案,其芯片产品以低功耗和高集成度为特点。
这与早年的“蔚小理”为代表的造车新势力截然不同,它们的创业赛道,是当时鲜有巨头涉足的新能源汽车领域,即便是特斯拉,也在摸着石头过河,并未体现出绝对的碾压优势,待到传统车企缓过神来,造车新势力已经在汽车行业拥有了一定的话语权。
相比之下,文远知行、地平线这类创业公司,要不从事与老东家相似的业务,要不就是冲击巨头已有布局的领域,一旦热钱退却,留下的大多是急着到处找钱找资源的一地鸡毛。
或许,文远知行还想在港交所再搏一次,只不过,老东家和其他行业巨头的频频出手,留给它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