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白话解说|企业信息系统的五个阶段

经常有人说果总讲企业数字化听不懂。以下,我就用最通俗的语言来解释企业信息系统的技术演进。

我自己亲身经历了这四十年的发展:从最早的“电脑做记录”,到后来的“系统推动流程”,再到“系统有智能”,最后进入“AI理解人话、自动搞定一切”。

我们假定业务场景是制造业企业的销售人员处理客户订单,过去五十年企业数字化的发展主线是:

一、1985年:管理信息系统(MIS,手工+电脑)

500

那时候计算机就像一个“电子笔记本”。

销售员坐在桌前,打开绿色荧光的屏幕,在系统的表格里敲下客户的名字、订货产品、价格、数量。

但这些信息只是被“记录下来”,系统不会帮你算,也不会提醒你什么。

订单录完,销售员得打印出来,拿着纸质单子跑去找信用部确认客户额度,再去仓库问“还有货吗”,

然后仓库再人工准备货物、填写出货单。

电脑只是“存信息”的,不“帮你做事”。

一句话总结:电脑代替纸笔记录,但人还得跑来跑去处理订单。

二、1995年:企业资源计划(ERP,实时信息共享)

500

进入90年代后,企业装上了ERP系统,处理业务流程。

销售员在电脑里录入订单时,系统就能“活”起来。

一旦你输入客户编号,它自动调出客户信用额度、付款条件;

输入产品编号,它立刻告诉你库存够不够;

价格、税率、运费都能自动计算好。

订单一保存,你可以打电话通知仓库那边,马上系统里帮你处理订单的拣货,同时,你再给财务打个招呼,这个客户的订单已经在系统里做好了,等拣货动作做完,他们就可以在系统里给客户开票了。

大家不再传纸,但是还是需要打电话通知别人协作,整个企业都在“同一套数据”上工作。

一句话总结:系统能算、能查、能同步——信息自动流动起来。

三、2005年:业务流程管理(BPM,工作协同自动化)

500

到了2000年代,企业开始实现系统里的流程自动化,也就是说——系统不仅能共享信息,还要能自动推动事情往下走。

销售员录完订单后,不用再打电话通知别人,系统会自动发任务给下一个人:

仓库主管的界面上弹出“新订单待发货”;

仓库确认出货后,系统又自动生成发票任务,推给财务开票。

每个任务都有状态跟踪——待处理、处理中、完成。

销售员能看到订单在哪个环节卡住了,不用再满办公室催人。

一句话总结:流程自动推着人干活,不再靠人推流程。

四、2015年:智能流程时代(AI嵌入业务)

开始进入AI应用的早期阶段,企业在流程里加入了“智能算法”,系统开始会想一点事。

比如:

当销售员输入订单,系统会根据历史交付数据、产能、供应链状况自动预测出预计交货期。

系统还能识别客户购买习惯,自动推荐适当的优惠或折扣。

若订单异常(比如数量异常、超信用额),AI提前预警。

销售员不再需要自己去查、算、判断,而是收到系统提示:“建议交期3天”、“推荐9折优惠”。

AI成了你的“助理”,在流程中帮你决策。

一句话总结:系统不仅能做事,还能给出聪明的建议。

五、2025年:AI原生时代(智能体替代人干活)

大语言模型(LLM)和智能体(Agent)彻底改变了企业运营方式,人工智能代替人工作。

销售员已经不需要“打开系统、点菜单、录入表单”了。

他们只需要对电脑说话:“嘿,帮我处理一下XX客户要的那批货,上次那种型号。”

“销售智能体”立刻理解这句话的意图——知道“客户是谁”“买的是什么”“参考了哪次订单”“库存是否够”“要不要报价”“发票怎么开”。

然后它自动完成以下步骤:

生成销售订单;

检查库存、安排生产或调货;

自动通知仓库发货;另外一个发货智能体操作智能仓库,开始发货

发出电子发票和邮件确认给客户。

几分钟后,销售员就收到AI的汇报:“订单已发出,预计明天送达客户仓库。”

此时,AI不是工具,而是一个能理解语言、能自主行动的“数字同事”

信息系统能像人一样推理、决策、协作。

一句话总结:人只需提出业务意图,AI自己完成全部操作。

所以,你觉得你现在的企业信息系统处于哪个阶段?

站务

全部专栏