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瘾中老年,成为最容易受骗的一群人

我们总以为爸妈不懂互联网,其实是我们不懂他们了。
如果说过去“网瘾”这个标签贴在年轻人身上,那到了2025年,慢慢被替换成了另一个群体:成天盯着屏幕的,变成了家里的长辈。
白天在广场跳舞,晚上在直播间打赏“女儿主播”;白天在菜市场省五毛钱,晚上在平台买金条、投Pi币。“节俭一生”的父母一夜之间成了消费主力,“不懂网络”的爷爷奶奶成了短视频平台最活跃的一批人,也成了网络幻觉中最容易迷路的那群人。
他们刷得不比年轻人少,但面对技术的突飞猛进,却缺乏辨别真假的能力。

最近Sora 2发布后,不少年轻人用AI合成“流浪汉闯进家里”的画面发给爸妈测试反应,结果吓得他们报警、联系物业、彻夜难眠。评论区一边在笑“我妈也差点报警”,一边也开始有人反思:“你觉得好玩,他们是真的怕了。”

只不过,有人用AI整蛊爸妈图个热闹,有人却是拿这些技术当作精准诈骗的武器。
更讽刺的是,骗他们的套路,往往简单得让年轻人不敢相信:但越简单,越有效。不是他们不懂互联网,而是他们只懂一点点,却刚好懂得不多。
一代人正在悄无声息地陷入网络幻觉。有人说,这届老年人太好骗了。但更可怕的是,他们并不是笨,而是孤独、焦虑、没人在意。
被算法包围的一代父母

小时候总觉得,爸妈是全世界最节俭的人:剩饭剩菜舍不得扔,天气炎热也舍不得开空调。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家里的人开始变了。
爷爷凌晨两点躲在被窝里刷短视频不睡觉,奶奶会在直播间抢“特价黄金手镯”;连平时最节俭的爸妈,也开始每天定点打开直播,听一个小主播在那喊“叔叔阿姨早点休息”。他们一边说“看看就好”,一边又悄悄下了单。

他们,可能连“AI”是什么意思都搞不清楚,却能被AI伪造的“孙子视频”骗得团团转。
根据统计,60岁及以上的老年网民已经超过1.78亿人,占全国网民的16.2%。其中有30%以上每天上网超4小时,甚至比年轻人还多。短视频不止成为他们的主要娱乐方式,更成了他们的精神寄托。
那些熬夜追剧的、看直播、网购的,不再是年轻人,而是曾经我们以为最“自律”的一群人。他们不像我们还有上班、学习、朋友聚会去分散注意力;退休以后,他们的时间全交给了一个小小的屏幕。

更危险的是,这不是纯粹的“杀时间”。在这个算法主导的时代,他们刷到的内容,越来越趋同:男人刷到“女人管钱毁三代”,女人刷到“男人没几个好东西”,独居老人刷到“你辛苦养大孩子却没人管你”。每一条,都精准戳到孤独、委屈、愤怒、欲望。
一边喊着“我不信这些”,一边每天盯着屏幕看上十个小时。真正让人担心的,不只是“刷太久”,而是那些越来越精准的推送,把他们一点点送进只属于自己的“信息茧房”。
想跟上时代,却被“时代”收割

这几年,老年人沉迷短视频、直播、打赏的事,已经屡见不鲜。但要说最隐蔽、也最疯狂的,还得是“炒币”。
河南有位70岁的大爷,退休以后最大的成就感,不是当上社区志愿者,而是挖了600多个Pi币,还准备拉着孙子一起“继承家业”;江苏某地一个中老年“Pi友团建”,在五星级酒店里大合唱“我们是未来的亿万富翁”,有模有样地搞签名墙、穿统一制服、拍全景照,俨然一场“中老年版创投峰会”

在他们眼里,Pi币不是空气,而是“民间版比特币”,是“被主流排挤的财富密码”。哪怕央媒连续发文提示风险,也拦不住他们的热情。一个App、几篇教程、几通“老朋友”的电话,就足以让他们从“我不懂这些新玩意”变成“你们年轻人根本不懂经济”。

其实他们懂得不少:算力、节点、封闭测试、生态赋能……专业词一个接一个。但这恰恰是最危险的状态:不怕你不懂,就怕你懂,但是懂得不多。
那些骗子也知道这一点。
所以一开始从不提钱,只讲“价值共识”,讲“区块链是未来”,讲“斯坦福团队研发”;等你花了大把时间点签到、拉人、写笔记,再引导你花几千买“矿机”、花几万报“精英课”,最后连养老的钱都搭进去,还觉得自己“差临门一脚”。

骗子们用的不是强行推销,而是“知识投资”包装,用让人“有参与感”的话术,把虚假希望包装成“上进”“学习”“与时代接轨”。比起以前那些“原始股”、“保健酒”,这届骗局已经彻底卷进了知识付费与AI技术里。
很多人调侃:“中老年才是最卷的终身学习者。”这话听起来像夸奖,可如果学习的是假知识,接住的是空希望,那“与时代接轨”,也许只是在用力奔跑着,冲向一个更深的坑。
他们想要跟上时代,却没想到,被这个“时代”选中收割的,正是他们自己。
骗人还要诛心?

如果说“Pi币”“AI炒股”靠的是伪装成知识与科技的“精英话术”,那么另一类骗局则恰恰相反,它们看起来简单到不像骗局,却反而更容易击中人心。
最典型的例子,是“白城大姨”。
一位44岁的中年女士,镜头贴脸、不加滤镜,语气直接地喊着:“老头,来白城吧,咱俩见见。”视频里没有滤镜,没有脚本,甚至没有背景音乐,但就是这样的短视频,还真的有老头千里迢迢来到白城,评论区一片“我爸在订车票了”“白城火车站宾馆全满了”的调侃。

她没有复杂的话术,没有花哨的剪辑,只用一句朴素的喊话、一个贴脸的镜头就击中了中老年男性内心深处的空虚:“我也值得被爱”。靠橱窗卖“爱因斯坦的脑子”,赚得盆满钵满。
很多人觉得“这也能信?”可恰恰就是“简单”,成了最有用的筛选机制。
骗子根本不怕你识破套路,因为他们的目标人群就是“容易信”的那一类。就像骗子发的那些假养生文章、假专家视频、假靳东直播:对年轻人来说一眼假的玩意儿,却正好能筛出那些最容易掏钱的中老年用户。
不只如此。短视频平台上的金币签到、连签七天送现金红包、任务中心领优惠券……看起来像在“让利”,实际上是在培养习惯。一旦养成使用习惯,就会被精准推送到养生、理财、情感类直播间,这才是“收割”的开始。

据央视新闻客户端报道:有一位网络主播通过直播与短视频“认干妈”“喊妈妈”博取老年人的情感信任,随后把玉石、饰品、保健品等商品融入剧情销售,甚至向老人借款。被骗老人中,有的几万元积蓄被掏空,有的还被迫举债。
在这些套路背后,老人们失去的不只是钱,更是他们最在意的东西:自尊、健康、亲情。
有人说,这是一场“无声的离家出走”。人还在家里,但心已经不在家庭里了。他们把感情寄托在主播身上,把信任给了算法,把人生最后的几十年,交给了一个个虚拟的“贴心人”。
而我们却连说一句“别信”都说不出口,因为我们知道他们不是傻,只是太孤独了。
结语:不是他们太傻,而是太久没人听他们说话了

我们这代人,太容易忽视上一代的感受了。
他们年轻时拼命省,吃最简单的饭、干最繁重的活,把钱一分一厘地存下来,为的是让子女少吃点苦。结果到了退休,反而成了骗局的“头号目标”。
不是他们贪心,而是太想证明‘我还行’;不是他们傻,而是太需要被看见。
这世界上最贵的,从来不是黄金珠宝,而是一个老人在晚年能听到一句真心的“谢谢”,能有人陪吃一顿饭、听他讲一段往事。
但短视频、直播间、Pi币APP里没有这些。
它们只会说:“你值得更好的”,然后把你引向一个个“购物链接”;它们只会喊“妈妈”,却从不管你真实生活里孤不孤单、有没有人照顾。
别再笑那些被骗的老人了。
防骗,是一次次真实沟通的开始,不是责怪的终点。
因为他们上网,是为了留在我们的世界;而我们,不能一直把他们留在屏幕那头。
来源:贝塔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