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意思,中国用美式办法对付美国,美国也试着用中国办法对付中国 

500

别威胁了,还是冷静下来想想办法吧!

    国庆假期刚过,中国政府便对美国近一月来的恶劣表演祭出了一记漂亮的"回马枪"——颁布《稀土及相关物项出口管制办法》。

这份犹如精密手术刀般的政策文件,堪称对美国半导体管制政策的"镜像式回应"。

文件总体没有看到,但从各种报道和评论中还是能看出个梗概。总起来说就是对原有稀土管控进行了三个方面的修补:

一是对稀土开采及生产的相关技术、生产工具、含稀土材料配件进行出口管控;

二是对进口并使用中国稀土生产工具、技术、配件等的第三国进行管控,这显然是为了防止技术的二次转移;

三是严格控制出口稀土材料的军事用途,这是稀土的高压警戒线。

这套组合拳一经亮相,华盛顿政坛顿时掀起轩然大波。以总统为首的美国现政府官员们的神情从震惊到恼怒,但最终陷入进退维谷的困境。他们应该是意识到了,今时今日,威胁恐吓在中国面前已经没用了。

最具讽刺意味的是,这个长期标榜"自由市场"的国度,如今竟也开始效仿中国的产业政策模式。据华尔街日报披露,美国政府正以"国家资本主义"的方式深度介入战略产业:不仅通过"国家注资"方式入股英特尔等科技巨头,而且采取政策支持与资金扶持的方式推动稀土相关产业的开采和生产。

总部位于拉斯维加斯的MP Materials的美国唯一的稀土矿商,几周前与美国国防部签署了一项数十亿美元的协议,同意在未来10年内,保证MP Materials公司的钕镨氧化物产品的价格不会低于每公斤110美元,几乎是市场价格的两倍。

并且美国国防部将购买公司价值4亿美元的优先股,这将使美国国防部成为MP Materials最大股东。

当然,这番操作中,美国也不忘自己擅长的手法,在国际上正在努力组建稀土联盟,试图重组稀土产业供应链,以此绕开中国的管制。    武断一点吧,如果说中国能够用美国的办法对付美国,但美国不一定能用中国的办法对付中国。为什么?一句话:体制基因排斥。

美国政治体制的"周期性痉挛"与产业所需的"战略定力"存在天然矛盾。四年一次的选举就像"美国政策断头台",使得任何长远规划都可能沦为"政治牺牲品"。更何况美国党争白热化的今天。四年后,且不说同党派的继任者能否继承特朗的政治遗产,而不同党派的继任者肯定是不可能。

更关键的是,资本与政客的结合,利益是唯一的纽带,这种"露水姻缘"注定难以持久,目前出于与中国竞争的关系,这些稀土企业当然乐于接受国家的政策扶持与资金支持,但当国家利益与资本回报出现分歧时,这些"唯利是图"的企业可能会随时调转船头。 

中国稀土产业历经三十年"久久为功"的积累才铸就今日优势,这种需要"功成不必在我"胸襟的战略耐心,恰恰是奉行"即时回报"的美国资本难以复制的。别说三十年了,就是十年后的美国产业政策是什么也很难说,更别说这种结合能维持多久了。 

   这场世纪博弈,历史的天平正在倾斜。当美国试图用"冷战剧本"应对新时代的竞争时,中国却以创新的"非对称反制"开辟了新战场。中国为什么此时祭出政策重锤,无非是想让特朗普政府明白,无论是技术封锁还是产业对抗,最终都将导致"双输"结局。合作才是突破"修昔底德陷阱"的唯一途径。

当然,我们也不排除美国会挺而走险,试图用武力打断中国的发展道路,那就另当别论了。不过如果真的出现那样的情形,结论倒可以肯定了。中国最多只是推迟民族复兴的宏图,但美国是否还存在却是一个未知数了。‍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