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战火到T台:军装如何征服全球时尚界百年演变史
NO.2496 -战争审美
作者:季风 / 编辑:冷小军
投稿,转载和商务合作,请联系微信号potereio
为避免错过冷热防务的优质文章,请加关注后设为星标。
战争可能是人类最早的行为之一,或者说是生物本能之一!毕竟生物之间为了争夺生存资源而进行的各种斗争,在自然界几乎没有停止过。当人类审美这一行为出现后,自然也刻上了深深的战争印记。收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鹳鱼石斧纹陶缸,被部分学者认为是古代一场部落间冲突的见证。
理由也很简单,鸟类是东夷系族群极为常见的图腾。比如建立殷商政权的商部族,他们的图腾就是鸮(猫头鹰),也就是所谓的玄鸟。《诗经·商颂》中就曾吟唱过:天命玄鸟,降而生商……而石斧则是武力的象征,并一直沿用下来。大名鼎鼎的殷墟妇好墓就出土过斧钺,被认为是妇好掌握军权的标志。
在后世的中国文化中,依然有不少源于军事的因素。比如著名的十二章纹中的黼、黻,就是斧钺和弓箭的艺术化再现。
玄鸟
在近代,工业化的发展让战争的规模与烈度都达到空前的程度,并对大众文化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最体现时代的外在表现
▼
人类什么时候开始穿衣服?这个问题没有准确的答案。但从目前的考古发现来看,早在一万多年前的山顶洞人时代,服饰就已经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了。
在人类早期文明中,日常服饰和战争中的服饰并不存在明显的差异。面对原始的石斧、石矛和弓箭,早期的麻布服饰和兽皮服饰都没有什么防御能力。不过这一切很快就被迫发生变化!大概六千多年前,旧大陆的各主要文明开始掌握青铜器的制造工艺。与传统的石器相比,青铜器的性能显著提升。之后出现的铁器,更是把金属的优势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为了应对日益锋利的金属兵器,相应的防御装备也开始出现。人们的日常服饰和军队的服饰,随之开始分化,各式各样的盔甲成为武装力量普遍使用的装备。对于这种单一军事用途的产品,民间的需求量并不大,甚至可以说没有。而且各个文明下的政权,对于盔甲都有着十分严格的管控措施。
以古代中国为例,《唐律疏议》就曾规定:私藏甲一领及弩三张流二千里,甲三领及弩五张,处以绞刑。所以民间才有“一甲顶三弩,三甲进地府”的说法。即便到了火器已颇具规模的明清时期,也没有放松对甲胄的管理。开创清朝基业的努尔哈赤就是靠着十三副盔甲起兵,逐步统一女真各部,建立起后金政权的。
不过这个时期,军戎服饰也不是对民间服饰没有一点影响。比如裤装的普及,就和骑兵这一兵种的出现与普及有着密切的关系。毕竟先秦那种上衣下裳的装束,驾驶战车还可以,但骑马就不太方便了。
热兵器的大规模使用,逐渐改变了这一切。在火药助推的弹丸下,盔甲的作用逐渐下降。与此同时,近代国家概念逐渐成型。西欧无疑在这个进程中走在前列,并实现了军服的制式化。虽然没有了甲胄的沉重,但此时的军装依旧是十分繁复与奢华。多种色彩的搭配、华丽的流苏与滚边,繁琐的扣饰与版型……这些与普通民众的服饰关系不大,只是欧洲宫廷贵族服饰的流行趋势。
真正把军服与普通人的生活联系在一起,要等到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这次以电力和化学为主题的工业革命,深刻改变了人类军事的发展:更精准、快捷的枪炮,更大威力的弹药和机械化平台相继问世。这种状态下,更好的在战场上隐蔽自己成为军装的硬性要求。简单、快捷、标准化成为各国军服设计的核心因素。
这次军服的大变革中,英国人走在了前面。这源于英国人在英布战争中的惨痛教训,为争夺南非的资源,英国人和荷兰后裔布尔人之间爆发了战争。英国人大红色的军服在南非的草原与灌木丛中十分显眼,为布尔步枪手提供了绝好的标靶。而布尔人的草绿色军服,却有很好的伪装效果。
凭借这一优势,布尔人经常能神不知鬼不觉的接近英俊,发起突然袭击。这让英军的损失直线飙升,连后来的二战时的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都在这场战争中做过布尔人的俘虏。
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拿破仑战争时期那种略显奢华的军服体系被彻底放弃。在加上战争的巨大消耗,主要参战国的军服都在保留军容的前提下,尽量做到简洁、轻快。至于重要场合,也产生了常服、作战服、作训服的种类划分。这与民间服饰的需求,有很多相似点。于是军服的设计元素开始大量出现在普通人的服饰上,比如风衣、夹克等。
在部分国家,把去掉军队标志的常服作为日常穿搭的也不在少数。比如我国,65式军服对民间的影响之大超乎想象。直到现在,各种各样的迷彩服除了出现在各类学校的军训中,也是各个工地最为常见的一种穿搭模式。
至于对民间影响最大的应该是飞行员的那套,飞行夹克、墨镜在很多国家都成为绝对的潮流单品。毕竟任何时代,军队中的精英往往也是整个社会的精英。他们的爱好,往往影响民间的流行趋势。
妆容与审美的变化
▼
战争在影响人们服饰的同时,也深刻影响了人们对于妆容和审美的态度。这一点在男性和女性身上,有着不同的表现。
对于男性来说,主要体现在胡须和体型上。最明显的是胡须,二十世纪以前,胡须是东西方文明,男性的标配。因为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胡须是一个男人力量的象征。中国古代,优美的胡须绝对是男性的加分项。美髯公这个词,在很多文艺作品中都有出现,而且是能力出众、相貌堂堂的代名词。比如千古推崇的关羽,除了义薄云天,还有那著名的胡须。
对胡须推崇到极致则是伊斯兰世界,穆斯林男性可以没有头发。但不能没有胡须。网上曾经调侃过,土耳其的植发技术之所以发达,就是因为过去的植胡须的技术应用非常多。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化学武器的出现让胡须的存在受到威胁。1916年,凡尔登战役中,化学武器首次大规模应用,给协约国军人造成了巨大的危害。为了应对化学武器的威胁,防毒面具等防护用具也开始出现。这个时候胡须就成了问题,因为胡须的存在,防护面具就会有缝隙。对于无孔不入的化学武器来说,哪怕再小的缝隙都是致命的。
为了在残酷的化学战中活下来,传统的胡须样式都必须放弃。有人想过妥协,于是出现了所谓的卫生胡。也就是吧两腮和下巴上的胡子都剃掉,只保留鼻子下面,也就是人中处的胡子。但这种胡子没了传统胡型的美感,反而有点滑稽的感觉。
著名的幽默演员卓别林,在电影中最经典的形象就是这种胡子。对于中国人来说,这种几乎与日本鬼子绑定,更是人厌狗嫌的类型。所以各国军队都将不留胡须列入军人条例,成为国际共识。受此影响,警察等强力部门也禁止了胡须。
受军队影响,民间也逐渐废弃了胡须的传统。胡须开始与邋遢、苍老等不太好的名词挂上钩,进一步被边缘化。即便是标新立异的文艺界,胡须也是极为另类的存在。
军队对男性影响的第二个方面则是体型的变化。在古代,膀大腰圆是各国军人追求的目标。在中国,还有将军肚的说法。之所以这样就是因为古代的物资有限,只有平时身体积累了足够的能量才能够应对漫长而残酷的战争。而且冷兵器时代,力量对于军人在战场取胜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在古代,壮实才是一个人身份地位的象征。那种瘦弱的体型在冷兵器战场上,无疑劣势明显。
进入工业化时代后,随着后勤系统的普及,主要军事强国在正常情况下都可以保障士兵基本的供应。所以,平时积累能量开始不实用了。人们对力量的追求也没有古代要求那么高了!热兵器环境下,爆发力才是关键。这需要充足的训练。
传统的将军肚在军队也不再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反而成了累赘。因为大肚子会影响一些战术动作的完成,影响军人在战场上的生存率。这也是现在民间推崇八块腹肌的根源所在!民间的健身、功能饮食等方面都是围绕这种体型打造的。
女性的审美与之类似!女性没有胡须的困扰,但是体型的变化是十分明显。古代,女性由于体力有限,在传统行业并不具备优势。而且由于传统观念的限制,很多女性被限制在家庭中。一些病态的审美出现了,比如中国的缠足、西方的束腰。瘦弱是上层社会对于女性的要求。
也是战争改变了这些!工业时代,机器的普及让各行业对力量的要求下降不少,女性受到的限制不断减少。世界大战的巨大规模让女性也深度卷入战争,瘦弱的体型无论是在后方从事相关的生产,还是在前线承担军事任务都是无法胜任的。各种病态的审美随之消失,现在审美更多是宣传健康。
对未来的幻灭
▼
这个准确说不是审美,而是一种战争创伤在文艺上的表现。
两次世界大战的残酷摧毁了西方世界所有关于战争的浪漫化描述,尽管各国政府一再开动宣传机器,歌颂战争涌现出来的英雄人物,但关于战争残酷的描写占据了西方文艺界的主流。凭借《老人与海》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海明威就是其中的代表,他的作品依旧在宣传那种不服输的精神,却无不透露着悲观的气息。
一战后,英国作家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则是展现了眼前生活的偷安心态,基本不考虑未来会如何!《西线无战事》《第二十二条军规》等一大批作品,都在阐释类似的心理。
电影行业更是如实,二十世纪后半期的科幻片的主题更是悲观主义居多。即便是现实主义的电影,也是悲观主题居多。以展现人生困境的《楚门的世界》也可以看着西方世界梦想破灭的反思。
结语
▼
历史是一面镜子,可以映射人类社会的发展。而战争是历史中最残酷的一页,它会改变人们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