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闯关东”到“回山东”,东北人的“猫冬”路线为何变了
来源:公众号“城市研究室
你可能听说过,早年因为大量东北人选择去海南过冬,海南也被戏称为“东四省”。
但如今,越来越多的东北人不再远赴海南,而是转向山东的沿海城市过冬。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户口登记地在东北三省且常住山东的人口已超过115万人,而同期在海南的仅为约10万人。
从昔日的“闯关东”到越来越火热的“回山东”,这条东北人迁徙新路线的背后,其实藏着气候、情感与生活现实的多重答案。
东北的冬季,是刻在当地人记忆里的凛冽。
最北端的黑龙江漠河,1月平均气温低至-30℃以下,即便稍微偏南些的辽宁沈阳,冬季极端低温也时常跌破-20℃。
漫长的东北冰雪期里,户外行走不到十分钟就能冻透棉鞋,裸露的皮肤会被寒风刺得生疼。
东北冰雪期,食物放在冰箱是冷藏,室外才是冷冻
更严峻的是,低温天气中,心脑血管以及关节炎等疾病的发病率会明显增加,而对老年人而言,这样的严寒更可谓“生死考验”。
除了健康威胁,冬季还转化为了沉重的生活成本。
东北的取暖季是从每年10月底到次年4月,时间长达6个月以上,供暖费始终是东北家庭开支的“大头”。
以沈阳为例,一个100平方米的住宅,仅集中供暖费一个冬天支出大约是2300至2600元。
东北电地暖,完全隐藏于地板之下,既美观又避免了传统散热器积尘、占用墙面空间等问题
而一些没有集中供暖的家庭,选择自行烧煤取暖,在当前煤炭价格下,一个冬季的总支出可能就超过4000元,负担更为沉重。
更关键是,寒冷的成本压力也影响到东北的产业和就业格局。
由于严寒导致的额外能源和维护成本,使得东北企业在轻工制造等领域的生产成本普遍高于南方,市场竞争力受到制约。
这些成本最终转嫁到产品价格上,即便生产一件纯棉T恤,东北企业的生产成本也往往比南方企业也要贵得多。
由于工业生产成本高企,还导致相关依附的服务业(如物流、维修、餐饮)变得萧条,不仅压缩了就业空间,也带来生活服务的诸多不便。
正是一系列严寒带来的不利因素,以及计划经济优势褪去后,东北人多年秉持的“向低成本、多机会地区流动”迁徙逻辑,才直接或间接推动着东北人口外流。
七普数据显示,2010年至2020年的十年间,东北三省常住人口减少了约1099万人。
七普数据 图片来源:21数据新闻实验室
这些离开东北的人,有的远渡重洋“洋插队”,有的留在国内寻找机遇。
但不管去哪,东北人离开的表层原因始终是对温暖的向往、对“寒冷成本”的规避,而更深层的诉求,终究是对“更低成本、更好生活”的追求。
于是,无须长途奔波的山东,就成了东北人的最佳选择。
从地域来看,山东与东北隔渤海相望,每日有多个航班与轮渡班次往返,不仅行程短,费用也远低于前往海南。
地理上的便利,或许为这场“暖冬迁徙”打下了基础,但最吸引东北人的,还是那份跨越百年的情感联结。
清末至民国年间,为躲避饥荒与战乱,超过2000万山东人推着独轮车、乘着木船,渡渤海北上“闯关东”。
来到异乡谋生的山东人在陌生黑土地开垦荒地、搭建房屋,也将家乡的饮食习俗、方言腔调、民俗仪式一并带到了这片陌生的土地。
闯关东人在路上搭起来的窝棚,供他们临时居住
比如东北人钟爱的酸菜汆白肉,就源自山东的腌菜技艺;而东北话里的“波螺”(海螺)、“棒槌”(玉米),也与山东胶东地区的叫法如出一辙。
就连东北各地过年贴春联的讲究、正月十五扭秧歌的热闹,其实也都是从山东带过去的文化印记。
这种深度的文化植入,不仅让东北与山东在百年间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亲缘关系,也为如今的反向迁徙埋下了伏笔。
时至今日,语言与饮食的相通,让东北人在山东几乎没有异乡感。
山东餐馆常见的地三鲜、锅包肉、烤实蛋,都是东北人从小吃到大的家常味,就连烧烤摊师傅撒料手法,也和东北一模一样。
这种亲切感在东北人聚居的社区更显浓厚。
截至目前,东北三省(辽宁、吉林、黑龙江)户籍人口常住山东的总量已超百万,是外省人口在山东人数最多的群体之一。
庞大的东北籍群体,也让山东很多地区形成了多个“东北村”,生活习惯也越来越趋同。
如今,山东各地小区的广场上,东北大秧歌与山东胶州秧歌能同台表演;棋牌室里,东北麻将的规则也被延续到了牌桌。
就连社区组织的中秋晚会,节目单里既有东北的二人转,也有山东的吕剧,这种文化交融的热闹,更让移居至此的东北人少了几分身处异地的孤独感。
值得一提的是,山东各地还主动唤醒这份历史记忆,让情感联结更有温度。
比如烟台蓬莱区每年都会举办“闯关东后代寻根节”,通过设置族谱展示、民俗体验等环节,2024年就有超过3000名东北人专程来此寻根。
龙口市博物馆还通过老物件、影像资料,还原当年祖辈“闯关东”迁徙的历程,吸引了不少东北老人携家带口前来参观。
这种对历史的尊重与传承,让东北人在山东不仅找到了温暖的居所,更找到了文化的根脉。
山东威海,被称为东北人的“第二故乡”
就像一位来自东北的文化学者说:“在海南过冬,总觉得是‘暂住’。可在山东过冬,听着熟悉的话、吃着顺口的菜,觉得是回家了”。
正是这份跨越百年的血脉与乡愁,让山东超越了单纯的“过冬目的地”,成为东北人情感寄托的“第二故乡”。
可在情感之外,真正吸引东北人留下来的,还是气候与生活环境的高度适配。
虽然相比海南,山东的冬季还算不上温暖,但由于自身暖温带季风气候,全省平均气温最冷也只有-1℃至-4℃,相比东北动辄-20℃以下的极寒,已是天壤之别。
还有山东全域普及集中供暖,室内温度基本稳定在20℃左右,既保留了东北人熟悉的“暖屋体验”,又避免了南方湿冷的“魔法攻击”。
而且,山东取暖季要比东北短2-3个月,取暖成本也相对较低。
比如东北人居住最多的龙口,2024年供暖费为23元/平方米,比沈阳低3元/平方米,租住当地一套100平方米的住宅,一个冬天就能省下数百元取暖费。
图片来源:《漫长的季节》
还有令东北人最为羡慕的空气环境。
因为靠海,山东威海、烟台空气质量全年优良率超90%,对东北人常见的呼吸道敏感问题格外友好。
特别是龙口还具有“靠海不潮”的独特气候,冬季湿度约50%,衣物一晚即干。
这种“温暖不潮、干爽宜居”的环境,让东北人既能避寒,又能享受更高品质的冬日生活,自然结伴而来。
龙口金滩碧海,风和浪柔 图片来源:好客山东
如果说情感与气候的契合,可能只是东北人来山东过冬的“备选答案”,那么亲民的生活成本与完善的服务体系,则让这份选择从“备选”变成“必选”。
对东北退休老人而言,山东凭借房价、物价与配套服务的均衡优势,真正实现了“留得住、过得好”的良好旅居体验。
在最重要的住房成本上,相比海南三亚动辄每平米数万元的高价,山东一些地区的房价就便宜得多。
还是以龙口为例,2024年当地新房均价不足7000元/平方米,一套80平方米的两居室,总价大约59万元;二手房中,某些房龄5年以内的次新房,均价甚至低至3000-4000元/平方米。
这意味着,如果东北老人卖掉老家一套100平方米的房子,凭借变现所得资金,完全有能力在龙口购置一套甚至两套住宅,剩余资金还能让自己舒舒服服地生活下去。
不仅房价“接地气”,山东各地的物价也很实惠。
龙口的早市,3元就能买到一碗撒满香菜、榨菜的豆腐脑,搭配1.5元一个的肉包子,5元钱就能搞定一顿丰盛早餐;威海的菜市场里,新鲜海蛎子10元钱能买一盆,鲅鱼、带鱼等海鲜价格也比东北内陆城市要低得多。
即便青岛、烟台这样的地级市,餐饮消费也同样亲民。
路边饭馆的套餐,一荤两素搭配主食不到20元;街边烧烤摊50元就能点上一把烤串、一份拌菜,三五好友围坐聊天,与东北老家的生活场景别无二致。
热闹的山东大集 图片来源:小红书@吨吨爱自由
除了生活成本优势,山东相对完善的医疗配套,也打消了东北人异地过冬的顾虑。
山东目前正加速完善医养结合体系,让来此过冬的东北老人多了一份医疗保障;而随着医保异地结算“一卡通行”政策落地,东北人到时看病也只需带社保卡就能直接报销。
更贴心的是,山东各地拥有资源丰富的A级景区和景点,能爬山也能下海,让东北人在此过冬不再是单纯地“避寒”,而是一场充满烟火气与诗意的旅居体验。
或许对于移居至此的东北人来说,山东还有很多不便之处,但是从气候的高度适配到文化的深度共鸣,从安心的生活成本到完善的配套保障,这场跨越渤海的迁徙,也让其悄悄实现了“归家”般的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